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通脹|巴菲特口中的危機要來了嗎
美媒《CNBC》報道,有「股神」稱號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於今(2021)年5月1日在年度股東會議上表示:「我們正看到非常巨大的通脹,這非常有趣,我們正調高價格,人們也對我們調高價格,而這些都是被接受的。」巴菲特的示警並非空穴來風,通脹的問題除了成為美國經濟前景的憂患外,亞洲市場亦正在密切關注通脹的進展。
以台灣而言,消費品的物價正在上漲。根據台灣主計總處於5月6日發佈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較按年上漲2.09%,突破2%警戒線,為2018年3月以來、逾三年的最高漲幅。台灣官方預期,在低基期效應下,加上國際原油價格大漲情勢,5月CPI漲幅仍可能會突破2%。
而韓國統計廳發佈的4月CPI年增率則為2.3%。該通膨率也是自從 2018 年 11 月 (2.0%)以來,在相隔 2 年 5 個月後再度跨過 2% 門檻。南韓統計廳的官員同樣認為,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揚還有經濟心理改善等上揚因素影響下,物價在短期內持續走揚可能性高。
但儘管CPI指數年增率正在上升中,台韓皆認為目前仍未有通脹疑慮。但事實上,CPI在檢視通脹的指標中已是相對落後的指標,如果只從該數字來判定通脹發生與否早已不足;再加上全球的經濟環境發生極大變化,傳統以消費者物價為主的通脹觀察指標可能難以真切掌握現實狀況。
因此,面對通脹議題,市場需要更多相關指標來感知到趨勢,因為價格壓力上升,股票與債券投資者將受到打擊。
那麼,除卻CPI指數之外,還可從那些指標來察覺通脹是否升温?
一個直觀的指標是原物料價格。目前各地原物料價格皆大幅上漲,除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行外,黃豆、小麥跟玉米近期都創下近7年多來的新高,銅價甚至創下近35年來新高,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一度漲至每噸10,232美元,今年以來則上漲了30%以上。原物料的上漲會否傳導至民生物資,是造成通脹感受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在原物料價格之外,另一指標是M2貨幣供給量。通脹意味着是「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物資」,因此資金供給可以是一個觀察指標。從全球角度來看,美歐日三大央行的M2供給量來到5年內高點,約為40兆美元,年增率約22%,五年內增加近一倍,這麼多的貨幣量構築了通脹的温牀。
另一個指標則是債務狀況。如果政府債台高築,勢必會印更多鈔票還債,過多的鈔票加劇通脹的狀況。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新近發佈的報告預計,美國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將由2020年的100%上升至2021至2022年的每年平均105%。美國在拜登政府預計推動4兆美元的基建計畫下,為通脹增加不確定性。
此外,從近期熱議的美國公債殖利率也可嗅到通脹的升温。如果通脹預期走高,投資人會選擇拋售債券,長債利率因而走升,這同時推升對於美聯儲(Fed)調升實質利率的預期。
雖然美聯儲目前對外表示今年不會有升息的動作,但美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於5月4日説,為防止政府大規模支出導致的經濟過熱,可能需要適度升息。美股受到該言論驚嚇,跌幅逾200點。因為葉倫這番看似「越權」的發言,被視為擴展美聯儲升息的空間,並對未來提早升息試水温。
另外,美國抗通脹債券(TIPS)也是一個觀察點。根據英媒「路透社」報道,10年期抗通脹債券(TIPS)的「通脹平衡率」(意即政府公債殖利率減去同年期的TIPS殖利率的利差)在5月5日攀升至2.47%,創2013年4月以來新高,暗示市場預測未來10年每年的通脹平均將接近2.5%。另外,5年期TIPS的通脹平衡率則觸及2.695%,創2011年4月以來新高。
台灣前財政部長、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劉憶如則指出,通過Google關鍵字搜尋熱度也能察覺到通脹。從Google趨勢可看到,自今年2月底開始,網路上對於通脹關鍵字的搜索急速提高。顯示民眾對於通脹的關心正在加温。因為通脹預言通常會有自我實現的過程,如何在通脹發生前進行管理十分重要。
總和上述可知,通過各種跡象顯示通脹或許已是「山雨欲來」,政府確實該對通脹有些作為。部分國家已對通脹採取策略,比如巴西央行於5月5日宣佈將該國基準利率上調75個基點,從2.75%提高至3.5%。這樣的壓力相信很快也會蔓延到亞洲,儘管美聯儲澄清不升息,但股市投資者早已因各種訊息,情緒開始不安震盪。假設通脹真的來臨,而政府未有作為,產生的後果將難以設想。
延伸閱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