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人口數據中的性別失衡——隱患與解決方案

    中國人口數據中的性別失衡——隱患與解決方案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與全球標準相比,中國的男性人口持續過剩,令人擔憂。這種多年來從出生就開始的性別失衡有幾個重要的經濟影響,而且可能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一些經濟摩擦。

    由於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大多數國家的人口中女性的數量多於男性。以美國為例,截至2020年的男女比例為96:100[1]。相比之下,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男女比例為105:100。考慮到中國女性平均壽命大約比男性長3年,因此「男性過剩」完全是出生時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結果。

    通常情況下,男女出生比應該接近106:100。因為男孩和年輕男子的死亡率略高,而且丈夫往往比妻子年長一些,這種自然選擇的出生性別比可以確保男女達到生育年齡時的比例大致為1:1。

    中國的男女出生比率儘管在上世紀70年代還比較接近自然比率,卻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動下節節攀升。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因就是傳統中國家庭對兒子的偏愛,而超聲波等技術的普及讓準父母們提前知道胎兒性別;並且從1980年開始,中國政府正式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大多數家庭的孩子數量小於理想的數量。

    在此背景下,一些父母進行了性別選擇性墮胎。儘管中國政府嚴禁這種做法,但只要墮胎是計劃生育的一種手段就很難阻止選擇性墮胎。這造成中國出生人口的性別比穩步上升,並在2009年達到了121:100的峯值。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數據,目前這一比例已經下降為111.3:100,較此前相對平衡,但仍然顯著高於沒有性別選擇性墮胎的情況。

    中國男性人口過多導致大量年輕男性無法結婚。從數字上看,中國約有九分之一的年輕男性找不到配偶,這一問題在安徽和廣東等地的農村地區更為嚴重——多達六分之一的年輕男性難以找到結婚對象。

    在與不同合作者完成的一系列研究中,我發現並分析了這種性別失衡對中國和世界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有時頗有意外的經濟後果。首先,年輕男性,尤其有未婚兒子的父母,會大幅提高儲蓄率,以增強他們在約會和婚姻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力。張曉波和我在2011年的一篇論文中發現,1990年至2007年期間,中國婚前年齡人羣的男女比例上升促進了同期家庭儲蓄率一半的增長。

    儲蓄率的增加往往會增加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我和杜清源2013年的研究指出,中國對其他國家貿易順差增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可能是由中國男女比例的上升造成的。因此,性別比例失衡可能是中美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根源。然而,兩國在雙邊交往中很少注意到這種聯繫。

    正如我與譚之博和張曉波即將發表在《發展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所指出的,中國的性別失衡也帶來了工作場所的安全隱患,導致了許多原本可以預防的致殘和死亡事件。由於新娘的「供不應求」,許多育有適婚兒子的父母不得不加倍工作,並在採礦和建築等行業尋找收入更高但有潛在危險的工作,包括與危險材料接觸、極熱或極寒的工作環境下。由於人們更願意接受這樣的工作,僱主在安全保障方面就會投入更少,這反過來又增加了工傷和死亡率。

    我和我的合作者們發現,在年輕女性嚴重缺少的地區,意外傷害和因工死亡的數量明顯更高。在受害者中,有適婚兒子的父母佔比特別高。

    雖然性別失衡可以自我糾正,但速度很慢。許多年輕夫婦在目睹有兒子的父母為了幫助兒子避免非自願單身生活而承擔更大的經濟和身體負擔,就可能會改變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最新的人口普查顯示,中國出生性別比仍然不平衡,這一事實提醒我們,對女孩的歧視仍然存在。

    出於對國家的人口增長放緩的憂慮,中國政府已經逐步放鬆(但尚未完全放開)計劃生育政策。而我認為政策制定者應該進一步放鬆計劃生育政策,併為生下女嬰的父母提供可觀的經濟獎勵。當然還需要能進一步提高婦女的社會與經濟地位的有力措施。這一措施將在加快糾正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同時,遏制整體出生率的下降。

    進一步降低性別比例將不僅能夠緩解許多中國家庭為了提高儲蓄率、壓抑當前消費的需求的情況,還能營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有助於減少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緊張。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