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點評】在美中概股面臨退市危機 香港資本市場應把握機遇
12月2日,被認為是針對「中概股」(資產、營業收入主要在中國境內的海外上市企業股票)的《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通過了美國國會眾議院,此前美國國會參議院已於5月20日通過了該項法案。也就是說,一旦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字,該法案就將正式生效。
根據法案要求,如果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連續三年無法審查上市企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其審計記錄,那麼該上市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該法條對中概股的影響最大,因為根據中國相關法律規定,未經監管部門許可,在中國執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會計審計底稿。因此,該法案出台後,部分中概股或將因無法達到監管要求而被迫停牌甚至退市。

師出有名 但目的不純
美國製定《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導火索是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案。在遭到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做空後,瑞幸咖啡4月2日發佈公吿稱,公司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間存在偽造交易行為,涉及銷售總金額約為人民幣22億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5美元),其中某些成本和費用也因虛假交易大幅膨脹。
美國在中國公司財務造假之際制定相關監管法規確實無可厚非。該法案的共同提起者範·霍倫(Van Hollen)表示,「公開上市的公司都應遵守相同的標準,該法案對現狀做出了改變,以便公平競爭,併為投資者提供了做出明智決定所需的透明度」。
然而,想要讓中國公司遵守美國監管規則,美國立法者用退市威脅這種手段似乎搞錯了重點。目前,中國公司之所以在財務公開方面遊離於美國相關監管規則之外,是因為中美證券監管機構的溝通存在問題,中美雙方始終沒有就中國境內公司的會計審計底稿是否向境外監管機構公開這一問題達成一致。
此時,美國監管部門更應當藉助這次中概股財務造假事件積極推動與中國監管部門的合作,而不是由美國立法者出台法律直接威脅中國企業。可以說,《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出台既不治標也不治本,甚至會惡化兩國監管部門的合作環境,引發對抗情緒。
其實,美國方面始終沒有拿出解決問題的態度,反而表現出十分明顯的證券監管政治化傾向。在瑞幸咖啡自曝財務問題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甚至發出警吿稱,「因為信息披露的問題,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
此外,在《外國公司問責法》中,有許多條款顯然是針對中國而設置的。例如,法案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它們是否為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並要求公司披露董事會中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名單,以及公司章程中是否包含中國共產黨黨章內容。

影響難明 中國企業做兩手準備
即將問世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很可能導致連續三年無法通過PCAOB審查的中概股大量退市,但是市場並沒有做出過於悲觀的反應,12月2日中概股在集體跳水後快速反彈。這一方面是由於市場對該法案的出台已經有所預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該法案留下了一個長達三年的窗口期。
對於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而言,三年的時間足夠其做好應對方案。對於兩國監管機構而言,三年的時間也足夠雙方充分接觸,給出解決方案。早在《外國公司問責法》5月通過美國國會參議院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就表示,「期待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積極回應,並呼籲雙方通過平等友好協商,按照跨境審計監管合作的國際慣例,加快推動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聯合檢查」。
中國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2017年證監會曾協助PCAOB對一家中國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了試點檢查,2019年以來證監會又多次向PCAOB提出對會計師事務所開展聯合檢查的具體方案建議。這表明,中美監管機構一直都在就加強審計監管合作進行接觸。因此,如果美國方面能夠秉持專業精神,不將證券監管政治化,那麼中國監管機構很可能會配合《外國公司問責法》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護投資者和上市企業的利益。
當然,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不會將希望完全寄託於兩國監管部門的合作。自5月法案在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以來,為了減少對美國證券市場的融資依賴,包括京東、網易在內的一部分中概股已經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包括新浪、搜狗在內的另一部分中概股則直接私有化,以便擇機在A股或香港市場上市。
可以說,中國企業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根據瑞銀(UBS)的統計,目前仍有30多隻中概股具備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資格,其中一些正在進行二次上市的籌備工作。而不滿足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也可以先私有化或退市,再選擇在其他市場上市。
中概股迴歸 香港迎來機遇
如果《外國公司問責法》在三年前問世,或許能夠讓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惶惶不可終日。然而,港交所已於2018年4月完成了上市規則改革,做好了迎接中概股的準備。新規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市值超過400億港元的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允許預期市值超過100億港元的公司以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
即便美國市場的監管環境不出現惡化,香港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也已經超過美國市場。港交所的上市新規出台後,2018年7月9日,中國手機制造商小米(MI)赴港上市,成為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上市新則實施後首家同時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公司。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型科技企業選擇香港作為上市地。
國際會計事務所畢馬威(KPMG)的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23家企業在港交所新上市機制下成功實現首次募股發行(IPO),共募集資金2,759億港元,約佔自2018年4月以來港交所IPO募資總額的42%。畢馬威認為,「新上市機制提升了香港資本市場的多樣性和競爭力,並推動形成了有助於新經濟公司及生物技術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生態圈」。
港交所首席執行官(CEO)李小加表示,改革後的香港市場已經像美國市場一樣,基本擁抱了新經濟公司,在不同投票權架構和收入門檻方面已經不再存在制度上的重大障礙和劣勢。與此同時,香港更接近內地市場,在文化、語言和交易習慣上「更接中國地氣」,而互聯互通又使在港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引入內地投資者。這種「兩全其美」的制度設計讓香港市場比起美國市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優勢。
雖然,上海證券交易所已於2019年6月開通科創板,並同樣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未盈利的公司上市,但是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更加明顯。
一方面,港交所上市流程高效、審批制度透明。從公司遞交上市申請,到通過聆訊,港交所的平均審批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年。另一方面,港交所制度靈活,便於上市公司再融資。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常見再融資方式為供股和配售,其操作便利程度遠高於A股。以供股為例,香港證券監管機構對港股的供股行為幾乎沒有審核要求,審核時間可短至一個半月。
正如李小加所言,「上市改革後的香港,比美國更温暖,更像家;比內地更開放、更市場化、更國際化;既有家的温暖,又有看世界的自由」。因此,在美國找中概股「麻煩」的時候,香港應該把握機遇,主動擁抱中概股迴歸大潮,讓更多的中國優質企業落戶香港,「把香港資本市場打造成『中美競爭的二元化時代』全球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樞紐之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