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首富戰A股,他可能是最會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商
泰國首富家族即將登陸A股。
從破產邊緣,到如今王者歸來,正大用20年時間重建起一個更為恢宏的日不落商業帝國。而其成功的關鍵是:堅定地做多中國市場。
把失去的都拿回來
繼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執掌的金龍魚之後,泰國首富謝氏家族的正大集團也要來A股了。
據中國基金報消息,5月27日,正大集團旗下正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大投資)預披露招股書,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擬募資150億元,在全國範圍內建設17個生豬產業鏈相關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
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0年,正大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81.71億元(人民幣,下同)、318.8億元和456.92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025.8萬元、20.11億元和75.71億元。
其中,「飼料銷售」在正大投資整體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90.55%和88.90%。
其營收規模甚至超過了同期的牧原股份。又一場財富盛宴即將開啓。
事實上,正大集團今年以來大動作不斷。
2020年3月,正大集團宣佈以創紀錄的106億美元收購英國樂購旗下的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超市業務。如果收購順利完成,這將是泰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併購。
2000間泰國門店,一度吸引了泰國最有權勢的三大家族(謝氏家族、鄭氏家族和蘇旭明家族)加入這場競標。
最終,謝氏家族以超高的溢價率贏得競標。(資產估值約70億美元)
嚇退鄭蘇兩家的出價背後,不止是一場簡單的商業併購。
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謝國民説:「出價多少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這個本來就是你的孩子,只是被人領養大了。如果他表現足夠好是個好孩子,我沒有理由不把他接回家。」
樂購在泰國的超市業務,就是謝國民口中的「孩子」。1998年,受金融危機衝擊,謝國民忍痛割愛,將正大在泰國的超市業務以1.8億美元賣給了樂購。
如今,王者歸來的正大,正努力將曾經失去的一一拿回來。
2013年,正大以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泰國零售巨頭萬客隆,創下泰國史上最大的境內併購案。而併購標的,同樣是正大在那場危機中送出的「孩子」。
上世紀90年代,「亞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國發展迅猛,GDP年均增速接近10%。1996年,泰國人均GDP為3054美元,是中國大陸的3.86倍。
繁榮的背後,是不斷被吹大的泡沫。
1997年,泰國外債高達900億美元,大約是外匯儲備的2倍。泰銖匯率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
看準機會的索羅斯給了臨門一腳。
索羅斯做空泰銖的方法很簡單:先在泰國借一大筆泰銖,然後迅速拋售泰銖兑換美元;泰銖貶值後,他只需用兑換的部分美元買回泰銖歸還此前的借貸,就可以賺取差價獲得暴利。
這很快就引發了瘋狂擠兑。為了穩定匯率,泰國政府在短短几天裏砸下100億美元收購不斷被拋售的泰銖,卻無濟於事。
1997年7月2日,泰國維繫了14年的固定匯率被迫取消。當天,泰銖貶值17%,金融危機正式爆發。隨後短短几個月,泰銖貶值46%,股市暴跌近70%。
索羅斯揮一揮衣袖,套利40多億美元離場。泰國往日繁華的金融街上,留下一片狼藉。
擠兑和不良貸款,足足壓垮了56家銀行。
銀行倒閉,導致很多企業資金周轉失靈。更慘的是,以美元結算的債務激增。比如,原本100億泰銖的美元債務,現在需要還近200億泰銖。
覆巢之下無完卵。正大集團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旗下上市公司股價紛紛暴跌,美元債務激增,僅亞洲電訊一家子公司就因為泰銖貶值虧了6億美元。
很快,10多億美元債務告急,上門討債的銀行,凍結了正大的資產。
謝國民説,這是他「一生中碰到的最大的困難」。
押注中國市場
危急關頭,謝國民的第一步棋是斷臂求生。
「一條大船要經過大風浪,就必須減輕負重。」除了食品業根基不動,他拋售了泰國境內蓮花超市等大批資產,關閉了亞太石化等長期虧損企業,並緊急裁員。
謝國民還親自抓成本,削減高級職員薪資,在企業內部推行量化管理。
期間,正大將辦公室的租金、電費、通訊費、員工工資等各項支出都列得清清楚楚,讓每個員工都瞭解費用成本,並定下自己的業績目標。
「一個月下來,我們都能明明白白看到,哪個員工是在為公司掙錢,還是在燒公司的銀子。」
正大的老本行——食品生意,則成為穩定軍心的關鍵。
危機中,競爭對手紛紛倒下,正大的市場份額反而提高,利潤率也從5%提升到15%。
斷臂求生幫正大穩住了基本盤,避免了破產重組。而謝國民更關鍵的一步棋,在於押注未來。
這個未來就是中國市場。
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謝國民也沒有賣掉中國的優質資產,反倒加大了投資。
1997年,在賣掉泰國蓮花超市的同時,正大在中國的第一家易初蓮花超市在上海開張。蓮花超市正式轉戰中國市場。
當時,正大在中國最大的投資項目——上海正大廣場資金鍊告急:4億美元的投資計劃裏,除自籌的1億美元,其餘都來自泰國銀行的貸款。可金融風暴之後,為正大提供貸款的銀行有3家破產、1家被政府接管。
即使內外交困,謝國民也沒有放棄正大廣場,而是大費周折為它找錢續命。
1999年8月,正大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從中國內地銀行獲得5000萬美元貸款,又通過整合中國市場、裁撤部分業務調集了2億美元,總算補上窟窿。
2002年,正大廣場順利開張。
「在那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停,停就是滅亡,我們還要大發展,我們要保住有競爭力的行業,保住我們的機會和空間。」謝國民後來回憶説。
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外企之一,正大清楚中國機遇正拔地而起。
1979年,中國頒佈第一個利用外資法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正大創始人、84歲的謝易初叮囑幾個兒子,「雖然國內現在還很窮,條件也不好,但不管有什麼困難,都要回去做點兒事,把養豬、養雞辦起來。」
那一年,正大帶着1500萬美元來到中國,接連拿下深圳、珠海、汕頭三張「0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
正大到來之前,沒人相信一個農民可以養一萬隻雞。作為中國養殖業的黃埔軍校,它幾乎以一己之力重塑了整個產業。
而這片土地也給了它足夠的回饋。
短短20年,正大的養殖業投資以驚人的速度拓展到全國。到1998年,正大飼料在中國市佔率達到10%,一年生產肉雞30萬噸、雞苗近4億隻。
除了飼料業和養殖業,正大不斷拓展在中國的投資領域:從風靡全國的《正大綜藝》、大陽摩托,到卜蜂蓮花超市、正大廣場……
也是詞作者是正大集團前董事長
截至1998年年底,正大在中國所屬企業總資產高達42億美元(當時約合350億人民幣)。這一年,中國市場為身陷困境的正大,貢獻了救命的160億元營收和5.3億元利潤。
亞洲經濟危機後,正大更堅定了投資中國的決心。
至今,它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有400多家,員工8萬多人,總投資超1200億元,年銷售額近1200億元,是在華投資規模最大、投資項目最多、投資金額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
正大的中國業務,撐起了近20年來正大業務和利潤增長的半壁江山,成就了正大金融風暴之後的王者歸來。
祖籍廣東澄海的謝氏家族,靠經營蔬菜種子生意起家,並以農牧業為核心在泰國乃至全球開枝散葉。從家族企業創始人謝易初開始就有濃濃的中國情結,在家中排行最小的謝國民,一共四兄弟,其三個哥哥分別名為正民、大民、中民,合起來即「正大中國」。
從第一個到中國投資,到至今是中國最大外商投資企業之一,正大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堅定相信中國,做多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繼承了深厚中國情懷的謝國民也可以説是最懂怎麼在中國做生意,也最會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商。而其核心經營理念,則被總結為七個字:
利國、利民、利企業。
謝國民一直相信,中國就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大的機遇。他多次表示,中國10年的發展,可能要相當於其他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2008年,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成立,這是國內最高層的僑商組織,謝國民被選舉為會長,並在此後連任四屆至今。
日不落帝國
在很多人印象中,正大就是個養豬、養雞、賣飼料的。
事實上,正大不僅是世界三大農牧巨頭之一,還擁有龐大的業務版圖。比如,擁有7-11多國經營權,獨立經營卜蜂蓮花、萬客隆,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零售商之一。
在泰國,7-11被稱為「第二個家」,泰國人平均每天至少要進出7-11兩次。而遍佈泰國的11000多間7-11門店全都是正大發展壯大起來的。
7-11同時也是正大拓展商業版圖的重要根基。
一旦某種商品在7-11賣得特別火爆,它就直接把供應商收購了,或者建立自有品牌。比如,它發現咖啡賣得好,就做了一個ALL COFFEE。
靠着7-11這張網,從烘培、便當到物流,甚至零售大數據、金融支付……正大業務全面開花。而且,不少子公司都成了行業龍頭。
比如,7-11的維修處,後來成了泰國最大的零售設備公司Retail Link;7-11的配送中心,後來成了泰國最大的物流配送公司;泰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TRUE電訊,當初也是為7-11代收話費設立的。
在國際上,正大的統治力也毫不遜色。在日本,正大被稱為「改變日本餐桌的企業」,向日本出口的雞肉和養殖蝦,直接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結構。
正大的影響力也不限於餐桌上。
2000年,正大創立的中國生物製藥,如今已經是中國十大藥企之一,市值超過1600億港幣。
此外,正大製藥集團還先後控股、參股正大天晴、北京泰德等20多家中國藥企,成為中國的肝藥龍頭。其研發的天晴甘美打破了日本的壟斷,是中國抗炎保肝第一品牌,市佔率高達46%;對抗乙肝病毒的恩替卡韋,一年銷售額超過30億元,市佔率超過60%。
中國最賺錢的企業之一、2019年日賺4億的中國平安背後,同樣有正大的身影。
2012年,正大斥資757億港元從滙豐手中接盤中國平安,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過去4年,正大僅從中國平安獲得的分紅就超過100億元,持有股票市值將近1500億元。
2015年,正大又聯手日本伊藤忠商社拿下中國全牌照金融集團——中信集團20%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過去幾年,正大集團用併購的方式整合了一艘艘金融航母。而且,這支航母艦隊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在中國人壽的併購案中,它同樣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恢復元氣後,正大用20年時間重建起一個更為恢宏的日不落商業帝國:涉足農牧、食品、零售、電信、金融、地產、製藥等十多個行業,業務遍及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超過30萬人,一年銷售額超過600億美元。
2019年,正大集團謝氏兄弟以295億美元身家蟬聯泰國首富。
千萬別死扛
1997年,連正大這樣的巨頭都主動斷臂求生時,一些企業卻在心懷僥倖或傲慢死撐。
最終,它們大多錯過了稍縱即逝的自救窗口期,被埋進金融危機的墳場裏。比如,泰國房地產開發商Somprasong Land,最後連310萬美元的貸款利息都還不起,宣告破產。
亞洲金融危機埋葬了泰國將近30%的企業。
隨後,金融危機從泰國傳導到東南亞。3000多公里外,「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也走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
與泰國類似,1997年,韓國的外債高達2000億美元,其中短期債務1000多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只有300億美元,韓元匯率岌岌可危。
這一年,韓國前30大財閥的平均負債率高達450%。僅現代集團一家就高達660億美元,佔韓國當年GDP的20%。
面對危機,韓國人展現出驚人的凝聚力。為了給國家補充外匯和黃金儲備,四分之一的韓國人捐出226噸黃金製品,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最終,韓國前30大財閥中有6家破產。其中包括韓國民族工業的象徵——起亞集團,以及擁有26萬員工、號稱「永不沉沒的航母」的大宇集團。
「汽車大王」起亞絕對是個硬骨頭。當時,熱衷跨界的起亞不僅搞鋼鐵和建材,連家政服務都不放過。起亞的38個關聯企業中,有28個與汽車無關,而且基本都血本無歸。
截至1996年10月,起亞集團總負債高達117億美元,幾乎是當時韓國外匯儲備的1/3。
走到這步田地的起亞依然把無知當勇敢,非但不變賣資產,還跑到東南亞繼續開了14家公司。最終,大風一刮,什麼都沒了。
相比之下,三星就要聰明很多。它和正大一樣,立即選擇斷臂求生:不僅精簡業務,出手近20億美元資產,還短暫關閉三星電子工廠以化解庫存危機。
韓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後,三星又趕緊開疆拓土,抱上華爾街大腿。藉助華爾街注入的熱錢,三星不但快速度過危機,還憑藉逆周期打法給日本半導體和麪板企業來了個下馬威。
適時斷臂求生是企業通往偉大道路上的必修課。
2008年次貸危機,華為的自救案例可謂經典。
任正非先是帶頭髮起一場「萬人大辭職」,通過競聘再上崗的方式激發組織活力,然後又將一度想要賣掉的手機終端業務上升為三大核心業務之一。
結果,華為不但順利渡過危機,還藉助重新起航的終端業務駛入快車道。
同樣是這一年,「中國資本運作第一導師」黃鴻年在外匯和債券交易中一把虧掉了一半身家(約49億人民幣)。
可他只用一天就接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第二天就辦起了聚會,歌照唱,舞照跳。
黃鴻年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遇到大風大浪,多多少少會斷手斷腳,只要不會斷頭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20年前,如果正大沒有適時地選擇斷臂求生,而是死扛下去,或許它真能挺過去,但卻一定失去了一次突破自我的機會,更不會有如今的王者歸來,重建起一個更為恢宏的日不落商業帝國。
從三星、華為到正大集團,真正成就這些企業的往往不是順境時發展和擴張多麼快,而是它們的「逆商」。
每一次逆風翻盤,都是企業通往偉大之路上的一個台階。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