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通脹|「崩潰的邊緣」 那些「資產」抗通脹
隨着通脹預期的升温,市場資金開始重新佈署,這從科技類股的回檔修正可以略知一二。
比如美股「納斯達克指數」 (NDX)於5月10日下跌350.38點,跌幅2.55%,收盤指數為13401.86點;代表科技股領先指標的「費城半導體指數」(SOX)則於5月10日大跌4.7%,收報2,967點,創下2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
受到美股影響,當地時間5月11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逾660點,指數來到27936.21點,失守28000點大關,科技股的表現尤為疲弱;台股也受到衝擊,在電子股重挫下開低走低,盤中跌逾770點,指數跌破季線16555點,最後下跌652點,以16583點作收,成交量計達新台幣7,148億元,作為台灣電子股領頭的台積電與聯發科分別有3%與7%的跌幅。
從科技股與電子股的下跌可以發現,資金正在進行重新佈署,就市場邏輯而言,在通脹的疑慮之下,未來如果通脹打壓美國國債價格,並將收益率推高,這同時會壓低美股,特別是科技類股與成長型的股票,因為通脹將會侵蝕科技類股的獲益。
也因此,具有「抗通脹」特色的資產成為受到青睞的投資方向。那麼,那些資產具有抗通脹的特點呢?
傳統上,黃金就屬於這種投資標的之一。5月10日金價走揚,6月交割的黃金期貨上漲6.30美元或0.3%,收每盎司1837.60美元,收盤價為2月10日以來最高,因此,不少投資人選擇黃金作為對沖資產。
比如美國億萬投資人、私人投資公司「Equity Group Investments」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澤爾(Sam Zell)近期通過美媒「彭博」(Bloomberg)訪問提到,他質疑通脹現象是否如美聯儲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所稱一樣短暫,他認為現在通脹四處可見,不只木材價格高漲,而是所有業務都看到該現象,這讓他想到1970年代通脹的狀況。所以,他的反應之一很自然地就是購買黃金作為對沖。
除了黃金之外,房地產也是傳統上被視為能抗通脹的資產,例如投資房地產或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根據美國高盛研究團隊的研究顯示,在美國,1978年至2020年間的美國私人商業房地產的回報與實際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也因此,許多人利用投資房產來抗通脹。
不過,台灣前財政部長、台灣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便提醒,如果只是發生通脹,那麼房產確實有保值效果。但若是步入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也高的「停滯性通脹」(Stagnation)時,房產不見得能有好的抗通脹效果。
此外,抗通脹債券也是投資者的佈局選項之一。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告,計劃在今(2021)年5月內會公佈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的發行細節,這是繼2020年11月後,香港再度發行相關債券。
根據過往iBond的結構設計,如果CPI呈負數,其固定最低迴報可以確保投資不會因通縮而陷入零收益;如果通脹升温,iBond的回報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幅掛鈎,投資者的回報至少追得上通脹水平,在去年疫情期間發行的iBond堪稱「加強版」,所設置的最低利率保證達到了以往的兩倍水平(2%)。這樣的利率頗受民眾青睞。
然而,有些資產則呈現出過度炒作的跡象。
例如,大宗原物料也是抗通脹的重點資產之一。這可以從近日許多原物料,比如鐵礦砂期貨屢創新高佐證。新加坡鐵礦石期貨上漲10%以上,創下每噸226美元的紀錄新高;銅價也延續了創紀錄漲勢,5月10日早盤一度飆升至每噸10,500美元。
而大陸黑色系期貨於5月10日也掀漲停潮,大陸鐵礦砂主力合約一早就就攻上漲停,價格高達每噸人民幣(下同)1,326元,創下新高紀錄。與4月底的每噸1,088元相比,漲幅更已超過20%;此外,鋼筋及熱卷期貨價格雙雙創新高,同日鋼筋主力合約漲停,收報每噸6,012元。熱卷主力合約同樣漲停,收報每噸6,335元。此外,滬銅、滬鋁也分別刷新16年、13年新高紀錄。
大宗原物料商品的上漲除了意味經濟活動復甦、需求加強之外,這些期貨價格的飆高,同時也可能吸納抵抗通膨的資金,當經濟復甦、供需關係與投機炒作等因素交迭在一起,推高大宗商品價格,這可能將使未來原物料價格的穩定產生風險。
除了黃金、房產、抗通脹債券與大宗商品等傳統意義下的抗通脹資產外,近期以來,虛擬貨幣、如比特幣也被市場視為抗通脹的資產之一,在今年4月一度漲破6.4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近日則回落至58,898美元。雖然隨着比特幣價值被推高,讓投資人認為其類似於數位黃金,但事實上,比特幣跟黃金這種實體物質仍無法相提並論,這種未與實體經濟連結的虛擬資產擴大了炒作空間。
所以,摩根大通和研究公司 DataTrek 的策略師認為,目前加密貨幣市值高達 2.6 兆美元,而比特幣佔比從年初的 70%降至 43%,這些都是警訊。該資產的炒作與投機特色正在加大其泡沫,以至於是否能夠作為保值的資產必須被畫上問號。
綜觀上述各種資產,目前資金正在這些資產當中積極佈署,但抗通脹本身是為了保險、保值,如果因為湧入過多資金與投機的因素,反讓這些資產成了炒作的温牀,可能就失去抗通脹的意義,更可能加速吹起另外一顆泡沫。在崩潰邊緣,許多現象可能難以避免,目前市場等待的是泡沫破滅的瞬間,而造成這些現象的終究是各大央行過度印鈔導致的苦果。
推薦閲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