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一粒難求身價暴漲的「神藥」片仔癀是怎麼煉成的?

    一粒難求身價暴漲的「神藥」片仔癀是怎麼煉成的?

    藥中茅台這個稱號最早屬於雲南白藥,後來被恆瑞醫藥霸佔多年,這兩年則交棒給了片仔癀。

    中藥的品種繁多,雖然堅持做到今天的老字號不多了,但A股上仍然有兩家市值超千億的中藥公司:一是雲南白藥,二就是片仔癀。排在第3位的廣州白雲山儘管有板藍根的加持,市值卻僅為片仔癀的三分之一。

    無獨有偶,片仔癀和雲南白藥同時也是唯二兩種獲得「國家絕密級保密配方」認證的中藥。換言之,A股中醫藥板塊兩大巨頭的核心產品,都擁有國家頒佈的無限期專利保護證書,外界永遠無法探知其配方和工藝的秘密。

    不過片仔癀在A股上的風光,其實是近幾年的事情。倒回到2020年的年初,片仔癀的市值也才跟白雲山相差無幾,但在後面的一年半里,白雲山股價原地踏步,雲南白藥漲幅有限,片仔癀則上漲3倍之多,坐上了中醫藥板塊市值第一的寶座。

    伴隨着股價的上漲,片仔癀的產品也在市場上「一粒難求」。目前一粒3克重量的片仔癀錠劑,很難在線下的零售店裏以590元/顆的官方指導價直接買到。據媒體報道,炒家手上的片仔癀報價接近1600元。

    股價和售價的神話,不過是片仔癀故事體系裏的一個章節。這一蜚聲中外的名貴中成藥,從出身背景,到處方工藝,從治療效果,到銷售策略,無不充斥着各種無法複製的微妙氣息——權威,神秘,稀缺。

    國家絕密級配方、非遺級製作工藝、一級中藥保護品種、護肝神藥、鎮宅之寶……憑藉一系列光環加持,片仔癀斬獲了大量高淨值男性消費者的青睞,價格和銷量屢創新高,從藥品,逐漸走向奢侈品、收藏品、投資品的殿堂。

    片仔癀是如何讓A股投資者如痴如狂的?誰又在片仔癀身上賺到了最大的利益?這是本篇文章試圖解答的問題。

    製造神藥

    首先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片仔癀到底能治什麼病?

    根據官方口徑,片仔癀發源於明朝末年,相傳一名閩南籍宮廷御醫離開宮廷來到漳州,在城外璞山岩廟削髮為僧,用宮廷秘方製成中成藥,治療當地普遍的「癀」——熱毒腫痛,既可內服也可外敷,這便是片仔癀的來歷。

    之後還有兩則口口相傳的典故:一是1972年中日建交,片仔癀被當作「國禮」送給田中角榮;二是1988年上海爆發急性甲肝,可以治療肝病的片仔癀「一藥難求」,據傳當時三粒片仔癀可以換一台17寸彩色電視機。

    這兩則故事的真實性無法考證,但無疑為片仔癀的「品牌故事」增添了很多分量。

    解放後,片仔癀被納入漳州製藥廠,成為其獨家生產的主導產品。1999年,這家國有企業正式改制成立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而漳州GDP在福建排第四名,漳州國資委持股57.9%的片仔癀,對當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片仔癀作為一家醫藥公司,產品最大的應用領域就是肝病——公司近40%的營收和近75%的毛利都來自肝病用藥,包括片仔癀錠劑、片仔癀膠囊、複方片仔癀肝寶和含片等等。所以問題來了:世界上的肝病這麼多,片仔癀到底治哪一種?

    片仔癀的説明書上【功能主治】一項是這樣寫的: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熱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癰疽疔瘡,無名腫毒,跌打損傷及各種炎症。主治的病種非常廣,但也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這項非常具體的病種。

    按照病理劃分,肝病可分為病毒性肝病(也叫肝炎,主要是甲肝、乙肝、丙肝等)和非病毒性肝病(主要是脂肪肝等)。中國肝病患者人數大概4.84億人,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乙肝、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人數分別佔65%、18%、10%。

    但在病毒性肝病(肝炎)領域,「疫苗+抗病毒藥物」的防治方案已經相當成熟,患病人數也因此逐年下降,其實並沒有片仔癀發揮的餘地。

    相反,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度飲酒、營養過剩、肥胖比例上升等原因導致的非病毒性肝病(主要是脂肪肝等)患者數量逐年上升,才是片仔癀所瞄準的廣闊市場。換言之,片仔癀近年來廣受熱捧,可能要感謝白酒、外賣和熬夜。

    本文不打算探討片仔癀的療效如何,因為這是一個爭吵了無數次的話題。作為一個偏投資的公眾號,我們只打算用投資的視角來審視這家公司和它的產品。其實結論很簡單:片仔癀對標的並非藥品市場,而是保健品市場。

    絕大多數消費者購買片仔癀,都不是為了治療某種病毒性肝炎,而是看重了片仔癀在保肝護肝、免疫調節、解酒等方面的保健作用。而片仔癀的配方保密,機理基本全靠四字詞語堆砌,藥效幾乎不可能被證偽,自然立於不敗之地。

    保健場景讓片仔癀真正脱離了醫藥的範疇,從此跟醫保控費、帶量採購、院內招標等苦逼名詞再無關係,轉身進入了千億級別的保健品市場。片仔癀是保健品,跟茅台是社交品一樣,都是這兩種商品在投資視角下的事物本質。

    以「國家絕密級保密配方」來切入保健品領域,片仔癀可謂是降維攻擊,消費者肯定會發出像《唐伯虎點秋香》裏華府管家那樣的靈魂拷問:

    片仔癀理論上能買到的地方很多,但你就是買不着,而且也註定會跟窮人越來越遠,這是為什麼?

    提價之路

    每盒一粒3g裝的片仔癀,目前的市場價格是590元/盒。在過去的二十年內,片仔癀至少9次提價,但漲價的趨勢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當然,片仔癀也不是每年都漲價,而是隔一段時間漲一波。根據西南證券醫藥團隊的追溯的統計[5],2000年後片仔癀至少有3輪提價周期:

    第一次提價周期是2004年-2008年,提價驅動力是原材料麝香首次被國家林業局管控,所有的含有天然麝香的藥品瞬間都成了稀缺品,因此公司順勢提價,終端零售價(非出廠價)從280元/粒漲到了320元/粒。從當時的物價水平來看,也很貴。

    第二波提價周期是從2009年-2014年,提價驅動力是麝香和牛黃的價格上漲,但對利潤影響不大(渠道沒建好);第三波提價周期是2016-2017年,理由也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但提價基本沒影響銷售,公司「量價齊升」,利潤增長明顯。

    表面上,片仔癀提價的最大理由是麝香。

    片仔癀的成分中有兩大名貴中藥材: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黃。以麝香為例,儘管只佔原材料成分的3%,在成本中佔比卻高達55%。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中國允許使用天然麝香作為原料的藥品不多,片仔癀就是其中之一。

    牛黃雖然沒有麝香那麼稀缺,但也是天價的中藥原材料。正如俗語所云:有錢難使牛結石,天然牛黃在一段時間裏甚至被炒到了20多萬元/斤,讓白銀看了沉默,黃金看了汗顏,恐怕只有裝滿比特幣的隨身碟能與之一戰。

    麝香和牛黃這兩味中藥,佔據了一粒片仔癀琔劑成本的80%以上,因此為了確保原材料不被卡脖子,同時為了平抑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片仔癀囤積了價值超過13億人民幣的原材料庫存。在片仔癀裏當倉庫保管員,可謂是壓力山大。

    每當麝香和牛黃價格上揚時,片仔癀就有充足的理由漲價——但片仔癀能夠提價的根本原因,其實並非原材料的稀缺性。

    根本原因在於配方的獨家性。信仰片仔癀這種藥的消費者其實沒有選擇的餘地,漳州片仔癀是獨家品種,雖然大家知道片仔癀成分裏含有牛黃、麝香、三七和蛇膽,但沒有人能仿製出來,因為配方從未公開,未來也沒有可能被公開。

    相比之下,安宮牛黃丸的原材料中也有麝香,但因為配方並非獨家,所以被批准使用天然麝香製作安宮牛黃丸的企業就有5家:北京同仁堂、天津中新藥業、山西廣譽遠、龍暉藥業、南京同仁堂。對手一多,東西就不稀缺了,很難被炒作。

    而另外一方面,部分消費者不僅願意為昂貴的片仔癀買單,還希望它的價格漲得越高越好。

    中藥的保質期原本就很長。而片仔癀一方面採用了類似酒類的發酵技術,另一方面又有各類典故加持,於是理所應當地被賦予了「時間越長越值錢」的收藏品屬性。1992年出產的片仔癀,江湖地位可與1982年的拉菲比肩。

    長期服用片仔癀的老客户,基本都有「片仔癀越老越好」的説法。片仔癀在全國各地的線下體驗館,也會像很多國外奢侈品店那樣,每月截留10%左右的藥錠作為囤貨,以滿足老客户對生產日期的要求。

    不過,翻遍CDE和FDA的藥品目錄,很少聽説哪種藥的藥效能隨着時間流逝而逐漸增強的。畢竟,化學結構可能會因氧化而遭到破壞,有效濃度會因蒸發擴散而不斷下降,生物藥更可能因物理作用而出現「失活」現象。

    不過無論如何,獨家配方+保健場景+口碑堅挺+可以囤貨=藥中茅台。這就是片仔癀身上的財富密碼。

    相比之下,同樣擁有「獨家配方」的雲南白藥缺了「保健場景」。毫不誇張地説,如果白藥不是治創傷用的,而是具備保肝護腎壯陽等作用,原材料裏再添幾味稀缺的中成藥,擁有更強市場化能力的雲南白藥的市值恐怕會比現在大幾倍。

    而同仁堂等企業雖然也有「保健場景」,但配方並非獨家,因此很難製造稀缺。典型案例是東阿阿膠,從2014年以來重啓連續提價策略,但做阿膠的對手太多,因此東阿阿膠的銷售量從之前的1500噸/年,降低到了現在的1100噸/年。

    當然,跟真茅天子相比,片仔癀也有缺陷,就是其原材料是真稀缺,提價僅能消化原材料上漲,導致片仔癀的淨利潤率一直在20%左右浮動。不像茅台的原材料就是高粱和水,其淨利潤率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低於片仔癀,但通過持續提價,淨利率一路走高。

    所以很多投資者認為:片仔癀在過去幾十年的漲價僅能反映社會平均水平的物價上漲,真正能反映「藥中茅台」所謂核心護城河的提價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大膽的假設,自然也是一個撥動社會敏感情緒的假設。

    股神之神

    A股裏誰最早看透了片仔癀的密碼?媒體提的最多的是林園。

    林園是典型的「民間股神」。他最令A股的投資者津津樂道的事蹟之一,就是在茅台每股只有20多元的時候就開始建倉,並重倉至今。從銀行到白酒,林園看行業的眼光自稱邏輯,勝率相對較高,也因此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2018年的6月底,林園旗下的私募首次進入了片仔癀的十大股東名單序列。其實他早在2017年就公開發表了對片仔癀的看法,當時在接受《證券市場紅周刊》的採訪時,林園説了一句:「片仔癀未來股價或許會超越茅台。」

    2019年三季度,片仔癀的股價還在100元/股附近徘徊時,林園開始進行大幅增持。截至2020年6月底,林園的三支私募基金共持有約884萬股。而彼時,片仔癀的股價已飆升至170元/股,林園投資持有的片仔癀市值達到15億元。

    不過同樣是在2020年的三季度,林園旗下的資金退出了片仔癀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序列,引發媒體熱議和股民聲討。不過在2021年6月9日舉辦的片仔癀股東大會上,林園聲稱自己從2005年起投資片仔癀股票,至今一股未賣。

    林園的真真假假外人看不清楚,但在片仔癀的股東名單上,有一個24K純正的長期持有者——第二大股東、超級牛散王富濟。

    與高調的林園相比,王富濟更像是一位掃地僧式的人物。

    王富濟是一名上海的超級牛散,早年投資很分散,但在2009年拿出幾乎全部資產(1個億),重倉單一持有片仔癀,只增持不減倉。隨着片仔癀股價不斷創新高,王富濟的財富也水漲船高,市值在今年達到了121億,淨賺了近120億。

    這是一筆很難挑出毛病的價值投資:看清護城河,長期持有,唯一重倉,永不減倉,跟投資標的一起經歷波動,持股13年上漲120倍,年化複合收益率44%。雖然類別不太恰當,但這一業績遠超全世界範圍內的絕大多數明星基金經理。

    本身縈繞神秘色彩的片仔癀,疊加上同樣傳奇的投資者,這是前無古人,並且很可能是後無來者的組合。

    尾聲

    如果拋開醫學視角和投資視角,那片仔癀是什麼?是另一類的「伊拉克蜜棗」。

    伊拉克蜜棗這個典故知道的人很少,但它其實是60年代治理通脹的一種措施。《陳雲文選》第3卷中這樣寫道:「一九六二年貨幣流通量達到一百三十億元,而社會流通量只要七十億元,另外六十億元怎麼辦?就是搞了幾種高價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億元,市場物價就穩定了」。

    這裏的「高價商品」,就包括從伊拉克進口的一批蜜棗。這些蜜棗深受當時缺乏甜食供給的中國人的喜愛,但其售價高達5塊錢/斤[5]。那可是1960年代的5塊錢,也正因為售價極高,只有少數人買得起,所以在沒影響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同時,收籠了超發的貨幣。

    因此,伊拉克蜜棗可以指代某種商品,這種商品能夠定向地把貨幣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而片仔癀、茅台這種產品,同樣具備這個功能。

    在廣袤的中國,遙遠的邊區往往具備「神秘」的底色,如果當地出產的某種「特產」通過精心的包裝,就可以定向輸送給五環內的高淨值人羣,換取貨幣。長白山的三寶、貴州的茅台、西藏的冬蟲夏草和「洗滌心靈」,都是典型的代表。

    這並非中國獨有。好萊塢在拍電影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橋段:拯救世界的密碼往往不在中心城市,而是在邊緣地區。比如蝙蝠俠在青藏高原上學習忍術、奇異博士在尼泊爾學習魔法、《2012》里人類在喜馬拉雅造諾亞方舟……

    這反映了一種現象:主流商業中心的焦慮無處安放,而邊緣地區可以通過講各種故事,來薅到主流地區人士的羊毛。

    因此,片仔癀和茅台一樣,都是具備「伊拉克蜜棗」功能的「貨幣轉移工具」——從一二線城市高淨值人羣的口袋裏,轉移到相對不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裏。茅台神話裏最大的贏家是遵義市政府,片仔癀神話的最大贏家是漳州市政府。

    唯一可惜的,就是漳州市地處東部沿海的福建,GDP僅此於泉州、福州和廈門,其實並不窮。要是片仔癀誕生在廣西、雲南等不怎麼發達的地區,這種「貨幣轉移」可以具備更大的社會價值。

    因此筆者有個觀點:與其去喝82年產的拉菲、25年陳釀的山崎、55年窖藏的Macallan、幾百美金一瓶的Fillico神户礦泉水,不如去買點老少邊窮地區的「玄學補品」,這樣掏的錢還能變成「村村通」公路,或者留守兒童的愛心午餐。

    至於高端人士們左手喝2000塊一瓶的茅台,右手塞1000塊一粒的片仔癀,他們開心就好,至於到底是護肝還是傷肝,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圖片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