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海洋排核廢水 為何有恃無恐
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在經處理及稀釋後,將排入大海。在2011年3月福島核電站發生泄露的十年後,整個東亞沿海國家乃至環太平洋的國家再一次陷入核污染的恐慌。
騰訊財經4月14日報道,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水後首當其衝的問題便是海鮮還能不能吃?這不僅涉及到自日本進口的海產品是否會受核廢水的影響,還包括其它洋流影響區域的海產品是否安全。
按常理來看,如果核污水將污染海洋環境乃至漁業資源,日本的漁業肯定會最先受到影響,並且影響最為嚴重。的確,事件發生後,日本國內民眾也反應強烈。據央視新聞報道,4月13日,福島縣多個市民團體在福島縣政府前集會,約70名示威者高舉「勿排放入海」「民眾不支持該決定」的標語。
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會長岸宏4月13日表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決定令人「無法容忍」,這是踐踏(日本)全國漁業從業者感受的行為」。
但是,作為昔日的漁業大國,為何日本仍要執意做出如此損人不利己的決定呢?從日本近年來漁業的發展形勢中或可窺見端倪。
日本漁業產量降至世界第八
日本人愛吃海鮮世人皆知,在上世紀90年代前其漁業產量為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漁業大國。但是在90年代之後,日本漁業產量開始大幅下降。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佈的《2020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下稱《報告》)顯示,日本海洋漁業捕撈量從80年代的年均1059萬噸到2018年下降至310萬噸,在全球前十國家中從當年的第一位下降至當前的第八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漁業的快速發展,從80年代的年均382萬噸不斷上升,2018年已達到1268萬噸,躍居世界第一,是日本捕撈量的3.3倍。
另外,從漁業的整體數據來看,日本漁業下滑的趨勢更加明顯。1994年日本漁業總產量為820.6萬噸,到2018年則下降至424.2萬噸,減少近半。
從產值來看,日本漁業下滑的趨勢同樣明顯。以不變價計算,日本漁業產值從1994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下滑3.23%。1994年的不變價產值達到1.354萬億日元,但是到2019年僅為5,591億日元。
此外,日本共同社(Kyodo News)的一項調查顯示,從2010財年末到2019年3月,日本漁業合作社全國會員人數下降了18.7%,東北部三個受2011年地震和海嘯影響最嚴重的縣(宮城縣、巖手縣和福島縣)的漁業合作社成員數量下降了24.4%,其中宮城縣的會員人數下降幅度最大,正式會員人數下降了一半。
雖然產量下降,但是日本人愛吃魚的習慣並未因此改變,因此進口魚產品在日本的魚消費中的更加重要。
《報告》顯示,全球主要漁業進口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1976年,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口額分別佔全球進口總額的33%、22%和21%。2018年,因其它新興市場進口量上升,美國和日本的份額分別下降到14%和9%,但仍然是進口量最多的兩個國家。
日本此次決定向海洋排放核廢水,環太平洋的國家或將最先受到影響,而亞太地區正是全球主要漁業資源的聚集區域。
《報告》預測,全球水產品總產量(不包括水生植物)有望從2018年的1.79億噸增至2030年的2.04億噸。按絕對數量計算,2030年相較2018年將實現總體增產15%,具體來看,亞洲地區整體有望增產19.2%,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有望分別增產18.5%、26%和18.2%,但是日本2030年漁業產量預計較2018年下降6.7%。
從《報告》顯示的世界主要漁業出口國來看,2018年中國是漁業出口第一大國,佔全球漁業出口產值的14%。除中國外,前十大漁業出口國中,越南、智利、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或都將受到日本核污水的影響。
在2017年,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曾對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反應堆報廢、去污及賠償等處理費用匯總作出了一個估算,結果顯示,總額將達50萬億-70萬億日元。另據東京電力公司的數據,到2020年10月,給周圍居民的賠償金、修建污染水儲蓄設施、清理核污染、拆除反應堆合計已經花費了2,000億美元。
對比日本漁業2019年產值7,416億日元,由此觀之,即便此次排污對日本海洋漁業造成致命衝擊,相對其它方案來看,這一方案仍然顯得很「划算」。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