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恒指改革的兩難反映香港產業發展的困局

    恒指改革的兩難反映香港產業發展的困局

    周一(1日),恒生指數公司公布指數成立以來最大的改革計劃。恒指改革本是無可厚非之事,然而由於香港經濟結構過度依賴銀行、地產等版塊,指數改革不得不面臨如何在優化成份股與保留香港企取捨的兩難局面。

    恒生指數改革其中一個重點是擴大成份股並改變選股機制,以求更具經濟代表性。改革計劃逐步增加成份股,目標在在2022年中前由現時55隻成份股增加至80隻,並最終增加至100隻。而個股的權重上限也由現時的10%下調至8%。除了單純增加成份股數外,恒指也會將成份股分成金融、資料科技、消費、地產建築、公用事業/電訊、醫療保健、各種工業等七大行業,選股將依七個行業分類分成七條隊,務求每個行業的市值覆蓋率超過一半。

    恒生指數公司行政總裁巫婉雯表示,優化後的恒生指數將進一步提升其代表性。(恒指公司提供)

    增長與化表性的兩難

    另一個改革重點是,恒指作為香港股市的代表性指數,必須考慮如何保留香港公司的代表性。由於香港複雜的歷史與政治地位,其股市比起世界其他國家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近年愈來愈多內地企業於香港上市,中資股佔港股比例日重,而恒生指數在近年中資股的比例也愈來愈多。現時恒指55隻成份股中,香港公司佔24家,權重約為41.5%。改革後,香港公司的數目沒有多大變動,會減少一家至23家,但由於總體成份股大增,其權重將進一步下降至33.1%。

    從指數成長的角度看,最好能有更多成長性高的成份股,以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資。但從香港代表性的角度看,香港本地具有一定市值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銀行及地產業,然而這些企業欠缺新的增長點,守成有餘,卻難有增長。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恒生指數長期「跑輸」其他發達地區股市,甚至被揶揄為「有波幅無升幅」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便是因為指數受到這些企業所拖累。

    由於香港這些局限,恒指長期面對兩難困境:如果想優化成份股吸引更多投資者,便得削減香港企業的比重,但這樣又將會令指數更難以代表「香港經濟」的全貌。兩者似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從這次恒指改革的方向看,香港企業的比重進一步下調,反映了恒指公司只能被迫作出取捨。

    要改革的不只恒指

    需要改革的,其實並不單止恒指公司,也包括香港企業有「扶不起的阿斗」的情況。香港企業要打破只有銀行與地產的刻版現象,則必須朝創意和高科技等先進領域投放。當然,這個問題並非恒生指數公司所能改革的,而是香港政府必須拿出更有遠見的產業政策,一方面培訓更多本地人才和支持本地的科創技業。一方面,中港經濟交流日漸難分,也可吸引更多內地創科企業進駐香港發展,更加外來動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