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阿里巴巴首次季度虧損 高層明言加大投資 大行觀點一文看清

    阿里巴巴首次季度虧損 高層明言加大投資 大行觀點一文看清

    阿里巴巴(9988)昨日(13日)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度業績,其美國預託證券顯著受壓挫6.3%。港股承接ADR跌勢,低開低走,險守200元;中午收市報204.6元,跌4%,成交額65.77億元。

    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今年首季經營虧損76.54億,2021財年經營利潤按年下降了2%;上市暫緩的螞蟻集團仍然給股東阿里巴巴帶來196.93億元投資收益;國內天貓及淘寶APP用户數達到了9.25億,7成新增用户來自下沉市場,反超拼多多重回國內第一的王座;阿里巴巴實現1.2萬億美元GMV(商品交易額)創歷史新高,線上實物GMV按年增長21% ,增速有所放緩。

    集團CEO張勇表示,將會繼續投入,增加海外消費者基數,希望能夠在未來幾年把這個數字翻倍。在技術領域,特別是雲計算和大數據上,會增加投入。

    涉反壟斷遭罰款後,阿里巴巴財報出現首次虧損,阿里高層更表明將加大投資全球化領域,多間大行就擔心2022財年盈利將有所影響,會令市場人士感到失望。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將會繼續投入,增加海外消費者基數。﹙阿里足跡網頁圖片﹚

    摩根大通:料阿里2022財年盈利或零增長

    摩根大通發表報告表示,阿里巴巴業績收入指引大致符合該行及市場預期,但相信投資者最關心是公司的投資進程上,因阿里管理層指會將所有新增利潤都投入到重點戰略領域,比如技術創新及用戶增長等。

    該行認為,阿里巴巴正進入一個巨大投資周期,公司希望在新的財年盡快實現中國消費市場年度購買用戶超過10億的目標(截至今年3月底財年末的年度購買用戶為8.91億),要達到相關目標,估計市場對阿里2022財年(截至2022年3月底止財年)經調整盈利增長14%預測有下行風險。

    該行又指,阿里於2022財年盈利將會為零增長,此會令市場人士感到失望,投資者會關注投資何時才可取得回報包括2023財年前景,但要評估時取得回報料目前仍屬言之過早,料阿里股價對此反應負面。因此維持對阿里巴巴港股「增持」評級及目標價310元。

    摩根大通料阿里巴巴進入一個巨大投資期。(資料圖片)

    瑞銀:阿里2022財年投資進取 市場或下調盈利預測

    瑞銀發表報告表示,阿里巴巴截至今年3月底止季收入高於該行及市場原預期各3.9%及4.2%,但經調整EBITDA錄299億人民幣,低該行及市場原預期各8.3%及17.6%,指核心電商業務的經調整EBITDA低於該行原預測1.6%。

    該行指,阿里巴巴管理層對2022財年採取進取的投資策略,指會將所有新增利潤投入到於2022財年重點戰略領域,基於市場原預期阿里2022財年盈利可錄14%至16%增長,大部份均不會預期錄按年持平,但在進取投資指引下,料市場或估計阿里2022財年盈利預測正面看法會有所減弱,或下調盈利預測。該行予阿里巴巴美股「買入」評級及目標價300美元。

    瑞信:阿里季績稍遜預期 削目標價至251元

    瑞信發表報告表示,阿里巴巴季績稍遜預期,若不考慮合併高鑫零售的影響,收入增長為40%。經調整EBITA錄226.12億元人民幣。當中核心電商業務之利潤持續下跌6%。

    報告又指,相信阿里最低估值為190美元,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一個較佳入市機會。該行將阿里2022至2023財年盈利預測下調9%至13%,以反映新業務投資的增加,港股目標價由304元大幅降至251元,維持「跑贏大市」評級。

    大和:加大投資短期將為投資帶來憂慮

    大和發表的研究報告指,阿里第四財季整體收入較市場預期高4%,不過按非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核心電商EBITA則較預期低14%,公司對2022財年的收入指引亦未有任何上行驚喜,管理層指將聚焦於積極擴張社區服務、新零售、淘寶特價版等的擴張,估計將進一步拖累其核心電商業務的整體盈利能力,相信短期將為投資帶來憂慮,但認為相關舉措對進一步強化其價值是有需要。

    該行認為,管理層指出2022財年公司會繼續投資在新業務,包括淘寶特價版、社區團購、本地服務、Lazada等,同時該行估計上半財年EBITA將持平,以反映投資帶來的影響,加上阿里已在第四財季入帳反壟斷相關罰款,對其非通用會計準則EBITA無大影響。

    該行將公司2022至2023財年每股盈測降7%,以反映在新業務方面加大投資,重申「買入」評級,目標價由300元降至290元以反映盈利預測下調,認為其主要風險為政策轉變。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