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俄債違約下的巨星隕落:LTCM往事
一國如若出現主權債務違約,其影響從來都不容小覷,不知都多少「巨輪」都曾在這裏顛覆,令市場始終難以忘懷。
所以,今日關於「俄羅斯可能在本周三出現債務違約」的消息不脛而走,不禁讓市場迴響起1998年8月俄羅斯債務違約,之後所引發的金融地震直接讓名噪一時的美國大型對沖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轟然倒地,無奈淹沒在歷史的車輪之下。
01 LTCM簡史
LTCM在結束征程後數十年仍被市場「津津樂道」,足可見其當時的地位。
LTCM成立於1994年2月,總部設在離紐約市不遠的格林威治,當時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並稱為國際四大「對沖基金」。
公司掌門人是被稱為能夠「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前副董事長暨債券交易部主管John Meriwether。
在梅里韋瑟的帶領下,LTCM積聚了一群「有志之士」: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和Myron Scholes;美國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David Mullis;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Eric Rosenfeld等等。
而除了這些專業大拿之外,這個精英團隊中還彙集了眾多優秀的公關明星、職業巨星、學術新星,一時間風頭無兩。
LTCM涉及過的產品和策略類型眾多,利差套利、流動性套利、配對股票交易、波動率交易、併購套利業務......不一而足,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前兩者——利差套利和流動性套利。
首先在利差套利策略中,LTCM買入俄羅斯、日本國債,並用美國國債進行對沖;買入意大利等歐洲國債,使用德國國債對沖,這符合LTCM關於「國債應當維持在某一水平之下」的觀點。
同時在實踐流動性套利策略時,LTCM認為雖然某些資產因為流動性不一樣而導致價格會有細小差異,但它們最終會彌合。所以在這個指導思想的引領下,LTCM買入過期國債(指發行一段時間的國債),同時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高的當期國債(指剛剛發售的債券)。
在一切「風平浪靜」之時,這兩大策略幫助LTCM賺得盆滿缽滿。1994年公司的股本回報率為20%,而在一年之後的1995年就驟增至47%,1996年也穩定維持在45%。
「暴利」的光環讓LTCM名聲大噪,在選擇客户上也享受了徹底的主動權。
雖然在成為LTCM客户之後,不僅三年不得贖回,甚至不能向公司詢問投資的類型,而且管理費最高可收到27%,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這並不妨礙大量優質客户蜂擁而至,其中不乏像瑞銀這樣的頂級金融機構。
LTCM也對得起這份「厚愛」,即使是在接下來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中,公司也對沖成功,並給予了投資者17.1%的回報率。
但是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只是暗藏在深處。
比如公司當時高達25倍的高槓杆率就為之後「巨輪沉沒」埋下了伏筆(LTCM被容許不交納保證金,只每日清算盈虧,這使得在理論上LTCM可以無限制使用槓桿)。
比如公司認為市場一切風險均可控,都可以被數學模型精準計算出來,為後續公司走向隕落搭好了階梯。
總之,在外界條件的助力下,LTCM始終堅信新興市場的債券利率將逐步恢復穩定,和美債之間的利差也會逐漸收窄。
可惜事與願違。
02 大幕拉開
時間很快來到1998年8月17日,那原本只是普通的一天。
然而當天俄羅斯政府突然宣佈盧布貶值,並宣佈凍結281億盧布(135億美元)的國債,停止國債交易。之後這一事件迅速發酵,致使諸多新興市場的資信嚴重惡化,投資者紛紛從新興市場撤出轉而投向美國、德國風險更小、質量更高的債券品種。
而此舉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西方國家與新興市場的債券價差大幅拉開,LTCM由此遭受暴擊。
舉一個切實的例子就是,LTCM所沽空的德國債券價格上漲,做多的意大利債券價格卻出現下跌,這導致LTCM兩頭虧損。
與此同時,LTCM也遭到過期債券和當期債券,舊美債和新美債的聯合衝擊。
在市場情況不明朗之時,投資者不僅傾向於將資產轉移至流通性更高的美國國債,而且尤為青睞其中流通性最好的類型,那就是最新發行的債券,這就導致新舊債之間收益的差距被更加拉大,和LTCM的策略背道而馳。
03 走向終點
到1998年8月底,LTCM的資本就已經降到了23億美元,失去了年初時超過半數的股權資本。考慮到當時LTCM的資產基數約為1070億美元,所以公司的槓桿比率已超過45倍。
而在短短150天之後,LTCM的資產淨值就下降了90%,僅餘5億美元。
LTCM還開始遭受之前運營風格的「反噬」。
由於LTCM對策略和持倉持有非常嚴格的保密協議,他們會將每個策略分割成不同的交易,分別交給不同的銀行執行,使得別人無法猜到他們在做什麼。
這樣的做法就使得在風險爆發之時,如果公司合約分屬不同的交易對手,那麼LTCM需要為每個交易對手都提供高昂的保證金。
但是隨着虧損的增加,當時的LTCM已經難以繳納足夠的保證金,甚至也缺少能夠用來抵押的高價值資產。
而且等到1998年第四季度,LTCM所處形勢更加惡化,因為不少銀行開始對投資失誤進行大幅銷賬。其中瑞銀沖銷7億美元,相當於投資總額的3/4,德累斯登銀行沖銷1.45億美元,瑞士信貸5500萬美元。
就這樣,LTCM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破產的結局。
04 央行救場
在危機爆發後三周,公司管理層四處尋求幫助,但是也沒能扭轉敗局。
1998年9月23日,高盛、美國國際集團(AIG)和巴菲特提出以2.5億美元購買LTCM的股權,並注資40億美元將其納入高盛麾下,但計劃最後未能成功。
所以在當天下午,為防止系統性崩潰並挽救美國銀行體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威廉麥克多諾說服14家銀行對LTCM實施救助,以36億美元換取了LTCM90%的所有權。
美聯儲史無前例的鉅額救助,在避免LTCM投資者遭受全部損失之外,也幫助全球金融市場躲開了潛在危機。但是這也成為了一個不太好的範例,使得金融公司認為既然有了美聯儲「兜底」,那麼他們就可以冒更大的險。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即使出現了類似LTCM的「報警」信號,也沒能扭轉大勢。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