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百度港股招股價高過美股一成 打新預期別太高│企業熱評

    百度港股招股價高過美股一成 打新預期別太高│企業熱評

    百度港股每股發行價最高為295港元,擬募資280億港元,較美股ADR(美國存託憑證)現價溢價一成。

    在3月9日通過港交所聆訊之後,回港二次上市的百度,迅速加快了其上市進程。

    不過從公布的招股價來看,投資者對於百度的打新預期千萬別太高,甚至首日破發的可能性也存在。

    百度將於3月12日至3月17日開啟全球發售。

    3月11日晚間,百度在港交所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擬全球發售9500萬A類普通股(8股港股普通股等於1股美股ADR),其每股售價最高將不超過295港元,股份代號9888。

    按照過往香港市場科技股招股的慣例,加上百度僅在香港市場公開發售475萬股,僅為發售量的5%,其餘95%均為國際發售,295港元的這一定價上限,幾乎就是百度港股的確定招股價。

    在時間安排上,百度將於3月12日至3月17日開啟全球發售,預計3月23日港交所掛牌。百度港股每手50股,一手入場費為14899港元,此次二次上市預計將募資最多280億港元。

    問題在於,這個價格值得散戶投資人參與嗎?打新收益會是多少?風險又在哪裏?

    不同於快手的首次IPO,有騰訊的背書,其向散戶公開發售的比例又不足5%,從而引發投資者瘋搶。

    百度是二次上市,有美股ADR在前,按照美股ADR最新(3月11日)的收盤價272美元計算,相當於港股的每股價格為264港元,較295港元的港股招股價折價10%。

    簡單地理解,就是你現在直接買美股百度ADR,比參加港股打新還要便宜10%,考慮到百度美股股價過去幾年長期在250美元下方徘徊,那麼美股的潛在折扣肯定最大。

    這就是參與百度打新的最大風險:買港股不如買美股。

    資料顯示,百度的美國ADR將繼續在納斯達克上市並交易。發售過程中,投資者將只能購買普通股而非美國存托股。在上市後,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將與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存托股完全可轉換。

    最樂觀的情況下,百度在港股上市首日會大漲,但是美股百度肯定也會大漲,打新收益依然不如直接買百度美股ADR划算。

    悲觀的情況下,百度在港股掛牌之日,就是美股股價下跌之時,甚至出現港股直接破發的情況,這並非危言聳聽。

    其實,百度過去三個月暴漲的股價,就暗含了風險。

    自2020年12月以來,百度美股股價已經從140美元漲到了目前的272美元,最高一度升至354.82美元,其漲幅遠高於納斯達克指數和絕大部分中概股。

    百度美股ADR走勢圖,過去三個月暴漲一倍。(Wind資訊)

    百度的這輪大漲本來就很神奇,或許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在財報並沒有特別大的利好消息,那麼這輪美股暴漲的誘因是什麼?自然就是港股的二次上市預期了。

    而295港元這個過去幾年裏百度美股股價上限的IPO定價,或許也給了一個答案:美股的這輪上漲,就是為了在港股賣出一個好價錢。

    考慮到目前納斯達克風雨飄零的狀況,在全球疫情趨向緩解的大背景下,科技股被大機構集體減倉,一旦未來一段時間納斯達克出現大跌走勢,百度的美股肯定也難獨善其身。

    回到百度港股發售的配售情況,其中國際發售為9025萬股,佔全球發售中發售股份總數95%(可予重新分配及視超額配股權行使與否而定),預期將向國際承銷商授出15%超額配股權。

    顯然,百度發售的對象還是那些做長期配置的機構資金,但是到底是哪些國際機構明明有10%折價的美股不買,卻要「友情支持」明顯定價偏高的百度港股IPO,也很值得關注。

    身背「中國AI第一股」的光環,又有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加持,百度這次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備受投資人關注,但要複製一個月前「短視頻第一股」快手上市首日的盛況,其可能性極低,投資人對百度的打新預期千萬不要太高。

    2018年至2020年,百度收入進入到了一個滯漲期。(巨子整理。)

    從財報和公司基本面來看,過去三年裏,百度的收入增速乏善可陳,分別為21%、5%、-0.3%,明顯進入到一個滯漲的階段,不止遠低於阿里巴巴和騰訊,更被拼多多、快手、B站等新興互聯網巨頭甩在身後。

    顯然,在美股ADR股價暴漲一倍之後,即將在香港市場掛牌的百度,需要儘快走出收入滯漲的陷阱,用真金白銀的業績來回應股價這一輪的大漲表現,否則「中國AI第一股」的標籤,很可能會變成海市蜃樓。

    對於投資者而言,還是冷靜一點好!

    Baidu(BIDU.US)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