NFT・三|加密貨幣風潮助推 一場未來商品交易的社會實驗
接二連三的利好消息,強化了加密貨幣的流通性和共識性價值。圍繞區塊鏈技術的「數碼資產」買賣,以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概念之名熱爆網絡。一場掀動市場秩序的社會實驗,是否將要到來了?
今年3月,NFT瞬間成為了網絡熱門話題: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以290萬美元等值以太幣售出Twitter「史上第一條推文」;Tesla行政總裁Elon Musk隨後乘勢在Twitter聲言,要售賣一首電音作品NFT,惟最終不了了之。但他的女友、加拿大音樂人兼藝術家Grimes,早已售出了好幾個藝術作品NFT,從中獲取了不少持續升值的加密貨幣資產。
Elon Musk顯然看好加密貨幣的前景,Tesla近日宣布開始接受顧客以比特幣付款買車,雖然目前僅限於美國本土客戶,但有望年底前將適用範圍擴展到全球。
區塊鏈生態漸與主流市場融合
像Jack Dorsey、Elon Musk這類互聯網企業家及新生代網絡意見領袖,紛紛為NFT及其區塊鏈經濟背書加持,其實與他們一直在倡導的市場「去中心化」不無關係。
譬如Jack Dorsey創辦的電子支付服務新創企業Square,鼓勵用戶買賣及使用比特幣,Square官方網站更列明:加密貨幣是人類實現「經濟賦權」(economic empowerment)的工具,它將容許世人「參與全球貨幣系統」;Elon Musk則身體力行,Tesla大手購入比特幣儲備作為公司資產,以冀增強大眾對區塊鏈經濟的信心。
就算一些傳統大型金融機構,如信用卡支付龍頭Visa與Mastercard、投資管理公司BlackRock、跨國投行摩根大通(JP Morgan)等,已先後宣布接受或以加密貨幣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這些消息愈加鞏固了加密貨幣的信用性。
像幣安(Binance,2017年成立)、Coinbase(2012年成立)這類加密貨幣交易所,創立不足十年,已吸引大批交易者在其公鏈上開設加密貨幣錢包。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萊特幣,以至被Elon Musk多次在Twitter發推文追捧的狗狗幣(Dogecoin),都可以通過透明價格機制自由兌換。
交易所提供的價格追蹤功能、升跌趨勢圖、錢包安保技術、貨幣轉換(真實法定貨幣)機制,令眾多投資者敢於將真金白銀投放在以加密貨幣為基礎的區塊鏈經濟之上,最後才促成像NFT這類試圖確立虛擬世界市場秩序的機制出現。
其實可以想像,這跟傳統股票散戶投資者近年喜愛線上券商的趨勢一樣,而且它們兩者背後賦予現代資本市場的意義十分相近:線上券商興起促使的是股票市場分散化(年初GME挾倉事件便是一例);加密貨幣平台興起促使的則是貨幣市場分散化,加密貨幣不再有單一中心機構調節供應──NFT就是設想日後當貨幣市場一旦實現去中心化後,市場如何規範商品買賣及定義私有產權的一種解決方案。
偏袒「1%」所激發的思潮?
區塊鏈經濟的興起,或多或少歸因於公眾對政府管控市場能力的不信任,以及不滿政府財金政策長期側重財富集中者一方有關:宏觀貨幣政策如是,證券市場政策如是,其中又以領導金融市場秩序的美國尤甚。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聯儲局不惜成本「間接」大量印鈔,以刺激經濟復甦和救濟「大到不能倒」的銀行。這種明顯偏袒「社會上的1%」的救市,令很多人對中心化金融體系失去信心,思考各種貨幣體制替代方案的可能性。
2009年的比特幣、2015年的以太幣等上百種基於區塊鏈系統的加密貨幣幣種陸續上市,與之相關的輔助工具,例如虛擬交易所、幣種兌換原理,以及本系列文章集中介紹的NFT「數碼商品」交易機制,紛紛應運而生,區塊鏈生態圈在短短十年間,很快成熟發展了起來──儘管其價值仍然未獲大多數政府組織及官方金融機構普遍認可。
著有《The Power of Capitalism》(暫譯:《資本主義的力量》)的德國歷史學者齊特爾曼(Rainer Zitelmann)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撰文表示,加密貨幣的公有特性,吸引了不少主張貨幣去國家化的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學派追隨者支持,甚至有很多投資者是基於政治價值觀及意識形態信念而行事,對加密貨幣及其衍生物進行投機行為,而非真的認可資產本身的實際價值。
齊特爾曼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受投資者個人情感的一種「宗教狂熱」(religious fervor)所帶動。而他覺得,投資世界裏沒可能容得下如此強烈的個人情感。
因此,不妨想像,基於區塊鏈商品經濟而衍生出來的NFT概念,雖然它可以在虛擬世界愈趨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情況下,透過沒法改動和無從爭議的區塊鏈技術方式,定義數碼資產的擁有權;但由於NFT始終是以加密貨幣進行交易,通過這種交易而獲得NFT,是否真的獲得足夠社會共識的認可?還是只是投機者一時激情?這仍是大眾對NFT有待解答的困惑之一。
一場市場經濟的社會實驗
新冠肺炎疫情,將人類社會各方面與虛擬空間加速融合在一起。追捧區塊鏈的支持者認為,世界是時候進入數碼虛擬的階段了,在此角度來看,這首要解決的,就是市場的虛擬化。
虛擬世界理應沒有控制貨幣流通及利率的中央銀行機構,所以透過區塊鏈的公共帳本,才得以最大可能發揮市場客觀供求及價格機制的效益,而NFT就是列明這個市場下各項資產擁有權的共識性憑證。
NFT熱潮,背後可能涉及了全球加密貨幣投資狂熱之下的「概念炒作」。但這個得以相容於虛擬世界的商品買賣概念,從過去的流於「幻想」,帶進了實驗階段。雖然當中可能存在大量未知的漏洞,但世上所有秩序、法規的修繕,都是通過填補漏洞來完成的。
若以實驗品的角度來看待NFT及區塊鏈經濟,它不妨是彌補資本市場既有缺憾的一次思維變革機會。
延伸閱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