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快手|尾盤59億資金"掐點"砸盤,一場有預謀的收割?

    快手|尾盤59億資金"掐點"砸盤,一場有預謀的收割?

    一場有預謀的圍獵絞殺,在最後一秒扣響了扳機。

    這場圍獵發生在剛剛上市的「短視頻第一股」:快手(01024.HK), 2月22日收盤前的集合競價,快手的盤口突然湧現了鉅額的拋盤,拋售資金超過59億港元,股價瞬間閃崩。

    受此影響,22日收盤,快手大跌2.63%,報收377.8港元/股,而在尾盤集合競價前,快手的升幅為0.46%,股價為389.8港元。以此計算,集合競價的拋盤瞬間砸掉了快手近500億港元的市值。

    據Wind數據顯示,集合競價累計成交了1572萬股,總成交金額高達59億港元,大概率不是散戶所為。

    如此突如其來的閃崩,令快手的股東們徹底懵了,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500億市值瞬間蒸發,一場有預謀的收割?

    雖然,2月22日盤中,港股的互聯網巨頭們集體遭受重挫,但快手的股價卻走得非常堅挺,早盤一度突破400港元,大升超3.5%,全天大部分時間也都處於上升狀態,因此尾盤的突然閃崩,來得過於突然。

    在進入尾盤的集合競價前,快手仍處於紅盤狀態,小幅上升0.46%,盤面交易也較為平靜。進入集合競價後,快手盤口突然出現了激烈的多空博弈,拋盤大幅增加,股價也被砸至綠盤,最終收跌2.63%,短短8分鐘快手市值蒸發近500億港元。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了快手近期的消息面,並沒有明顯的利空消息,但有一則公吿,值得注意。

    據恆生指數公司公吿稱,快手科技-W(1024.HK)符合相關指數快速納入要求,將於2月22日(星期一)收市後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恒生國企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及恒生互聯網科技指數。

    (恆生指數公司公吿)

    被納入相關指數,或許就是快手尾盤突然閃崩的真相。

    由於指數編制原則中,以每日收盤價作為當日指數報價的基礎,因此跟蹤指數的基金在買入和賣出股票的時候,都要最大可能地貼近收盤價。對於港股來講,收盤前都有10分鐘的集合競價,因此跟蹤指數的基金調倉、買入往往都會安排在這個時間段進行。

    據港交所規定,16:00-16:10為收市競價交易時段(於16:08-16:10之間隨機收市),16:01開始接受競價限價盤申報。

    有分析人士指出,當日快手收市競價突然大跌,恰逢納入多個重要指數,有大量被動基金需要配置,因此有潛伏資金提前預謀買入,並在收市競價時將快手拋售給被動基金,從而套現離場,最終造成尾盤成交量異常放大。

    意味着,有潛伏資金割了跟蹤「恒生系列指數」基金們的韭菜。

    誰被割了韭菜?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機構投資者在港股市場的佔比均非常高,且港股市場ETF非常成熟。

    恆生指數系列中的兩大旗艦產品:恆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已分別有50年、25年的歷史,大量的ETF、期貨、期權、窩輪、牛熊證等金融產品正在追蹤這兩大指數,交投活躍,市場成熟。

    截至2020年6月30日,被動式追蹤恆生指數系列的ETF資產管理總值約3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17億元)。其中,與恆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掛鈎的ETF產品的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約為200億美元、50億美元。

    而快手在2月22日收盤後,被納入的指數中便有這兩大指數。另外,快手還被納入了恒生科技指數,該指數的成份股權重、市值和流動性的錯配,為資金帶來一定的套利機會。

    由此可見,快手被納入上述3大指數後,勢必將被大量被動指數基金跟蹤、配置,因此便有潛伏資金提前佈局,等待納入生效前的最後一刻拋盤套現。

    其實,這種套利的戲碼在A股納入MSCI的過程中也屢屢上演。每一次MSCI指數的調倉,都涉及一大波確定性買盤的湧入,套利資金都會掐準時機,提前潛伏,進行套利。

    每一次的操作邏輯都很簡單:跟蹤指數的基金在某一時點要買入若干只股票,套利資金便提前佈局,等待被動基金買完把股價拉起來後,再砸盤拋售。如果拋盤過大,便會導致納入股票的股價在尾盤出現大跌。

    很顯然,套利資金不是為了長期持倉,而只是為了短線投機,因此它們會掐準時點離場,有的人會等到次日開盤,但大部分人會在納入指數當天出貨,把跟蹤指數的基金作為自己的「接盤俠」。

    這一次快手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恒生國企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及恒生互聯網科技指數,因此跟蹤這些指數的基金,便成了套利資金的「接盤俠」。

    3日市值蒸發超1500億!「短視頻第一股」不香了?

    拋開套利資金砸盤的影響,快手股價已是連續遭遇調整,連續3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到9%,總市值更是蒸發1547億港元。

    面對快手的連續回調,有機構分析表示,快手上市後的暴升主要是資金對「短視頻第一股」的稀缺性的追捧,短期過大的升幅可能透支了未來預期。

    上市後,快手股價一度達到417港元,總市值更是一度超17376億港元,相當於貴州茅台的1/2,阿里巴巴的1/5,騰訊的1/6,小米與網易之和,B站的3.5倍,由此可見市場之瘋狂。

    據悉,快手成立於2011年,從2013年正式轉型做短視頻,到2017年快手成為全球最大單一直播平台,再到2018年正式切入直播電商。以平均日活躍用戶數計,快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短視頻平台。

    但快手上市後,卻面臨諸多挑戰:日活用戶能否保持增長、直播用戶會否下滑、直播用戶付費金額增速放緩甚至下滑,天花板明顯。

    有分析認為,快手的所有業務都基於單個APP,未能像字節跳動、阿里、騰訊、百度等巨頭一樣形成生態,一旦APP因為違規、假貨與版權等問題而被下架或限制,基本盤會直接動搖。

    另外,快手最賺錢的業務——電商直播也面臨不確定性。前段時間,辛巴賣假燕窩被罰讓快手成為眾矢之的。快手作為平台方,如何監管直播帶貨亂象,如何打擊直播間的「三無」產品成為當務之急。

    此外,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都不遺餘力地在推動直播電商的發展,整個市場已經變成了一片「紅海」。

    另一方面,快手、抖音的競爭一直未曾停歇,從用戶的搶奪到商業化模式探索,快手都漸漸落於下風。中信證券分析師許英博認為,考慮到整體滲透率見頂以及抖音、快手目標的實現,雙方用戶數量層面的競爭即將趨於尾聲,未來將更多聚焦於貨幣化與用戶體驗層面的競爭。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