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月CPI與PPI漲幅同步走高 通脹隱憂下政策面宜靜不宜動
中國4月CPI與PPI按年漲幅雙雙走高,其中CPI略遜預期,而PPI則在大宗商品漲價潮的持續助推下飆升至三年半高位;市場普遍預計這樣的漲勢仍將延續,伴隨漲價而來的企業生產壓力與後續政策預期仍待觀察。
路透中文網5月11日報道,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對下游及CPI的傳導或將滯後顯現,分析人士認為,當前貨幣政策在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仍將維護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防範投機炒作影響等。
「CPI低於預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低估了豬周期下行對整體食品價格所帶來的影響。」中海晟融經濟學家張一稱,PPI的上漲主要是受低基數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到工業企業所致。
他並指出,如果PPI上漲不傳導到CPI,那麼宏觀政策不太可能因此而出現調整,貨幣政策仍將維持不鬆不緊的態勢;但此輪PPI上漲極有可能傳導到CPI,對於貨幣政策影響還是有待觀察。
澳新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認為,就業和防範金融風險是當前中國決策者面對的首要任務。儘管主要政策利率保持穩定,但R007(銀行間七天回購利率)/DR007(存款類機構七天回購利率)等基準利率的任何上漲都將成為貨幣政策立場改變的信號。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公佈數據顯示,4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0.9%,略低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的1%;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7%,非食品價格上漲1.3%。4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上漲6.8%,為2017年10月以來最高,路透調查預估中值為6.5%。
4月CPI按月則下降0.3%,路透調查預估中值為降0.2%;PPI按月上漲0.9%。中國4月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按年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指出,從按年看,食品價格降幅與上月相同,影響CPI下降約0.14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05個百分點。據測算,在4月份0.9%的按年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0.1個百分點,而上月為-0.6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8個百分點,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通脹態勢繼續分化,工業品通脹值得關注,但政策面宜靜不宜動,繼續觀察。」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稱。
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日前表示,從後期走勢來看,由於基數、結構性因素及輸入性因素的影響,中國物價將呈現温和上漲的狀態,但總體可控,全年CPI漲幅將明顯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對中國來講,儘管來自外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加大,但通脹水平總體處在可控狀態。」
CPI仍將温和上行 PPI高點未至
市場普遍預計CPI後續大概率繼續上行,但在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食品項會拖累CPI的漲幅,同時考慮到消費需求復甦偏慢的制約下,CPI上行力度預計不會太大。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指出,CPI將繼續表現為結構性上漲的特徵,食品價格對CPI形成拖累,服務類價格繼續回升,因素抵消後CPI將保持温和上漲,預計全年中樞位於1%-2%。
「國內物價前景樂觀,但全年物價保持温和增長。」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稱,物價動力整體保持温和,主要是影響消費者物價的多空因素均衡,生豬產能持續恢復推動豬肉價格整體穩中有降,果蔬等食品價格整體穩中有降。
與此同時,亮點是服務業價格明顯回暖。周茂華認為,這反映國內需求保持良好復甦態勢,但國內經濟活動仍處於恢復階段,服務業價格仍偏離疫前水平,漲勢温和。
ING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Iris Pang亦預計未來幾個月中國CPI通脹會更高。
而伴隨大宗商品價格的居高不下,市場普遍預期PPI增長高點未至,但是否會在下半年出現回落?分析人士對此看法不一。
中海晟融經濟學家張一指出,由於市場對於PPI上漲預期不足,下游企業已經開始採取放緩生產節奏的方式應對PPI所帶來的衝擊。從趨勢上看,PPI上漲在短期衝高之後極有可能出現回落。「綜合全球疫後復甦中美周期共同向上的判斷,我們認為下半年PPI仍有可能持續向上。」
不過,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則認為,PPI加速趕頂已是強弩之末,下半年會逐步回落,需求端不太支撐,下游也消化不了。
英大證券宏觀研究員胡研宏分析,此輪物價主要來自於非原油(黑色、有色、化工)價格的持續且大幅的上漲。恢復性需求和耐用品更新驅動下,中下游商品的產能供需缺口支撐了價格堅挺,全球工業品需求旺盛,量價齊升。
但工業品價格上升從能源環節,走向了中游產品,他認為,未來還會向中下游商品繼續擴散,對全社會的成本造成提升,可能成為經濟前進的阻力。
中金固收團隊報告分析,PPI分行業看,採掘拉動、中下游偏弱,PPI按月收窄,似乎有見頂趨勢。上游價格過快上漲也會擠壓下游利潤,下游放緩可能最終會拖累上游,導致PPI按月見頂,預計二、三季度PPI的按月和按年會見頂。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