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團九連跌騰訊參與配股被套 人力外包遭質疑|企業熱評

    美團九連跌騰訊參與配股被套 人力外包遭質疑|企業熱評

    5月10日,美團股價盤中一度大跌超9%,最低跌至255港元,這是4月26日美團因涉嫌「二選一」被反壟斷調查之後,其股價連續第九個交易日下跌,創下了上市之後的最大連跌記錄。

    如果從2月18日美團股價最高點460港元計算,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美團股價跌幅達到44.57%,已經近乎腰斬,並已跌破273.8港元的配股價,包括騰訊在內參與配股的幾大股東悉數被套。

    2月18日以來,美團股價連續下跌,截至5月10日跌幅達到44.57%。(Wind資訊)

    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價,美團創始人王興依然保持一貫的「大嘴」狀態,雖然沒有直接點評股價和反壟斷調查,但是5月6日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佈的一首唐詩,也引發了外界的諸多聯想,雖然美團公關緊急滅火稱王興本意是「督促創新」,但是曾經多次暗諷華為的往事,恐怕讓美團在輿論環境中處以不利的位置。

    事實上,除了如何去「督促創新」,美團股價暴跌的背後,不只是「二選一」反壟斷調查帶來的潛在罰金影響,隨着外界對於美團降低平台佣金的訴求愈演愈烈,以及外賣騎士是否算是美團員工的爭議,都會顯著影響到美團既有的盈利模式。

    大股東騰訊參與配股被套

    美團的九連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跌穿了此前280港元一線的支撐位,接下來會面臨250港元的60日周線的「股價保衞戰」,也讓剛剛參與配股的大股東騰訊被套。

    在這個港股企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再融資計劃裏面,作為美團最大股東的騰訊也參與其中,認購不超過4億美元增發股份。目前騰訊在美團的持股比例高達17.73%,遠高於美團創始人王興9.73%的持股比例。

    不只是騰訊,美團這筆配股共融資66億美元,參與的老股東已經悉數被套,不過考慮到美團上市之後的巨大漲幅,對於這些老股東來説恐怕只是九牛一毛。

    自2019年1月美團創下40.25港元的歷史最低點之後,其後兩年美團股價就一路暴漲,2021年2月18日創下460港元的歷史最高點,兩年漲幅超過10倍。

    不只是騰訊及美團創始人團隊賺得盆滿缽滿,紅杉資本等風險投資機構也獲利極為豐厚,不過,在美團再融資完成後,紅杉資本就開始套現。

    4月27日,紅杉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美團非執行董事沈南鵬於,以每股平均價300.3864元,出售47.57萬股美團股份,套現1.43億港元,持股量降至7.09%。

    從美團2020年財報披露的持股信息可以看出,不只是紅杉資本,騰訊作為美團的最大股東,去年也在小幅減持美團,不過此後又通過參與配股進行了增持。

    在美團接下來將披露的2021年一季報中,恐怕會有更多機構出現在減持名單中,可供參考的一組數據是,在過去三個月里美團是南向資金淨流出額度最大的股票,淨流出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資金流向數據顯示,美團是過去三個月裏南向資金賣盤最大的股票。(Wind資訊)

    無論是股東減持還是南向資金淨流出,都體現了機構對於美團的風險偏好,已經不只是單純的獲利回吐,隨着中國對於網路平台反壟斷的堅決態度,事實上扮演「平台裁判官」角色的美團,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甚至其商業模式也充滿挑戰。

    美團仍有三大利空

    4月26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在官網公告: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隨後美團回應稱:公司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目前公司各項業務一切正常。

    面對反壟斷調查,當時資本市場的最初反應是「靴子落地」,股價不跌反漲,美團股價一度回升至300港元以上,不過,這顯然是配合再融資的「曇花一現式」反彈,隨着再融資計劃的迅速落地,美團股價又重回下跌區間,並迅速跌破了之前的低點,股價再創今年新低。

    第一大利空依然是反壟斷,早在4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被處以創紀錄的反壟斷罰金之後,投資人就已經嗅到了美團會步阿里後塵的味道,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大幅下跌,4月13日,美團股價一度跌至274.2港元。

    當下美團的反壟斷調查依然還在進行中,外界也普遍預期罰金應該會低於阿里巴巴,加上美團手上資金充裕並不差錢,但是反壟斷不只是罰金,對於美團業務模式的衝擊也不可小覷。

    參考阿里巴巴集團的股價走勢,在反壟斷調查結果落地之前,美團的股價恐怕很難反轉。

    反壟斷調查不只是財務上的影響,很可能影響到美團正大力推進的「社區團購」等新業務的落地速度,此外,降低佣金也就成為了必然選項,這會對美團長期以來的盈利模式帶來一定的影響。

    第二大利空就是降佣金的述求愈演愈烈,很可能會衝擊美團最核心的外賣業務。

    今年3月25日,中國國家發改委等28部門聯合印發《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就提出,降低平台交易和支付成本。引導外賣、網約車、電子商務等網絡平台合理優化中小企業商户和個人利用平台經營的抽成、佣金等費用,用技術賦能促進平台內經營者降本增效。

    餐飲商户對於美團佣金過高的抱怨,早已經是一股暗流湧動的民怨,並將其形象地稱之為「美團稅」,而這種怨氣,在2020年疫情期間更是達到了頂點,雲南、山東、河北、四川等各省市餐飲協會向美團發出公函或公開信。

    目前,從中國媒體披露出現的信息,美團的外賣最低佣金在18%,最高近30%,不只是讓餐飲商户吃不消,也顯著高於主要競爭對手餓了麼外賣平台。

    2020年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美團的營收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大關,其中外賣的貢獻最大,達到了662.7億元,佔比高達57.7%。

    參考阿里巴巴集團在遭遇反壟斷處罰之後,主動表態降低平台進入門檻,美團降低佣金也是一個必然選項。

    除此之外,外界對於美團外賣員工的爭議,尤其是美團是否應該對這些外賣騎士交社會保險,則是美團面臨的第三個利空,也是潛在的最大利空。

    美團的外賣騎士採用外包的用工模式,近期引發中國官方和媒體的極大關注。(Reuters)

    據中國媒體《北京衞視》的報道,4月底,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王林就體驗了一天做外賣騎士的感覺,送單12小時只賺了41元人民幣,此事在中國社會各界引發極大關注度,也讓中國輿論對於千萬人規模的外賣騎士的福祉問題愈發關注。

    王林等官員與美團代表交流時獲悉,目前美團平台上的註冊外賣騎士有將近千萬人,而這些人都不是美團的員工,而是屬於勞務外包的關係。假如外賣騎士發生工傷事故等,美團目前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商業保險來保障,而這筆商業保險也由外賣員自己來承擔。

    顯然,美團這樣的一種用工模式,不只是有轉嫁平台自身責任的嫌疑,是否涉嫌違背中國現行的《勞動法》,接下來也會是一大輿論熱點。

    相比於平台「二選一」面臨的幾十億元反壟斷罰金,無論是降低平台佣金,還是完善外賣騎士的基本保障,甚至直接將這一羣體納入到社會保險的範疇,對於美團而言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僅計算外賣騎士的商業保險一項,假如改由外賣平台來承擔,每人每天3元人民幣的保險金,一年下來外賣平台多出的成本就達到百億元人民幣。

    顯然,這不只是一種輿論壓力,對於美團而言,也是一種真實的成本壓力,甚至會讓美團重歸虧損。

    當下股價九連跌的表現,就是投資人對於美團用腳投票的結果,也是對美團未來業績的擔憂。

    美團(03690.HK)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