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數字人民幣的起源、特徵與影響

    數字人民幣的起源、特徵與影響

    近年來,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試驗熱潮在主要經濟體中方興未艾。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指由中央銀行以數字方式發行並用作法定貨幣的一種新貨幣形式。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主要經濟體中探索發行數字貨幣的先驅之一,已經完成了數字人民幣的研發,並已開始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工作。

    本文將針對數字人民幣這一新興事物,介紹其起源與設計思路,並對數字人民幣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與分析。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起源

    數字貨幣的興起首先與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飽受詬病這一現實密切相關。20世紀40年代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力圖在嚴格的金本位制和靈活的信貸貨幣之間取得平衡。這一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兩方面——美元掛鈎黃金,其他國家貨幣掛鈎美元。這確立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

    此外,1971年美元與黃金脱鈎後,美聯儲(Federal Reserve Bank)負責決定貨幣供應量,隨着國際經濟的繁榮,美元需求激增,美元短缺問題也隨之出現。

    上述一國主權貨幣(如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天生存在短板,被學者總結為「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即隨着國際金融體系的穩步發展,各國對美元的需求不斷增加,美聯儲有義務滿足這一需求,並通過更大的經常賬户赤字增加美元供應。這將演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國際金融體系對美元的需求越大,美國欠世界其他國家的債務就越多。這種經常項目的失衡將不利於美元幣值的長期穩定,而幣值與匯率的穩定是一種貨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提。解決「特里芬困境」的方法之一是設計一種純粹的國際貨幣,數字加密貨幣技術的實現使得這一方案成為可能。

    2009年,比特幣(Bitcoin)作為一種數字加密貨幣登上了歷史舞台。它的總供應量由一套算法決定,最大供應量為2100萬枚。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外人無法辨認用户身份信息。比特幣不由任何央行發行和管轄,因此永遠不會超額髮行。一般而言,貨幣應具有三個特點:幣值相對穩定,發行量便於調整,同時能夠方便地進行交易。由於比特幣不具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其價格波動過於劇烈,因此也很難真正扮演貨幣的角色。

    因此,另一種電子加密貨幣——穩定貨幣(Stablecoin)開始出現,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國臉書公司(Facebook)發行的天秤幣(Libra)。該貨幣的價值由一系列主權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提供支持,因此具有內在價值和相對穩定的價格。

    然而,天秤幣也並非萬全之策。首先,臉書公司並非任何國家法定銀行,其發行的貨幣不具備法償性(legal compensation);其次,天秤幣可能與主權貨幣發生競爭關係,導致國家貨幣政策的失效,同時無法避免洗錢等犯罪問題。

    因此,由中央銀行發行的電子加密貨幣,即依託國家信用的中央銀行電子貨幣,似乎成為破局之法。

    數字人民幣的特徵與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無疑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走在前列的中央銀行之一。央行設計了一整套的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並業已進行部分試點。

    總體而言,數字人民幣體系的方案仍然較為審慎。數字人民幣本身即為法定貨幣,由國家信用背書、有法償能力,同時還有五個特徵:

    1. 雙層運營體系。即中國人民銀行不直接對公眾發行和兑換央行數字貨幣,而是先把數字人民幣兑換給指定的運營機構,包括中農工建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微信和阿里兩家大型支付平台和三家電信運營商,再由這些機構兑換給公眾。

    2. 以廣義賬户體系為基礎,即在現行數字貨幣體系下,任何能夠形成個人身份唯一標識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賬户。

    3. 支持銀行賬户松耦合,即不需要銀行賬户就可以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

    4. 雙離線支付與多終端選擇。即使在網絡信號不佳的場所也可進行電子支付,同時除手機外,可選用IC卡、功能機等多種方式進行支付。

    5. 多信息強度,數字人民幣錢包分為5個層級。如用户進行大額支付或轉帳,則必須通過信息強度高的實名錢包;小額支付則可通過信息強度較低的匿名錢包。

    數字人民幣無疑會對中國的移動支付、商業銀行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對移動支付而言,數字人民幣主要是為了替代M0(流通中的現金)。自然地,數字人民幣錢包對已有的,包括阿里和微信支付在內的移動電子支付平台起到一定的替代。然而,數字人民幣錢包和已有的移動支付體系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共存,原因有二:

    第一,伴隨移動支付的,還包括一整套適用於各類場景的線上生態系統,目前數字人民幣錢包仍然不足以替代較為成熟的移動支付體系;

    第二,目前兩大移動支付平台本身也在數字人民幣運營體系之中。

    對商業銀行而言,一種常見的疑慮是數字人民幣是否會傷害商業銀行,或導致「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即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的現象更加嚴重?

    短期內這一問題可能並不嚴重,原因在於:

    第一,數字人民幣依託於雙層運營體系,總體由央行把握,商業銀行也同樣是數字人民幣運營體系的一部分;

    第二,央行並不補貼數字人民幣,因此個人或企業缺乏將商業銀行中的存款轉移至數字人民幣錢包中去的動機。

    但是在長期,隨着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其便捷性勢必會給商業銀行帶來一定的競爭。商業銀行可能會失去部分存款並更依賴於批發融資(wholesale funding),即更依賴於銀行之間鉅額款項的借入與貸出,區別於銀行與其客户之間以傳統方式構成的零售銀行業。

    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數字人民幣同樣可能帶來積極影響。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取決於中國綜合國力等多方面因素。現階段數字人民幣方案仍然主要將其定位於M0的替代,距離成為全球性貨幣仍然具有一定距離。但從長期來看,數字人民幣因其便捷性,無疑會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更多便利。

    總之,目前的數字人民幣體系仍然較為審慎,但是從長期來看,數字人民幣是中國應對電子加密貨幣衝擊,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一項重大試驗,其後續影響值得長期關注。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