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入股GME的人
下場還是不下場,這是個問題。
起死回生
「你是來『鞭屍』的嗎?」這是我提出採訪的時候,張昊問我的第一句話。
1月28日,券商羅賓漢(Robinhood)限制散戶交易當天,「遊戲驛站」(GameStop)的股票(下文簡稱GME)一週多以來首次收跌。此前,GME的股票一度漲到令人咋舌的高價,從去年12月底的20美元左右飆升到300多美元,並且依舊在波動中維持高位。
張昊前不久剛從美國回國,現在正處於集中隔離期。1月27日,在GME高漲的股價佔據各大新聞媒體的時候,他花費2000多美元買入了幾股。張昊目前還是學生,沒有固定收入,那2000多塊是從回國前賣掉二手車的錢裏勻出來的。
我問張昊,投入的這些錢對他來說是個什麼概念,他算了算,相當於在美國兩三個月的房租、40桶汽油。總之,不算小數。因為回國以後用不上美元,他把一部分資金放在美國股市裏。一方面是嘗試管理資產,另一方面是想着以後到美國旅遊,或者有新的機會時,能拿得出手。
對遊戲驛站本身,張昊並不感冒。遊戲驛站是美國一家多渠道的電子遊戲、消費電子產品及服務零售商,銷售全新及二手的電子遊戲軟硬件及周邊產品,在北美地區有多家實體店鋪。不過,張昊在美國的數年間只去過兩次遊戲驛站實體店,其中一次是為了買Switch。「那時候線上渠道都缺貨,只有實體店有貨源。」他解釋道,「這公司的經營模式,鐵定分分鐘被淘汰。和服務質量無關,它必定會消失。你現在還會去租影碟嗎?」
實際上,遊戲驛站陷入經營困境已經兩年多了。首要原因和其他實體零售店差不多,是受到了線上購物的巨大沖擊。購買和下載電子版遊戲越來越方便,而且普遍比實體盤和卡帶便宜,人們不再樂意花時間去實體店購物。次世代主機面世前,舊主機和配件的銷售長期停滯,加之眾所周知的大環境影響,也讓遊戲驛站2020年前3個季度的營收很不好看。
為了節省經營成本,遊戲驛站在過去兩年裏關閉了783家門店。有消息表示,這個數字將在2021年3月的財年結束之際達到1000家。在這種狀況下,今年以前,公司的股價持續低迷,是名副其實的「垃圾股」。以梅爾文資本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看到機會,紛紛湧入,把GME變成了去年美股做空股最多的股票,幾近退市。
「做空」指的是這樣一種操作:如果機構預期某隻股票將持續下跌,便在價高時借入大筆該股票並賣出,之後在價低時重新買入歸還,從中賺取差價。電影《大淡倉》的4位主人公,就是靠着做空的技術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當中掙得盆滿缽滿。
不同於金融題材影片中常見的大鱷爭鋒橋段,在這次的GME大戲中,散戶也成了主演之一。
賭徒入場
「為什麼那時候才下場?當時股價已經挺高了。」我問。
張昊的成交記錄顯示,1月27日,GME每股200多美元的時候,他買入6股,不久便賣出。200多美元,對GME來說已經是個極高的股價了,在2019年GME處於退市危機中時,它的價格一度跌至3.15美元。27日,張昊買進後,股價甚至還在上漲,一路飆升至超過400美元。在上漲的過程中,張昊在不同的價格區間皆有買入。
像張昊一樣的散戶不在少數。就在張昊買進的這一天,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發佈了關於「華爾街賭徒」的推特,風險投資專家Chamath Palihapitiya舌戰全球著名財經媒體CNBC,對散戶們表示支持。經過名人的推波助瀾,一夜之間,大街小巷都充滿了「散戶抱團逼空金融機構」的熱血消息,更多的人加入了這一行列,在熱血中不斷推高GME的股價。
散戶們的目標是「逼空」。由於做空機構看好的是股價的下跌,他們售賣的股票是「借」來的,需要償還,如果做空機構預料中的低價遲遲未能出現,市場行情反而不斷上漲,那麼淡倉就要被迫平倉(可能是主動,也可能是被迫的強制平倉或協議平倉),也就是花費大價錢收購市面上的高價股票。
通常來說,無論是做空還是逼空,大多是在機構的主導與競爭下進行的。散戶們由於資金有限、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無法與資金雄厚、專門承接證券與股票交易業務的機構抗衡。但這次,部分散戶堅持看好遊戲驛站的未來,再加上對機構大肆做空的不滿與積怨,個人投資者們團結一致(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大量購買並推高了GME股價。使得做空機構面臨大額虧損,甚至到了破產的地步。
不過,事情還沒有結束。是否有做多機構隱藏在散戶中,如果有的話,它們是否會在某一刻突然離場;還有多少做空機構未退出,它們是否另有後手,使得散戶大量拋售股票;假如最後散戶獲得了「勝利「,沒有離場的做空機構宣吿破產,到時候市場又會有怎樣的變化……沒有人能斷言。
通過CNBC和《紐約時報》等發聲的專家們,大多認為散戶們的行為並不理性,因為遊戲驛站的基本面顯然不足以支持它現在的股價,一旦崩盤,總會有人受害。此次散戶抱團的大本營,Reddit版塊「華爾街賭徒」(WallStreetBets),也不以其專業性聞名。
在這種氛圍下,張昊也承認,他購買GME不能叫投資,而是賭。「GME把整個大盤都拉低了,大家都把手裏別的股票賣了去買GME刷價格,拉爆淡倉。不加入戰鬥鐵定虧。我選擇賭一把。」
不管怎麼說,這是前所未見的新場面。隨着多家淡倉機構的割肉平倉,1月29日,知名做空機構香櫞發佈聲明,表示將放棄做空的老本行,今後將更關注做多機會,特別將關注那些「管治良好、擁有社會責任」的企業。1月31日,知名投資機構高盛警吿稱,如果逼空繼續,整個金融市場將會崩潰。
積怨難解
如果只是做空與做多之間的鬥爭,GME事件還可以被解釋為純粹的金融行為,不同之處只是玩家的變化,散戶也坐上了牌桌。但事情還要比這更復雜,在這一事件中還夾雜了大量的情緒、多年的積怨。
和張昊的情況差不多,許多扎堆購買GME的美國人,參戰初衷和遊戲驛站沒有太大關係,而是為了「拉爆淡倉」,參與和機構的對線。這幾天,在社交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除了號召散戶團結起來打倒機構的口號,就是據傳為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中,金融界精英們邊看熱鬧邊品嚐香檳的視頻截圖。他們看的「熱鬧」,是在街道上聚集的,對大公司的貪婪和社會不平等感到憤怒的抗議民眾。
這勾起了許多人對2008年次貸危機的痛苦回憶。他們認為,在金融危機中,普通人為華爾街精英們的失誤付出了代價,精英們卻沒有獲得任何懲罰。這張圖隨後被做成表情包,配上文字:「永不原諒,永不忘記。」
面對被逼空造成的鉅額虧損,機構的每一項反制舉措似乎都引發散戶們更大的憤怒,並對機構和金融專家「擾亂市場」「投機」「業餘」等的指責冷嘲熱諷。美國眾議院議員、明星政客「AOC」(Alexandria Ocasio-Cortez)則在推特上諷刺:「把我們的經濟當賭場經營的華爾街,竟然抱怨一堆散戶也把市場當成賭場。」
1月28日,羅賓漢等多家券商採取限制交易措施,讓散戶們無法繼續購入股票,GME的股價一下子跌了44%。多數網友將這一舉措視為機構的又一次鎮壓。為此,「華爾街賭徒」版塊的諸多用戶發帖鼓勵大家繼續持股,無論如何都不要賣出,誓要和大淡倉們對抗到底。
這樣做當然有風險。通常來說,股票大幅下跌容易引起股民們的恐慌性拋售,使得股價更低,惡性循環,未能及時離場的人就會被「套牢」,蒙受鉅額損失。號召大家繼續持股,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這是為了我的父親,」一個Reddit用戶寫道。這位用戶在狀況類似的AMC娛樂公司的股票中投入近1萬美元——因為疫情期無法開張,AMC影院在去年便面臨倒閉風險。這位用戶的家人在次貸危機失去了公司和住房,他永遠記得「父親和兄弟一起坐在廚房桌旁數零錢的場景」,「那是他剩下的所有的錢」。目前,哪怕所持有的股票價值翻了近一倍,他依然不打算賣出,而是打算用所有財產去讓那些高高在上的金融機構不好過。
就連並不身處漩渦之中的張昊,也覺得他們的號召很有煽動性,何況他也對機構的行為感到不滿。「盤前羅賓漢不讓交易,開盤了又可以了,價格衝到500,然後又熔斷,限制交易,價格就下去了。」他說,「我很生氣,原來還想止損,現在想着錢都不要了也要剛。」
之後,由於散戶預備對券商提起集體訴訟,再加上眾議院等立法機構的譴責,限制被取消。GME的股價恢復上漲。這場拉鋸戰仍在繼續。
在種種對抗發言之外,飛漲的股價確實改善了部分普通股民的生活。用Chamanth的話說,這證明了散戶們眼光的正確性。30日,「華爾街賭徒」版塊蓋起了專門收集這類故事的高樓。「請認真對待這個帖子,不是『華爾街賭徒』意義上的認真,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真」,發帖人說。
目前,帖子已經得到6000多條回覆。有抑鬱症患者分享道,GME的股票上漲部分解決了他身陷的債務,讓他數年來頭一次對未來不那麼悲觀。有人決定把掙到的錢拿去支付朋友的心臟手術,好讓他可以多活20年。有人在付完月度賬單後身上只剩40美元,因為股票的緣故,終於不用擔心這一週的吃喝。正駐紮在卡塔爾的士兵說,10年前自己的父親也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主動被派駐到國外,如今他終於能看到回國之後幫父母償清債務的可能。
大多數人所持的股份都不算多,也沒有一夜暴富。對他們來說,GME的股票是一種象徵,意味着一輛新車、一個新暖爐、一個月的伙食費、一個不必考慮助學貸款的工作——一份開始人生新階段的希望。
「過去一年裏,我感覺整個世界前所未有地分裂,」有用戶總結道,「也許整件事很快就會結束,我們會再一次相互攻訐。但至少在這一刻,所有人都站在一起,一起做着傻事。無論如何,這幾周都會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這個回覆獲得了4000多贊。
沉默的玩家
與股民們的狂歡相對的是,遊戲驛站所面向的消費者——玩家們,對整件事情的反應不算強烈。
可能有部分玩家買了GME的股票,但他們討論起來並不十分熱情。有人藉着堅持持股的話題開玩笑:「10年前,遊戲驛站給我的二手遊戲出價聊勝於無。是他們教會了我『不要賣』。」另有網友PS出一則假新聞:「股票暴漲,遊戲驛站二手遊戲收購價漲至25美分。」
還有玩家制作了千禧一代反哺遊戲驛站的表情包,乍一看還挺温情的。
總的來說,在整個事件的發酵過程中,玩家視角的聲音並不佔據主流。和熱火朝天的「華爾街賭徒」版塊相比,Reddit上的遊戲驛站版塊幾乎沒有什麼動靜。1月28日,版主發帖稱,會移除所有和股票有關的帖子:「我們不會允許一小群用戶試圖影響他人,讓他人作出錯誤的決定。如果你不瞭解股市,這不是加入的好時機。是的,你有可能會掙很多錢,但掙錢的往往是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不是說遊戲驛站在美國是國民級零售商嗎?」我問一位剛剛本科畢業的美國學生。他應該正好屬於表情包裏提到的千禧一代。
這個叫Alex的年輕人吿訴我,他已經10年沒有光顧過遊戲驛站了。「2000年左右,(這家店)確實很普遍,但現在是網絡時代。」他說,「在遊戲驛站買東西很貴,而且很不方便。」現在,他幾乎所有的遊戲都在Steam上購買,他甚至以為遊戲驛站已經在去年宣布破產。「人為推高股價也救不了這家公司。」
一位40歲左右,長年在美國工作的工程師說,他只會在遊戲驛站購買二手遊戲,新遊戲都去亞馬遜之類的平台。
他們都沒有參與這次的GME股票大戰。
張昊也打算在恰當的時機儘快脱身。他把購買股票的原因歸納為事件本身的煽動性和隔離期情緒不穩。「這次確實賭得太大了,太瘋狂了,好像一場夢。」他說,「我雖然很生氣,但還是怕。這個事情以後必然歸零,賭的就是自己不是最後一個。」截至發稿,他在觀望中賣出了手頭的一半股票,盈利160美元。
我拜託身處美國的朋友詢問遊戲驛站的員工,他們均謝絕了對這件事發表看法。時值周末,相比附近已經歇業的快消服裝店,朋友光顧的這家遊戲驛站實體店經營一切如常。由於疫情,每次只能容納7位顧客進店,時常有人在門外排隊。在一家店裏,同時有3位家長分別陪着十幾歲的孩子選購Switch遊戲。
孩子們看起來逛得不錯,但大部分成年顧客只是來店裏提線上下單的東西,很快又匆匆離去。
自始自終,遊戲驛站官方並未就股票問題作出任何表態,儘管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平台的留言中提到股票。「就說一次吧,」有人在他們的官方推特賬號下評論,「說『力量屬於玩家』 (Power to the players),我們只需要這個。」這句話,正是遊戲驛站寫在Logo下方的宣傳語。
不過,截至發稿,遊戲驛站在各大平台上的官方賬號,除了發佈遊戲打折和直播信息之外,依舊保持着沉默。
(本文中出現的人物均為化名。)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