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改革|遲來的改革 能否保住藍籌股金漆招牌?
備受投資者關注的恒指改革結果今日出爐,為半個世紀以來最大改革,結果恒指公司提出五大改革,皆與市場預期的一致。根據恒指公司披露的諮詢反應文件顯示,五大變動之中,最有爭議性的一項,就是「取消上市歷史要求」。
簡單而言,此項變動是容許企業上市三個月後,即有條件成為藍籌股。當然以往恒指公司並未有明文規定,要企業上市多久,才能夠成為藍籌。不過,回顧過往經驗,至少亦要上市一年後,才會獲恒指公司選中。就如啤酒股百威亞太(1876),於2019年9月成功在港上市,至去年年底才入圍恒指成分股。
▼恒指改革懶人包▼
以往能夠晉身藍籌股,對投資者而言可謂是信心的保證,是反映對該入圍企業的長期認可。不過,若果未來一間巨企來港上市只是三個月,就能夠成功晉身藍籌,而未有足夠的股價往績,以及管理層長期管治能力,證明股份的盈利能力持續性,是否能夠給予市場足夠信心,相信該股份是一間值得長期持有的藍籌股呢?
「取消上市歷史要求」 最受爭議
根據恒指公司披露的諮詢反應文件顯示,對於「取消上市歷史要求」一項,其實只有45%的受訪者,明確表明是支持是項建議。相對於其餘四項改革,都獲得高達55%-82%的支持意見,由此可見,該項建議有不少市場人士抱懷疑目光。
駿隆早前指,「取消上市歷史要求」縱然此舉能增加靈活性,但同時會令指數欠缺監管,有機會令市場投機者藉此推高新股納入恒指。
現時50多隻成分股 不足以反映整體港股市場
另外,恒指公司今日的改革,最突出的是將成分股數目,由目前55隻,至2022年中前急增至80隻,最終目標是達到100隻。數目的增長意味的是什麼呢?數量增長,是否足以達到恒指公司期望的,令到恒指可以更反映本港金融市場呢?
隨著多間千億市值的中概股回港上市,現時恒指50多隻成分股,佔整體市場的市值比例明顯下跌。截至2020年12月對整體市場的市值覆蓋率降至57.6%,成交量覆蓋率甚至降到50.5%。中金認為,已經不能匹配其市場旗艦指數的地位。
第三,其實恒生指數,多年來都有一個「三萬點」的緊箍咒,自2007年、2018年、甚至今年年初,恒指一升穿三萬點,都處於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局面,難以守穩。相比起環球指數屢屢破頂,恒指明顯予人一種「長期跑輸」的印象,似乎難以符合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MSCI香港指數破頂 恒指卻望塵莫及
參考上圖,是恒指公司與MSCI 香港的指數表現比較,可以看到MSCI 香港指數(白色線)經常跑嬴恒指,同時間,MSCI指數已經突破了2017年高位,但是恒指仍然在32個月高位苦苦掙扎。究其原因,亦是和恒指成分股的選股方式未能把握股份升浪有關。
今次改革結果出爐,能否扭轉恒指過往「長期跑輸」的局面,當然需時觀察,這個逾50年來最大型的改革,只是一個開始,要保住藍籌股這個金漆招牌,恒指公司必須確保,所選的成分股能夠充分反映本港金融市場的獨特地位。
延伸閱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