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不是日本的危機
上週四是福島3·11特大地震十週年的日子,這不僅是日本百年來遭遇的最強災害,也是波及整個世界的特大災難。
在處理核泄漏問題時,日本政府表現出明顯的經驗不足,東京電力公司醜聞不斷。現在仍然有不少人在對日本政府和東電維權。
面對災難,我們銘記,也以史為鑑,盡力將未來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不過這篇文章,我們不講災難,而是要給大家提出一個「新觀點」。由全球知名四大行之一的普華永道(PWC)研究並得出的結論,跟日本人口、少子化相關,非常有意思,我們這就來看看。
日媒前不久報道稱,日本的出生人口已經連續5年創新低,眼見着日本的人口再度減少,是個壞消息。
可這能說明日本不行了嗎?PWC說:no,「人口紅利」的消退,並不一定能帶給日本經濟上致命的打擊!
日本不僅不會「亡國」,甚至可以順利度過這場人口危機。
說出這句話,PWC的根據是什麼?
人口減少=亡國?
一直以來,日本的人口問題都全球矚目。
2月22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的人口動態統計速報顯示,2020年日本的出生人數比上年減少2.9%,降至87.27萬人,創歷史新低。
過去的20年裏,日本失去了大約1000萬的勞動年齡人口。這幾乎相當於整個東京23區的人口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去年厚生勞動省發佈數據稱,日本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首次超過361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28.7%。
也就意味着,日本幾乎每4個人裏面就會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
出生人口數量少、老齡化程度高,讓日本的人口狀況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
甚至有日本學者預言,日本將會在1000年後滅亡!
面對日本的人口減少問題,今年播出的NHK紀錄片《日本·要人》中描述了一個可怕的概念:如果日本的出生人口還在持續下降,到了2050年,日本將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棺材型人口結構」的國家。
經濟學領域一直強調的一個詞叫做「人口紅利」。意思是,當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大的時候,將會給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好的影響。
這個理論在經濟學中幾乎無人質疑。
從這個理論上講,人口問題如此嚴重的日本,經濟也早該「完蛋」了。
然而,2019年3月的PWC分布的《全球經濟觀察》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日本通過增加勞動力來捍衛人口命運》的文章卻指出,雖然日本的人口在不斷萎縮,但日本的勞動力其實在不斷增長。
而且疫情期間,雖然日本的GDP減少了4.8%,但仍舊排名世界前3。
這意味着雖然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在不斷縮減,但日本的經濟仍然有它的韌性。
明明「血淋淋」的數字擺在那,日本究竟做了什麼,能夠讓它在人口萎縮的情況下,勞動力保持增長?
日本怎麼破除人口紅利「迷信」?
我們先來看看幾組數據。
PWC指出,雖然日本的總人口在不斷減少,但日本的就業人數在持續增長,2018年增長了1.7%。
同時,日本的失業率一直很低。從2017年起,日本的失業率就一直維持在3%以下,並且一直在下降,最低達到了2.2%左右。
雖然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日本的失業率有所反彈。但對比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從疫情之前的3.5%左右上升至了最高14.7%。英國也從疫情之前的3.8%升至5.1%。
而日本,僅僅從2.4%上升至最高3.1%,失業率升高不到0.7%。
當疫情結束,日本的經濟恢復正常之後,可以預測日本的失業率會回到一個正常的水平。
PWC預言,如果日本的失業率繼續以過去八年的平均速度下降,那麼日本到2027年將達到零失業率。
讓越來越少人失業,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留在工作崗位。
一來,日本的女性就業率是關鍵因素。
1986年日本頒佈了《平等就業基本法》。從那以後,原本更多專注在家庭的日本女性逐漸把目光放在了家庭之外。
日本的女性就業率也逐漸從2002年的25%上升至2018年的51.3%。甚至在2016和2017年,日本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超過了美國和法國。
在日本,不僅有更多女性參與就業,育有子女的婦女也比以前更快地返回工作崗位。
這都是源於日本政府和企業致力於推進勞動方式改革,讓育兒期的女性兼顧工作變得容易。
同時,日本60歲以上的勞動人口也在增加。
據日本內務府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60歲-64歲的老年人就業率達到了70.3%,65歲-69歲的老年人就業率達到了48.4%。
日本的老年人勞動人口約佔總勞動人口的25%,這個比率大大高於美國(18%)和英國(10%)。
高級經濟學家邁克·傑克曼(Mike Jakeman)評論稱:「儘管人口結構不利,日本的勞動力市場已經找到了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的方法。這使以前無法工作的某些人,例如婦女和老年人,也能夠參與勞動。」
就這樣,日本越來越少人失業,越來越多的女性和老年人蔘與勞動。這讓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從2015年的6625萬上升至了2019年的6886萬,4年上升了261萬。
外國人移居國家 日本的新出路?
雖然看起來數據還不錯,但PWC文章同時指出,如果日本的新生人口數持續下滑,還是非常危險的。
文章給出的新路徑是:成為外國人移居國家,引入外來人口,豐富本國的勞動力。
事實上,這正是日本在做的。
為了保障日本的人才資源,2018年,日本修改了《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
從2019年4月開始,有「特定技能」簽證身份的外國人將會更容易定居日本。而日本政府也不斷放開政策,可以預計,今後有能力的外國人留在日本的人數將會越來越多。
截至2020年12月,日本的在留外國人數量一共為288萬人。比2012年的203萬增加了85萬人。而外籍勞動者人數也增長4.0%至1724328人,創新高。
增長率前10的國家中,增長最為顯著的是:第二位的越南41萬1968人(佔比14%,增長8萬1133人,增長率24.5%),第七位的印度尼西亞6萬1968人(佔比2.3%,增長1萬514人,增長率18.7%)。
而日本政府也在提高在日外國人的生活和福利制度。
比如,享譽世界的日本醫保覆蓋外國人;在日就業的政策不斷放寬;地區鼓勵、幫助外國人的子女融入當地教育和社會……
面對日本健全的福利制度,有保障的生活,和高質量的教育,就連筆者也忍不住心動。
當未來日本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日本原本匱乏的勞動力將會由外國人補充,而出生率低,再也不是個問題了。
所以,日本雖說不是移民國家,但卻是個真實的「隱形移民大國」,而且因為「移民」不是面上的事,所以對移居日本的外國人,除了選舉權,基本跟本國人享有同等社會福利。
其實,不僅日本。中國也面臨着嚴峻的人口問題。
近幾年,中國的生育率一直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去年,中國的生育率降至1.69。中國的中位年齡已從1955年的22歲升至38歲。
雖然眼下中國71%的人口都處於勞動年齡中,中國的勞動力供應似乎依然充沛。但是,華爾街日報預測,2020年後,中國的勞動人口將呈現一個持續下降的趨勢。
到2050年,中國將會失去1.75億的勞動年齡人口。意味着到時將會有大於日本總人口的勞動人口消失……
我們能有怎樣的解決方案呢?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