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常平倉之戰:央行VS美聯儲

    常平倉之戰:央行VS美聯儲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趙韓三家為諸侯,這是《資治通鑑》的開篇故事,砸缸的司馬光也將此作為禮崩樂壞的開端。

    隨着西周的禮崩樂壞,諸侯領土擴張的戰爭愈發激烈,各國為了集中戰爭資源,紛紛謀求政治和經濟改革。

    動作最快的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國,開啟變法,其中影響中國歷史最深遠的,就是常平倉的原型《平糴法》。

    李悝將豐年和災年各分成大、中、下三等,豐年政府收購糧食,災年政府售賣糧食。越是豐收,政府強制購買的越多,反之,災禍越大,政府賣糧也越積極。

    有了政府兜底,農民的種植熱情高漲,紛紛賣力種糧,不用擔心豐年谷賤,賣糧的錢也可以在災年從政府手中把糧食買回來,防止災年被餓死。

    同時,魏國政府從低買高賣中獲得大量收入,囤積的糧食也成為軍事儲備,魏國貨幣更憑藉與糧倉綁定成為戰國硬通貨,作為信用槓桿,支持着魏國的軍事擴張,成為戰國初期領土擴張最兇猛的國家。

    李悝的經濟改革也啟發了他的朋友白圭,這位做農業大宗的商人祖師爺,提出了一套谷市的致富辦法,叫做「人舍我取,人取我與」。

    翻譯成白話,就是兩千多年後股神巴菲特的那句,「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後來,《平糴法》被大規模的複製,升級為歷朝歷代的「常平倉」,不僅燙平谷價的周期,政府還在危機之年拿出常平倉的穀子「以工代賑」,大搞基礎設施建設。

    也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版凱恩斯主義。

    只是歷代讀書人在記錄歷史的時候,喜歡把這種逆經濟周期的凱恩斯主義叫做「大興土木」,批判一番。

    而被廣為批判的「凱恩斯主義」,也正是這幾個月來咒罵市場的根源。

    經歷了半年的過渡期,中國在2022年正式從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從「發錢給薛老闆」轉向了「以工代賑」,之前躺着賺錢的錢莊老闆們自然就不爽了......

    人性是相通的,政治經濟學的底層邏輯也是相似的。

    中國的常平倉理論被美國人學了過去,引入至羅斯福新政當中,成為了美國農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其潮汐的擴張能力更深遠的影響了美國的諸多政策。

    譬如美聯儲,它不同於他國央行吃利息的模式,肩負着美國股市常平倉的職責,在經濟的災年放水,在經濟的豐年收水。

    在收放水的過程中,美聯儲不僅維護着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還能在低買高賣中賺取大量的利潤,上繳財政部。

    更重要的是,美聯儲通過穩定資本市場,維護美元的全球霸權,有利於美元資本進行擴張與掠奪,尤其是對那些那些沒有常平倉的國家。

    據《舊唐書》記載,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就經常趁着秋冬之郊偷偷去塞外焚野草,讓沒有儲備的契丹人在冬天內卷,相互廝殺踐踏,劉仁恭此時就是不賣牛馬,等估值殺的差不多了,再從倖存的契丹人手裏廉價買牧地。

    套路都是相似的。

    明天,召開的美聯儲議息會議,也標誌着美聯儲正式對全球資本市場進行殺估值,因此,雖然俄烏方面好消息頻傳,但是美國全球燒糧草的事情不會停息。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和糧食產地,燒了他們的糧草,斷了全球的供給,到了寒冬之際,民眾會為了麪包和汽油,用黃馬甲癱瘓政府,一起走上街頭。

    而手握糧食和能源的美國,則可以在一片混亂之後,站出來以救世主的身份進行廉價的收割,就像他們二戰時登頂全球霸主時做的那樣。

    1944年,羅斯福的副總統華萊士訪華,剛下飛機,就向國府大員盛讚王安石,表示羅斯福在新政中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建設了常平倉,度過了1929年的大蕭條。搞的靠借款和援助度日的國府官員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應答。

    而這個答案,我們現在必須要回答。

    資本主義大蕭條過去了九十多年,歐洲的軍事對峙時隔三十多年再一次的重演,能夠撐過美國挑起的這一輪全球蕭條,關鍵就是看各方誰的常平倉裏面儲備的糧食更多。

    明天,將是中美常平倉操作的關鍵節點,美聯儲將宣佈加息,央行將決定MLF的利率。

    如果只是應對,那麼的確會降MLF,如果中國真的決定打一場持久戰,那麼明天眾望所歸的MLF有可能不會降低。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