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一雙Nike出廠價僅70元 900億身家代工老闆如果煉成台灣首富

    一雙Nike出廠價僅70元 900億身家代工老闆如果煉成台灣首富

    近日,台灣地區出現了一位默默無聞的新首富——張聰淵。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藉着當時大陸低廉的勞動力資源,開始到廣東做起了鞋履代工的生意。

    中國媒體市界報道,如今,他掌控的華利集團,已是全球為數不多年製鞋過億雙的公司,工廠更是開到了中國之外的越南、多米尼加和緬甸。2019年,華利集團製造了1.8億雙鞋子。

    雖然華利集團規模龐大,並且早已到大陸做生意,但由於行業發展等原因,它的主要訂單並非來自李寧、安踏,而是耐克、彪馬等國際品牌。

    並且,憑藉代工實力,華利集團今年4月一登陸A股,市值便飆漲至1000億元人民幣。老闆張聰淵家族的身家也水漲船高,一舉超過了富士康的郭台銘和台積電的張忠謀。

    截至6月4日收盤,華利集團的市值雖有所回落,但張聰淵家族身家仍超900億。

    在稻田中起家

    張聰淵成為首富,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包括台灣本地人。

    張聰淵發跡的雲林縣當地居民稱:「(如果)不是你們説他是台灣首富,我們根本不知道有這號人物。」

    張聰淵在當地的名聲之所以並不那麼響亮,一方面由於其較為低調,另一方面也跟華利集團的發展重心早已遷往大陸,並且未在台灣股票市場掛牌上市有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有着製鞋行業發展所需的人口紅利。於是全球製鞋行業的重心,經從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地區轉移至日本、韓國後,又在七八十年代轉移至此。

    彼時,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彪馬(PUMA)等運動品牌的收入規模開始快速增長。以耐克為例,其收入從1987的8.77億美元增至1998的95.5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了20%。

    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下,品牌方對供應商的需求應運而生。

    那時的台灣除了人力成本優勢外,塑膠行業也在蓬勃發展,號稱「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早在1954年便成立了台塑集團。

    在人力和原材料的雙重優質土壤下,張聰淵所在的雲林縣便成了台灣的製鞋重鎮。

    20多歲的張聰淵,專科畢業後,就進入了製鞋行業。

    一開始,張聰淵把工廠建在了稻田邊上,80-90年代,他與合作伙伴先後在台灣、廣東等地投資了若干鞋廠。

    而他事業上真正的轉機,出現在90年代。那時,製鞋行業的重心開始從台灣地區向大陸轉移。

    沒過幾年,他和夥伴成立的良興實業就在香港上市了。1997年10月,隨着新股東的加入,良興更名為新灃集團。根據新灃上市時的售股書,張聰淵的持股比例為15.7%。

    最初的新灃,的確把一門心思放在了鞋履代工製造上,這塊業務也主要由張聰淵負責,為生產業務總裁。

    然而,隨着新股東的加入,業務開始朝着多元化方向發展,廣泛涉及品牌運營、物業投資、房地產等,作為起家業務的鞋履製造所佔的比重則愈來愈小。

    與此同時,鞋業製造重心又發生了一次轉移,從大陸轉向了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等東南亞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張聰淵的子女同樣進入了製鞋行業,並於2002年後,先後在福建、廣東、河南的一些城市,以及越南,成立了多家公司。

    2013年,儘管已將部分產能轉至越南,但勞動力成本仍持續上漲,新灃決定出售鞋履製造業務。

    人棄我取。張聰淵家族(包括張聰淵夫婦及其子女共計五人)對其進行了收購。2014年後,張聰淵不斷在各地開設公司,逐漸成為耐克、UA(安德瑪)等品牌的重要供應商。

    2018年,張聰淵家族將其控制的鞋履製造相關資產和業務整合進了華利集團。

    截至2020年末,華利集團共有43家控股子公司,5家在境內,並形成了「以中山為管理及開發設計中心,以香港、中山為貿易中心,以越南、大陸、緬甸、多米尼加為加工製造中心,台灣承擔部分鞋材採購」的業務佈局。

    2021年4月,華利集團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市值超千億。

    上市之後,張聰淵家族通過香港俊耀、中山浤霆合計持有華利集團87.48%的股份。以本周收盤計算,張聰淵家族持股市值高達900億元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張聰淵的長子張志邦、長女張文馨、次子張育維均為中國台灣籍及加拿大籍。

    一雙耐克出廠價僅70元

    張聰淵成功的背後,除了時代背景下的人口紅利外,也離不開耐克等清一色的國外大客户。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運動鞋履行業的經營模式。耐克、阿迪達斯等多數鞋履企業,採用的是品牌運營與製造分離的模式,即品牌方自己聚焦產品設計研發、 品牌營銷等環節,將生產環節外包給其他工廠。

    還有一部分企業,採用的是品牌運營與製造一體模式,如萬里馬、貴人鳥。安踏體育、特步等則同時採用上述兩種模式。

    目前,耐克公司是華利集團的第一大客户,雙方合作的品牌包括耐克品牌(Nike)及耐克公司收購的匡威品牌(Converse)。

    2019年,耐克公司為華利集團貢獻了41億元收入,佔其當年營收的27%。從將近三成的營收佔比來看,耐克公司對於華利集團業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2020年上半年的數據看,耐克公司對華利集團的重要性仍在上升。

    2020年上半年,華利集團銷售了3072萬雙運動鞋給耐克公司,而對應的23億元的銷售收入佔了華利集團營收的33.3%。簡單計算可知,去年上半年,華利集團賣給耐克公司的鞋子平均每雙僅75元。

    除去相對便宜的匡威品牌,大眾最熟悉的耐克品牌出廠價在華利集團招股書也有披露:2017年至2019年每雙運動休閒鞋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70.43元、69.11元、72.41元。2020年上半年的同類單價有所上升,為80.20元。

    也就是説,一雙動輒幾百上千元的耐克品牌運動休閒鞋的出廠價,不過區區70元左右。

    雖然2020年上半年之後的數據還未披露,但華利集團在投資互動平台表示,2021年一季度,華利集團來自耐克的營業收入按年增長仍然比較快。

    除了耐克之外,華利集團前五大客户還包括範斯(Vans)、德克斯(Deckers)、彪馬(Puma)和哥倫比亞(Columbia)。2019年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佔比合計高達86.14%。2020年1-6月,該數值上升到了89.47%。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受產能的排期等因素影響,華利集團目前並沒有與安踏、李寧等國內品牌合作。

    合作客户之外,華利集團代工的鞋履主要為運動休閒類。2019年,運動休閒鞋收入佔比達到78%,2020年升至81%。

    由於華利集團的運動休閒鞋銷量較大,這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控制生產成本, 因此華利集團對耐克公司銷售的毛利率也相對較高。

    Statista數據統計,全球市場上運動鞋履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主打運動休閒鞋的華利集團,就這樣站在了發展較快的細分賽道上。再加上,與耐克公司等簽訂的幾乎都是長期合約,客户品牌穩定發展的同時,華利集團自身的發展也得到了一定保障。

    雖然華利集團「傍」上了耐克等國際大客户,但耐克等公司的發展也給華利集團的業績帶來一定的變數。

    耐克公司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集團收入整體表現平平,但大中華區收入增長了51%達22.79億美元,在總收入中佔比升至22%。

    但華利集團曾在互動易上表示,公司主要供應的是耐克等品牌的海外市場,運回中國區市場銷售的佔比比較小。

    另一方面,隨着中國國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追捧李寧、安踏等國貨潮鞋,而業績比較依賴耐克等國外品牌的華利集團很可能受到影響。

    對此,華利集團在招股書中也特別提示了客户集中的風險。

    擠出來的利潤

    華利集團在A股上市後,雖然張聰淵一躍成為台灣首富,但華利集團在鞋履銷量規模上並非鞋履代工領域的老大。

    伴隨着台灣人口紅利成長起來的還有裕元集團、鈺齊國際、豐泰企業。其中,裕元集團2019年鞋履銷量達3.22億雙,而華利集團為1.85億雙,差距明顯。

    其實,華利集團最重要的看點不在規模,而在其超越同行的賺錢能力。

    2020年受疫情影響,華利集團的收入雖略下滑至139.31億元,但淨利不降反升,達18.79億元。

    將時間線拉長,2015年-2020年,華利集團毛利率與同行差別並不明顯,均維持在24%左右,但歸母淨利率在12%上下浮動,遠超同行8%左右的水平。

    即便與大客户耐克公司相比,華利集團也不遑多讓。耐克公司2018-2019財年的淨利率只有5.31%、10.30%,華利集團則超過了12%。換句話説,做代工的華利集團,盈利能力上打敗了「高大上」的耐克。

    作為一家代工廠,華利集團的盈利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事實上,為降低人力成本,早在2005年華利集團就開始在越南佈局生產基地,並且主要集中在勞動力更便宜的北越地區。目前,華利集團90%以上的產量出自越南。

    據海通證券研報,2019年華利集團人均創造淨利潤1.4萬元/年,高於鈺齊的1.23萬元,豐泰的1.15萬元,裕元的0.6萬元。

    平均人效上,據東吳證券研報,華利集團由2017年每人每天1153雙增至2019年的1378雙。豐泰企業及裕元集團平均人效為800-900雙/人/天,鈺齊國際2019年也僅792雙/人/天。

    除了通過控制人力成本提高利潤外,代工行業的技術含量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大眾的認知。與有些代工廠簡單拼裝不同,華利的代工工藝,並不簡單。

    事實上,一雙鞋從設計到出爐多達100道工序。以運動鞋為例,鞋履一般由鞋面、防震(可沒有)鞋墊、底台、大底構成,可分為運動休閒鞋、户外靴鞋、運動涼鞋及拖鞋、其他專業運動類鞋等,製作難度比服裝大得多。

    也正是因為鞋履製作工藝複雜,才需要專業製造商用生產經驗確保成本控制、品質、交期、環保等要素。所以近年來,運動休閒鞋品牌商,有集中供應商的趨勢。也因此,具備規模效應的代工,會接到更多訂單,和被更多品牌商青睞。

    華利集團提供「一條龍」式的運營模式:開發設計中心為客户開發具體鞋型;貿易公司在接受客户訂單後,採購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材料發往各工廠,工廠主要以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製造,產品生產完畢後按訂單要求直接發往客户指定地點;然後貿易公司向各工廠支付加工費,並向客户收取貨款。

    據瞭解,華利集團一款新鞋,從初始設計到上市周期一般為12-18個月。

    另一方面,由於華利集團只代工,不賣貨,而在拓展新客户上,公司曾公開表示,靠的是熟人轉介紹,「從公司跳槽去鞋履公司的人,會找回華利,一來二去,客户就越來越多」。所以公司銷售費用較低,2017-2020年的銷售費用率維持在1.4%左右。

    再加上公司管理費用率呈下降趨勢,給公司的淨利率向好提供了基礎。

    但這並不意味着華利集團能高枕無憂。2021年3月,緬甸動盪,台灣鞋企寶成、阿迪達斯代工廠昌億等不得不宣佈停工。近期,越南疫情下,華利集團工廠未來是否會受波及仍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招股書披露,華利集團將在中山市擴產編織鞋面產能用於自有成品鞋生產。而前車之鑑是,同樣給耐克(服裝)做代工,且做出超2000億市值的申洲國際,也曾發力自有品牌,但因與其大客户優衣庫設計極為相似而難成氣候。

    如今,張聰淵已是73歲高齡,華利集團的千億市值會是一個新的起點嗎?

    中山華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300979.SZ)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