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TOP 100富人:3/4是通過創業,1/4是通過投資
自 1982 年以來,《福布斯》雜誌每年都會公佈一份美國最富有的人的名單。如果我們將 1982 年的 100 位最富有的人與 2020 年的 100 位最富有的人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一些很大的不同。
1982 年,最常見的財富來源是繼承。在 100 位最富有的人中,有 60 位是從祖先那裏繼承的。僅杜邦公司的繼承人就有 10 人。到 2020 年,繼承的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在最大的 100 個財富中只佔 27個。
為什麼繼承人的比例會減少?不是因為遺產稅增加。事實上,在此期間,它們明顯減少。繼承比例下降的原因不是因為繼承鉅額財富的人少了,而是因為更多的人在創造財富。
人們是如何創造這些新財富的呢?大約有 3/4 是通過創業,1/4 是通過投資。在 2020 年的 73 筆新財富中,56 筆來自創始人或早期員工所擁有的股權(52 名創始人,2 名早期員工,2 名創始人的妻子),17 筆來自管理投資基金。
1982 年,美國 100 位最富有的人中沒有基金管理人。1982 年,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公司已經存在,但它們的創始人都還沒有富到可以進入前 100 名。有兩件事發生了變化:基金管理人發現了產生高回報的新方法,更多的投資者願意把錢交給他們[1]。
但現在新財富的主要來源是創業,當你看數據時,你會發現那裏也有很大的變化。現在人們通過創辦公司獲得的財富比 1982 年時更多,因為公司做的事情不同。
1982 年,有兩個主要的新財富來源:石油和房地產。在 1982 年的 40 個新財富中,至少有 24 個主要是由於石油或房地產。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是:在 2020 年的 73 個新財富中,4 個來源於房地產行業,只有 2 個來源於石油行業。
到 2020 年,新財富的最大來源是 "科技 "公司。在 73 筆新財富中,約有 30 筆來自於此類公司。這些公司在最富有的人中特別常見:2020 年排名前 10 的財富中有 8 個是這種類型的新財富。
可以説,將科技公司作為一個類別來對待是略有誤導的。亞馬遜不就是一個零售商,而特斯拉不就是一個汽車製造商嗎?是,也不是。也許 50 年後,當我們所説的科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時候,把這兩個企業歸入同一類別就顯得不對了。但至少在目前,它們肯定有一些可以區分開的共同點。什麼樣的零售商會做出 AWS ?哪個汽車製造商是由同時擁有火箭公司的人經營的?
財富 100 強榜單背後的科技公司也形成了一個區別很大的羣體,即它們都是風險資本家很願意投資的公司,而其他公司大多不會。這是有原因的:這些公司大多因擁有更好的技術而獲勝,而不僅僅是一個真正有動力和善於做交易的 CEO。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科技公司的崛起代表了一種質的變化。1982 年福布斯 400 強中的石油和房地產大亨們並不是通過製造更好的技術而獲勝。他們是通過生意的驅動和善於做交易而獲勝的。[2]事實上,這種致富方式非常古老,甚至早於工業革命。在 16 和 17 世紀為歐洲王室(名義上)服務而致富的朝臣,通常也很有做生意的動力,並且善於做交易。
那些沒有深入研究基尼係數的人把 1982 年的世界看成是美好的過去,因為那時發財的人並沒有變得那麼富有。但是,如果你深入瞭解他們是如何致富的,過去的日子看起來並不那麼好。1982 年,最富有的 100 人中有 84% 是通過繼承、開採自然資源或做房地產交易致富的。這真的比最富有的人通過創辦科技公司致富的世界好嗎?
為什麼人們創辦的新公司比過去多得多,而且他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有意思的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應該這樣問。我們不應該問人們為什麼要創立公司,而是問他們為什麼又要創立公司 [3]。
1892 年,《紐約先驅論壇報》編制了一份美國所有百萬富翁的名單。他們一共找到了 4047 人,那時有多少人的財富是靠繼承來的?只有大約 20%--比今天的比例還低。當你調查這些新財富的來源時,1892 年看起來甚至更像今天。Hugh Rockoff 發現,「許多最富有的人......所獲得的最初優勢來自於大規模生產的新技術中[4]。」
因此,這裏的反常情況不是 2020 年,而是 1982 年。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在 1982 年很少有人通過創辦公司而致富。答案是,即使在《先驅論壇報》的名單被編制出來的時候,一股併購的浪潮正在席捲美國經濟。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像 J. P. Morgan 這樣的金融家將成千上萬的小公司合併為幾百傢俱有規模經濟的巨頭。正如 Michael Lind 所寫的那樣,到二戰結束時,「經濟的主要部門要麼被組織成政府支持的卡特爾組織,要麼被少數寡頭壟斷的公司所主導。[5]」
1960 年代,今天創立了初創企業的大多數人都會去為其中一家公司工作。在 1890 年和 2020 年,你可以通過創辦自己的公司致富,但在 1960 年,這並不是一個真正可行的選擇。你無法突破寡頭壟斷,進入市場。因此,在 1960 年,要想獲得財富,最好的途徑不是創辦自己的公司,而是在現有的公司中通過努力向上爬[6]。
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司僱員減少了經濟不平等(以及其他各種變化),但如果你眼中的正常模式是 20 世紀中期,那你在這方面有一個非常令人誤解的模式。摩根經濟的那種狀態只是一個階段性現象,從1970 年代開始,它就開始解體了。
為什麼會解體?部分原因是老化。在 1930 年看起來是規模和效率的典範的大公司,到 1970 年已經變得鬆懈和臃腫。到 1970 年,僵化的經濟結構中充滿了各種團體為隔離市場力量而建立的舒適巢穴。在卡特政府時期,美國聯邦政府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並開始"放松管制 ",收回了那些支持寡頭壟斷的政策。
但是,摩根經濟崩潰的原因不僅僅是來自內部的腐朽,還有來自外部的壓力,以新技術的形式,特別是微電子技術。去想象這其中所發生的事情的最好方法,是想象一個頂部有冰層的池塘。一開始,從底部到冰面的唯一途徑是從邊緣突破,但隨着冰層的減弱,你就可以直接從中間打孔穿過了。
這個池塘的邊緣是純粹的技術公司:那些將自己描述為從事電子或軟件業務的公司。當你在 1990 年使用 "初創公司 "這個詞時,那就是你的意思。但現在,初創企業正在衝破冰層的中央,取代了現有的零售商、電視網絡和汽車公司等企業[7]。
但是,儘管摩根經濟的解體在技術意義上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但在社會意義上,它是對常規的回歸。如果你只回顧一下 20 世紀中期,似乎人們通過創辦自己的公司致富是最近的現象。但如果你再往前看,你會發現這實際上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對未來的期待更多的是相同的。事實上,我們應該期待創始人的數量和財富都會增長,因為每十年都會讓創業變得更容易。
創業變得越來越容易的部分原因在於社會化。社會正在(重新)吸收這一概念。如果你現在開始創業,你的父母不會像上一代人那樣驚慌失措,而且關於如何創業的知識也更加普及。但現在創業更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它更便宜了。技術已經降低了生產產品和獲取客户的成本。
創業成本的降低反過來又改變了創始人和投資者之間的權力平衡。在過去,啓動一個創業公司意味着要建造工廠,你需要得到投資者的許可才能這樣做。但現在,投資人需要創業者的程度超過了創業者需要投資人的程度,再加上風險投資數量不斷增加,推動了估值的上升[8]。
因此,創業成本的降低在兩個方面增加了富人的數量:它意味着更多的人開始創業,而那些創業者可以以更好的條件籌集資金。
但還有第三個因素在起作用:公司本身更有價值,因為新成立的公司比以前發展得更快。技術不僅使製造和銷售東西的成本降低,而且使得速度也更快。
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成立於 1896 年的 IBM,用了 45 年時間才達到了 10 億美元(按 2020 年的價格算) 的收入。成立於 1939 年的惠普花了 25 年時間,成立於 1975 年的微軟,則花了 13 年時間。而現在,快速增長的公司達到這個數字的標準是 7 或 8 年[9]。
快速增長對創始人的股票價值有雙重影響。一個公司的價值是其收入和增長率的函數。因此,如果一家公司以更快速度增長,你不僅能更快地達到 10 億美元的收入,而且當公司達到這一點時,它顯然比增長較慢時更有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創始人有時這麼年輕就發了大財。創業的初始成本很低,意味着創始人可以很早就開始創業,而今天公司的快速增長意味着,如果他們成功了,僅僅幾年時間他們就會出人意料地獲得大量財富。
現在創辦和發展一家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這意味着更多的人開始創業,那些創業的人從投資者那裏得到更好的條件,由此產生的公司變得更有價值。一旦你理解了這些機制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創業公司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受到了壓制,你就不必求助於里根政府時期的一些模糊的右轉政策,來解釋為什麼美國的基尼係數在不斷增加了。當然,基尼係數的確在增加。隨着更多的人創辦更有價值的公司,它怎麼可能不增加呢?
註釋:
[1] 1978 年,美國勞工部的一項監管改革允許養老基金投資於投資公司後,投資公司迅速增長,但這種增長的效果在 1982 年的前 100 名富豪中還不明顯。
[2] George Mitchell 作為一個例外值得一提。雖然他真的很有幹勁,也很會做交易,但他也是第一個想出如何利用壓裂法從頁岩中開採天然氣的人。
[3]當我説人們正在創辦更多的公司時,我指的是那種旨在發展得非常大的公司。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新公司的總體數量實際上已經減少。但絕大多數公司都是小型零售和服務企業。因此,關於新企業數量減少的統計數字的意思是,人們創辦的鞋店和理髮店越來越少。
當人們看到標有 "初創企業 "的圖表正在下降時,有時會感到困惑,因為 "初創企業 "這個詞有兩種含義:1)一家公司的成立,以及(2)一種旨在快速發展的特殊類型的公司。統計數字指的是(1)意義上的創業公司,而不是(2)意義上的創業公司。
[4] Rockoff, Hugh. 《鍍金時代的偉大財富》。NBER Working Paper 14555, 2008.
[5] Lind, Michael. Land of Promise. HarperCollins, 2012.
也有可能是 20 世紀中期的高稅率使人們不敢創辦自己的公司。創辦自己的公司是有風險的,當風險沒有得到回報時,人們就會選擇安全。
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20 世紀中期的寡頭壟斷和高稅率都是一回事。較低的稅率不僅是創業的原因,也是一個結果:20 世紀中期人們通過房地產和石油勘探發家致富,並獲得了巨大的稅收漏洞,使他們的有效稅率大大降低,如果通過建立新技術來發展大公司更為普遍的話,這些人也會為自己的漏洞進行遊説。
[6] 這就是為什麼在 20 世紀中期發財的人經常通過石油勘探或房地產發財。因為這兩個領域是經濟中不容易被整合的大行業。
[7] 純技術公司曾經被稱為 "高科技 "初創企業。但現在,初創企業可以衝破冰層的中間部分,我們不需要為邊緣部分單獨命名,"高科技 "這個詞明顯有一種復古的感覺。
[8]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你要麼賣出更少的股票以獲得一定數量的資金,要麼以一定數量的股票獲得更多的資金。典型的創業公司在這兩方面都做了一些。顯然,如果你保留更多的股票,你最終會更富有,但如果你籌集更多的錢,你也應該更富有,因為(a)它應該使公司更成功,(b)你應該能夠在下一輪之前持續更長時間,或者甚至都不需要。但請注意所有這些 "應該"。在實踐中,很多錢都從它們中間溜走了。
現在的初創企業籌集的鉅額資金似乎與創辦企業變得更便宜的説法相矛盾。但這並不矛盾;融資最多的初創企業是為了更快地發展而選擇這樣做的,而不是因為他們需要錢來生存。沒有什麼比不需要錢更能讓人們向你提供錢了。
你可能會認為,在勞動者跟資本鬥爭了將近兩個世紀之後,極左的人會為勞動者這邊終於佔上風而感到高興。但是他們似乎沒有一個人是高興的。你幾乎可以聽到他們説「不,不,不是那樣的」。
[9] IBM 是在 1911 年由三家公司合併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 Herman Hollerith 的 Tabulation Machine Company,成立於1896 年。1941年,其收入為 6000 萬美元。惠普公司 1964 年的收入為 1.25 億美元。微軟在 1988 年的收入是 5.9 億美元。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