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人口普查|中國人口凸顯九大特徵 2分鐘看懂70年人口變化

    人口普查|中國人口凸顯九大特徵 2分鐘看懂70年人口變化

    千呼萬喚始出來!

    原來預計4月底發佈的人口數據,今天終於發佈。5月11日上午10時,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並答記者問。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會上通報,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3339956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38768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

    數據表明,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人口狀況呈現九大特徵。

    信息量巨大: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 中國傳統三人家庭結構打破

    此次人口普查呈現九大特徵:

    一、從人口總量來看,有所增加。

    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佈會上表示,全面兩孩政策取得積極成效。

    第一,出口人口規模大,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別超過1800萬人、1700萬人。2018年以來出生人口數量有所回落。初步彙總數據顯示,2020年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這個規模依然不小。第二,二孩的佔比高,2014年-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明顯上升,由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後雖有所下降但還是高於40%。第三,生育率降低,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於較低生育水平。

    二、從户別人口來看,家庭户規模繼續縮小。

    全國共有家庭户49416萬户,家庭户人口為129281萬人;集體户2853萬户,集體户人口為1189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0.48人。

    家庭户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受人口流動日趨頻繁和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顯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三人家庭結構徹底打破,對未來消費、住房都有重大影響。

    三、從人口地區分佈來看,東北地區人口降速較快。

    東部地區人口佔39.93%,中部地區佔25.83%,西部地區佔27.12%,東北地區佔6.98%。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佔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羣進一步集聚。

    四、從性別構成來看,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人。

    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人口的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五、從年齡構成來看,中生代勞動力人口下降較快,老齡化趨勢增強。

    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

    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

    六、從受教育程度人口來看,教育狀況持續改善。

    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

    受教育狀況的持續改善反映了10年來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七、城鄉人口大幅增長。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隨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實落地,10年來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八、從流動人口來看,規模進一步擴大。

    人户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户分離人口為11694萬人,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户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户分離人口增長192.66%,流動人口增長69.73%。

    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人口的遷移流動創造了條件,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

    九、從民族人口來看,少數民族人口增長迅速。

    漢族人口為128631萬人,佔91.1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547萬人,佔8.89%。與2010年相比,漢族人口增長4.9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長10.26%,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個百分點。

    民族人口穩步增長,充分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全面發展進步的面貌。

    人口老齡化影響幾何?

    3月20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上,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的任澤平指出,隨着1962年-1976年嬰兒潮人口退出勞動市場,老齡化問題將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加速撲面而來,預計2033年,中國將會有30%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以上,206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延遲退休勢在必行。

    他建議,在個稅抵扣和經濟補貼、托幼服務等方面採取措施,加快構建生育支撐體系。

    在他看來,中國的「少子化」挑戰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1、主力育齡婦女大幅度減少。2016年以來中國主力育齡婦女在減少,未來也是這樣一個趨勢,意味着中國「少子化」的挑戰會更加嚴峻。

    2、生育成本上升。中國的教育、醫療、住房在抑制民眾的生育,這需要在相關的政策上做出一些調整。

    3、新一代年輕人的觀念改變。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獨立自由,90、00後是現代人,他們不結婚了、不生育,發達國家也走過類似的道路,他們更加追求個人的獨立、自由、享受,抵制「996」。

    許多研究機構喜歡拿日本作為參照,推測未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前景。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人口總數為12626.49萬人,相比2018年減少了26.42萬人;與2010年人口數據對比,日本近十年人口減少了180.51萬人。從年齡構成來看,2019年日本0-14歲人口佔比12.57%,15-64歲人口佔比59.42%,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28.00%;2019年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3535.68萬人,相比2010年增長了654.35萬人。

    早些年前,就有許多研究機構認為,就經濟而言,長期來看,伴隨人口向第IV階段(老齡化與少子化)轉型,以GDP增速為代表的經濟總量指標大趨勢下行方向或是某種程度的必然。

    中泰證券表示,日本人口轉型到老齡化、少子化的第IV階段後,儘管以GDP衡量的狹義日本本土或許「失去了三十年」,但伴隨日本政府在日元國際化、收入分配等方面大力度的改革,日本企業與百姓並「沒有失去三十年」,反而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了提升,這無疑是值得充分借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數量不等於質量,老齡化下經濟總量下行並不意味着經濟質量的必然下行,更不意味着資本市場失去投資價值。

    以日本房地產的成敗之鑑反觀,當前人口結構所處在第III階段,採取不斷趨嚴的房地產調控,一定程度上遏制瞭如日本90年代的房地產瘋狂泡沫。那麼,伴隨人口向第IV階段(老齡化與少子化)轉型,以GDP增速為代表的經濟總量指標大趨勢下行方向或是某種程度的必然。

    在此背景下,放寬地產調控力度或維持寬鬆的宏觀政策環境,一定程度上或減輕房地產大幅下行對經濟的衝擊及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説,老齡化及少子化趨勢的加深並不是必然引發房地產系統性風險的最關鍵變量,在人口結構由第III階段向第IV階段轉換中,若採取類似「先緊後松」得當的調控政策會「平滑」房價的走勢,減少房地產系統性風險暴露的可能性。這樣來看,一旦人口結構完全進入第IV階段,以寬鬆的政策環境呵護房地產市場或也不容猶豫。

    不過,關於房地產有個前提,那就是不搞人口增量刺激,或者根本刺激不起來。若要實施人口增量刺激,必然要打破「生得起,養不起」的生態,而這個現象的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價太高,其中特別是學區房。而要抑制房價,涉及房地產的寬鬆政策環境,在中短期內是不可能出現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