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產業代工 越南已取代中國
中國消費者如果在耐克門店任選一雙運動鞋,大概率會挑中越南製造的產品。2010年以前,中國還是耐克(Nike)鞋類產品的最大製造國,現在,耐克一半以上的鞋子產自越南。類似的,阿迪達斯(adidas)的主要生產國也已經並非中國,它四成的鞋子是由越南的代工廠生產的。
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1月6日報道,什麼力量推動了耐克、阿迪達斯從「中國製造」轉向「越南製造」,中國在這場製造產業的大騰挪中失去了什麼?
一些人士表示,部分產能外遷,是產業升級的自然過程,而且疫情期間有部分訂單迴流國內,表明中國產業鏈優勢仍存;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製造環節的轉移會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本土品牌的崛起也遠未抵達高端市場。
失去的份額
2020年,印尼取代中國,成為了耐克鞋類產品的第二大製造國。中國則降至第三。
但在過去的十五年間,印尼的生產比例較為平穩地在21%和26%之間波動,取得耐克鞋類製品製造環節主要份額的是越南。
耐克財報顯示,2010年,越南就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類產品最大生產國。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代工的比例不斷攀升。2020年,越南生產了耐克50%的鞋類產品,2021年,該比例進一步升至51%。與此同時,中國的生產比例則從2006年的35%逐漸降至2021年的21%。
作為全球最大的運動服飾品牌,耐克並沒有一家自己的生產工廠。它絕大多數鞋類產品都是由超過15家獨立的合同製造商在美國境外生產的,這些製造商在1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91家鞋類工廠。總體上來說,耐克主要通過東南亞地區的廉價工廠代工生產,然後將產品銷售到北美、歐洲、亞洲等主要市場。北美是耐克最大市場,在2022財年第二季度,大中華區的營收下降了20%,而耐克北美地區的營收則穩增12%。
與耐克類似,另一運動服裝巨頭阿迪達斯的鞋類製造環節也呈現類似變化。2013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阿迪達斯鞋類產品最大的生產地。當年,越南生產了阿迪達斯35%的鞋類製品,中國則佔據31%份額;2020年,越南的生產比例已經升至42%,中國則只剩下15%。
越南為什麼成為了各大運動服裝巨頭的最佳選擇?這是因為稅收優惠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吸引着製鞋產業。
據西媒報道,越南在2015年1月引入了針對製造業企業的所得稅激勵政策。據相關優惠政策,滿足一定條件的企業所得稅前4年全免,後9年應納稅額減免50%,再往後15年減免10%。此外,越南開出的優惠政策還包括,用於形成固定資產的貨物免徵進口稅,按季度申報增值稅,以及其他投資信貸激勵措施和免徵土地和水面租金等政策。往後的幾年間,越南的上述政策有所更新。
「耐克的工資比在田裏勞作高得多,工作環境也更好。」一位來自越南的工人在某論壇上公開表示。在越南為耐克製作鞋子的薪水為5美元/天。按八小時工作制計算的話,每小時為0.625美元。
相比之下,中國福建莆田耐克代工廠的薪水相對更高。一位接近莆田耐克代工廠的人士表示,當地的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時,周末單休。當地工人一小時的薪水約為19元人民幣。
對於耐克和阿迪遷移代工廠的原因,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做外貿出口的生產企業以及全球佈局的國際品牌需要考慮出口配額、匯率、用工成本、產業鏈、交期、產能等因素,耐克遷移越南代工不僅僅只是追求用工便宜,也要考慮出口配額,作為全球品牌不可能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裏。
好事還是壞事
十五年間,隨着製造環節在亞洲騰挪,耐克從「中國製造」變為以「越南製造」為主。從越南拋出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來看,製造環節的騰挪似乎是必然的趨勢。那麼,這究竟意味着中國鞋類產品製造環節的升級,還是在競爭中的敗退?
「不要因為有部分產能放在東南亞就驚慌。落後產能遷移對於中國而言反而是好事。」程偉雄表示,中國國內產業經過了初期的發展,現在需要產業升級。部分產能的外遷其實對中國國內本土運動鞋產業沒有影響,而且國內產能足以滿足本土市場和出口需求。
程偉雄認為,越南只是下游的鞋服代工而已,有技術含量的面輔料採購、產品研發等還是以國內為主導,不用擔心越南替代中國。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耐克等品牌製造環節的遷移對中國製造業和本土品牌來說,有不小的負面效應。製造環節的轉移,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包括直接的就業機會減少以及新生產工藝等技術的傳播延緩。
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中國的代工廠減少了訂單,影響製造成本,很可能出現工廠的萎縮。其次,對於中國本土品牌而言,如果都用同一個代工廠,會更快得到競品新款式的訊息。如果競品加工廠不在中國,則訊息源缺少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運動鞋企業之一,耐克的退出意味(中國)失去大量的就業機會、鉅額稅收、大量的社會價值等。此外,這還可能導致失去良性循環的競爭環境,喪失提高國內製造水平以及培養相關熟練工等潛在機會。」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也認為。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越南等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製造業受到衝擊,工廠的正常運轉一度難以為繼,部分紡織服裝訂單迴流中國。
2021年5月之後,胡志明市暴發了疫情,並蔓延到周邊的製造業所在的省份。7月中旬,耐克近80%的鞋類製造商和其在越南的一半服裝供應商被迫停止生產。直至11月初,越南政府表示,越南約有200家為耐克公司生產運動服裝的合同工廠在停產數月後恢復運營。
「越南工廠的關閉導致我們取消了大約1.3億件產品的生產。」耐克高管在2022財年第二季度的電話會議中表示。不過,耐克高管同時透露,目前越南的所有工廠都已正常運轉,產能已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80%左右,耐克有信心使得全球供應水平在2023財年恢復正常。
「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距離
單就運動服飾產業而言,品牌方與製造環節的分離是大勢所趨。國際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如此,中國本土崛起的品牌同樣選擇了這條路徑。
「(安踏產品)主要是供應鏈合作伙伴供應,自產的比例很低。」安踏一位中層管理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安踏的鞋類產品主要是依靠福建省晉江市的代工企業,而衣服類產品的代工廠則分佈在河南、安徽等地。
李寧採用的也是代工廠和自有工廠兼顧的模式。特步的自有工廠則分佈在福建、湖南和安徽等地。
如果說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正在與中國製造脱鈎,那麼中國本土品牌是否已經從中國製造的土壤上成長起來?
「近年來,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耐克阿迪等品牌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伍岱麒認為,「本土品牌與耐克等外國品牌的差距還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品牌塑造和產品設計創新上。正因為如此,本土品牌還沒有很高的溢價。」
近兩年,中國本土運動品牌因國潮風、線上業務發展等因素得到進一步夯實。國產體育消費品龍頭安踏體育在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超過228億,按年增長55%;歸母淨利潤超38億元,按年增長132%。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中國本土運動的業績都較為良好。除了安踏以外,李寧(2332.HK)和特步國際(1368.HK)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按年大幅增長。
在安光勇看來,如果只考慮中國國內利潤率低的中低端市場,中國本土品牌已經有很大的優勢。但如果想做利潤率高的,真正意義上的高端市場,恐怕差距還很大。
「耐克、阿迪等國際品牌依然是國內運動市場的頭部品牌,這是安踏、李寧等本土運動品牌短期內無法替代的。一旦耐克、阿迪等國際品牌加碼線上業務,對於下沉市場和大眾化產品還是會帶來衝擊。」程偉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國內運動品牌來說,重營銷輕研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本土品牌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在面輔料的創新應用、功能創新材料、版型研究等方面都需要持續的投入與突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