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暴跌」微博難翻身

    「暴跌」微博難翻身

    從微博最新財報來看,其活躍用戶數連續兩個季度下滑,淨利潤和增值服務按年大降,表明微博不僅沒有找到更好「賺錢」之道,中文互聯網社交媒體頭把交椅也正岌岌可危。

    一度暴跌15.70%,收盤暴跌13.50%,這是微博公布最新財報後,資本市場給出的反饋。

    12月28日晚,微博發佈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20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數據顯示,在幾個核心指標方面,微博本季度淨營收4.657億美元,按年下降4%;歸母淨利潤為3380萬美元,按年下降77%。2020年9月,微博月活用戶為5.11億,按月今年6月減少1100萬。

    根據財報,微博止住了此前連續三個季度營收下滑趨勢,此外季度盈利超預期,也是比較積極的指標變化。

    「微博品牌業務實現全面復甦,品牌營銷客戶數創下了歷史新高。」儘管在財報後,微博CEO王高飛表示「對微博復甦趨勢感到滿意」,但資本市場卻對財報的不看好:

    北京12月29日凌晨4時,微博一度暴跌愈15.70%,至收盤暴跌13.50%,每股重挫5.98美元,至38.33美元,總市值87億美元。相比年初時52.33美元的紀錄高點,今年以來已下跌了四分之一。

    「很顯然,投資者看到的是微博財報的另一面,即它所暴露出的危機。」一位證券分析師對此表示,從微博最新財報來看,其活躍用戶數連續兩個季度下滑,淨利潤和增值服務按年大降,表明微博不僅沒有找到更好「賺錢」之道,中文互聯網社交媒體頭把交椅也正被撼動。

    用戶數是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最重要的基本盤。與此同時,微博在直播、視頻號等領域的一系列嘗試未見多大成績,更別說在激烈競爭之下,承擔起改變窘境的重任——已有11年曆史的新浪微博,仍然「深陷中年危機」難以翻身。

    用戶持續下滑兩大隱患凸顯

    從財報來看,微博的月活躍用戶數(MAU)、平均日活躍用戶數(DAU)連續兩個季度呈現按月下滑態勢。

    在2020年Q1,疫情影響下,微博月活躍用戶達5.5億,日活躍用戶達2.41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8500萬和3800萬,雙雙創下單季淨增長曆史新高。但好景不長,在截至6月Q2季度,月活躍用戶卻下降為5.23億,按月下降2700萬。

    按最新發布的財報,按月今年6月又減少1100萬,至5.11億,甚至比2019年財報的5.16億還少500萬。與此同時,平均日活躍用戶為2.24億,按月上季下滑500萬。

    微博不是第一次面臨用戶數持續下滑危機。2013年7月,諸多媒體報道稱,新浪微博(彼時未改名為微博)活躍度已經降至2011年初的水平,距高峰期持續下滑超過30%。

    此後,微博大力推動泛娛樂化路線,依靠熱搜、超話榜、微博勢力榜等娛樂營銷方式,微博用戶數開始迅速回升,2014年至2019年,其月活用戶分別為1.75億、2.36億、3.13億、3.92億、4.62億、5.16億,增長用戶數分別為6100萬、7700萬、7900萬、7000萬、5400萬,按年增速分別為36%、32%、25%、17%和10%。

    儘管增速持續放緩,好歹保持了月活用戶數的總體增長——總比微博2020年的月活用戶數,相比2019年不增反減好看得多。

    雖然包括微信、天貓淘寶在內,最終都要面對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天花板已至的現實問題,但一般而言,MAU、DAU不會大幅下滑,而是更多呈增速放緩的發展態勢。

    有互聯網觀察人士表示,微博MAU、DAU兩個季度按月持續下滑,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對微博來說,這不僅是增速放緩、觸及天花板的問題——如果微信、淘寶用戶數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天花板,那麼微博據此還有幾億用戶距離。而是隨着各大同類平台的崛起,微博此前多年穩居中文互聯網社交媒體的頭把交椅,正岌岌可危。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8月B站月活首次突破2億,快手則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主應用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4.85億,抖音則早在2020年3月抖音月活躍用戶數達到5.18億。

    考慮到微博用戶,與抖音、快手、B站的用戶群體,有高度重合性。所以鬥快、B站每增加一名有黏性的留存用戶,都有可能是搶奪自微博。事實上,為了和微博爭搶流量入口,B站、今日頭條、手機百度甚至知乎等綜合性信息流平台,早就通過對內容的不斷強化,與微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直接競爭。

    二是微博此前忽視內容生態的重要性,過度看重「娛樂營銷」,頻發的買熱搜、流量造假、信息失真等問題,導致微博用戶口碑嚴重下滑後的嚴重後果正在凸顯。

    「不同飯圈之間的互相攻擊,以及熱搜暫停被整改背後,其實都是反映了微博用戶生態環境的惡劣。」一位從2011年入駐、前幾個月吿別微博的用戶說,從他此前觀察來看,不僅是用戶,還包括內容創者,都在不斷吿別微博。「去微博次數越來越少,動力越來越小,微博人氣就慢慢越來越少。」

    這也是MAU、DAU持續下滑的重要原因。

    誰在拖累微博的商業化?

    微博此前過度「娛樂營銷」,目的是為了商業化。問題是,微博用戶數持續下滑的同時,此前受到最多質疑的商業化,同樣面臨淨利潤、增值服務雙雙大降的尷尬局面。

    在Q3季度,微博淨營收4.657億美元,依相比上年同期的4.678億美元持平,據去年同期匯率計算按年下降4%。如果僅以淨營收來看,根據微博的官方說法,這超過了華爾街分析師的平均預期。

    不過以微博5.11億用戶的體量來看,4.657億美元的營收其實完全不匹配——每用戶收入(ARPU)給微博的貢獻還不到1美元,說明微博的商業化變現能力,確實令人擔憂。老虎證券投研團隊此前就認為,用戶增長和參與度帶來的負面影響,將使廣吿主更傾向將預算轉移到抖音等競爭平台,對貨幣化產生進一步的負面影響,拉低估值。

    和鬥快、B站一樣,微博目前支柱業務,是來自廣吿和營銷的營收,佔比接近90%——2020年Q3微博廣吿和營銷營收4.167億美元,總體按年增長只有1%。

    微博廣吿和營銷業務收入又由三部分組成:KA(重點品牌客戶)廣吿和營銷收入+SME(中小客戶)廣吿和營銷收入+阿里巴巴。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KA和SME的營收為3.875億美元(KA、SME的營收通常佔廣吿營銷業務營收的90%以上),較上年同期的3.933億美元下降1%。這意味着,微博Q3營收1%的按年增長,主要來自阿里巴巴。

    同時,根據微博CEO王高飛的說法,來自汽車、快消等領域的品牌廣吿收入實現顯著提升——根據這個說法,或許可以猜測,主要投放效果廣吿的SME,在Q3拖累了微博的廣吿和營銷營收。

    「客觀原因是,由於疫情黑天鵝、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等影響,讓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巨大,廣吿營銷預算縮緊,同時可能把部分預算投放到了抖音、B站等信息流廣吿平台上,導致微博的SME收入承壓。」一位互聯網分析人士表示。

    主觀原因則仍是,微博商業化多年來,在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競爭能力不足有關。

    「比如微博的一些廣吿,植髮、整牙、祛痘類廣吿一直被用戶吐槽詬病,短期增加了收入卻是對用戶體驗的破壞,以及對平台品牌的傷害,更容易被廣吿主拋棄。」

    這一點,也體現在了另一項主要收入來源增值服務上。Q3增值服務營收為4910萬美元,按年下降11%。這主要由於直播業務的營收下降,此影響被會員業務的營收增長部分抵消。

    值得注意的還有微博Q3淨利潤的大降。在Q2,微博淨利潤還有1.984億美元,本季度卻只有3380萬萬美元,按月下降83%。和上年Q3按年,淨利潤下降77%,合每股攤薄淨盈利0.15美元,上年同期為0.64美元。

    淨利潤大降,在資本市場看來是活躍用戶數下降之外,導致微博股價暴跌的另一重要原因。淨利潤作為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它是獲得投資回報大小的基本因素,體現的是公司賺錢能力。「投資股市,其實賺的就是公司淨利潤。」一位證券分析師就表示,對大多數上市公司來說,淨利潤已經成為股價成長能力的主要判斷指標。

    那麼,微博的股價成長能力如何呢?雖然微博將淨利潤大降的原因,歸為「投資的減值、出售損益和公允價值變動」項目虧損的1.038億元,但從資本市場在財報公布給出的真實回應,以及這一年各大互聯網企業股價飛漲,微博卻一路下跌來看,實際上是對微博的未來成長能力不太看好。

    今年10月,在標普全球評級把微博的BBB級外幣長期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後,著名債券評級機構穆迪又將新浪微博的評級下調為Baa2。債券評級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但可以簡單理解為:下調對微博的評級,對微博前景不看好。

    電商、視頻號業務難有勝算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第三季度錄得非經營性虧損975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非經營性利潤530萬美元。非運營虧損主要包括:「對一家電商企業的股權和借款導致的1.10億美元不可抵扣的投資減值損失。」

    早在2105年就有涉足,但最後失敗的微博,今年以來對電商業務始終「不死心」多次加碼。1月,跨境電商洋碼頭宣布完成數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為新浪微博;3月中旬,新浪微博基金旗下創投公司入股上海拼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後者為一家網紅電商MCN機構。同時,微博還推出微博小店,與電商服務平台小電鋪正式達成電商戰略合作,希望進一步打造電商閉環。

    「將會把企業直播與電商直播做成標準化產品,將網紅與企業一起推出。」微博CEO王高飛此前表示。

    從營收、淨利潤來看,微博這大半年的電商業務佈局,還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微博做電商談何容易。抖音、快手、淘寶頭部電商已把主播、粉絲、流量瓜分殆盡,電商涉及的交易場景、供應鏈、售後服務等環節更非微博所擅長,電商業務只是進一步破壞了微博的內容生態環境。」一位曾嘗試在微博帶貨的達人就說,加上今年3月的抽傭標準風波,微博電商之路就愈發坎坷。

    除了電商業務,微博今年7月正式宣布啟動的「視頻號」,是被寄予厚望扭轉當前頹勢的又一重要計劃。

    根據微博Q3財報,截至11月,視頻號開通規模已超75萬個,其中百萬粉視頻號規模超過1.3萬個,提前實現年內目標。

    這個數據看上去不錯,但要判斷就此挑起微博翻盤重任,同樣為時太早。

    無論是創作者數量,還是對創作者的扶持力度來看,和外部競對相比,還沒有一戰之力。根據抖音今年9月公布的數據,過去一年裏,抖音創作者數量增加了1.3億左右,新成長「萬粉」作者數達72萬個,新成長為百萬粉的作者數超過7000個,有2200萬名創作者在抖音獲得了共計超417億元收入。這並未包括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的數據。

    而根據快手招股書,其2019年創作者數量達到2.5個億。B站方面,在2020第一季度,B站月均活躍UP主數量達到180萬,按年增長146%。根據最新Q3財報,月均活躍UP主數量增長了51%;萬粉以上的UP主數量增長了75%。

    此外,因為同叫視頻號,微信和微博難免被拿來比較。不過,無論是創作者數量,還是流量導入,外界關注度,微博都望塵莫及。

    數量之外,和電商一樣,微博視頻號的生態也被UP主詬病。根據此前一位微博視頻號博主的說法,「相比於其他短視頻,視頻號並不是獨立的APP,而是一種內嵌於平台裏的信息載體,絕大部分創作者只是把微博作為投放陣地之一,相比於專業中視頻APP來說,微博競爭力明顯不足。」

    「什麼時候,微博視頻號成為這些創作者的第一選擇,微博視頻號才有在競爭激烈短(中)視頻,贏得戰爭、脱穎而出的可能。」上述微博視頻號博主就說,目前來看,微博宣傳的圖文大V視頻化,其實很多是把自己的圖文簡單改編成短視頻。

    更重要的是,姍姍來遲的微博做視頻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用戶粘性,建立「內容-粉絲-用戶-變現」的粉絲經濟閉環,最終實現商業變現。但前提是,這需要取決於微博有多大決心,去持續投入巨大資金,和強悍的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直面競爭——以微博的營收、淨利潤來看,在這方面同樣看不到勝算。

    值得一提的是,微博並未在Q3財報中單獨公布「星球視頻」的相關數據——作為微博打造的第四款短視頻APP,其在內部被稱為S級項目,和此前的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綠洲等一樣被寄予厚望。它最終的命運會如何呢?誰也不知道。

    過去11年來,微博利用內容和社交,留住了5億多用戶的青春記憶。在內憂外患、艱難掙扎的當下,它該如何等來自己的翻身機會?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