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截圖何以「錘跌」騰訊2000億?
一則謠傳,再次將遊戲版號相關話題裹挾進輿論中心。
2月21日,當雪球用户發帖截圖讓騰訊市值蒸發超2000億港幣(21日騰訊收盤跌5.23%)時,不曾有人料到港股遊戲概念股會以這樣戲劇性的方式集體下跌——心動公司跌11.79%,嗶哩嗶哩跌9.59%,快手跌7%,網易跌超3.77%,創夢天地跌2.67%。
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騰訊方已闢謠截圖內容後今天股價仍在續跌,甚至還拖累科技股接二連三跳水——截至今日(2月22日)港股收盤,騰訊股價444.8港元,跌幅0.13%,最新市值4.27萬億港元。
騰訊領跌之謎
表面看,昨日騰訊股價下跌與兩則消息有關,一則是雪球用户「瘋狂的熊貓233」發布帖子稱:「騰訊的同事證實了,又被錘了,而且是重錘,足以顛覆騰訊的大錘,估計新聞快出了」;另一則是午後社交圈開始流傳「遊戲公司2022年不新發版號 」的傳聞,且有新傳聞稱監管將持續加強青少年防沉迷,對廢土題材、娘化男性、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無政府主義、耽美等題材嚴監管,一律「都不允許」,這些消息進一步加深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事實上,針對「2022年是否停發版號」,國家音數協遊戲工委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澄清指出「沒有這樣的消息」,且國家新聞出版署相關部門表示目前仍在正常接收遊戲公司的版號申請。
對此,一名申萬研究員指出,網傳版署新規並經不起推敲,「我們對其是否『最新』持非常懷疑的態度,因為不論是禁止全球同服、單機實名制、禁止換皮遊戲,亦或二次元相關監管,以及禁末日廢土題材等都是2年以前甚至更早就有的監管細則,何來『最新』監管?」
不過,自從2021年7月22日遊戲版號核發按下暫停鍵後,至今七個月未有任何新版號過審。要知道,遊戲版號並非申請就會下發,中間有一個數月乃至一年的等待期,如今國家新聞出版署暫停了遊戲版號下發,遊戲大廠可以背靠充沛資金以此前上線遊戲支撐營收,但對於小廠商、獨立遊戲人而言,版號遲遲不下發,團隊和遊戲都有可能被「耗死」。
鑑於此,很多社交平台各種小道消息早已滿天飛,雖然各種流言的版本細節不盡相同,但核心內容都在2022年是否會發放新遊戲版號上搖擺且大多持悲觀態度。甚至,隨着悲觀情緒瀰漫,很多遊戲從業者已經在謀求轉行或是「買版號」自救。
不過,即便沒有上述兩則謠言,騰訊股價就能穩住嗎?
與大家對那名雪球用户過度關注不同,雪球大V Ricky 認為,騰訊股價下跌始於午後,在其股價加劇下跌後該用户才發了所謂「重錘」騰訊的帖子,本質上騰訊股價跳水並非完全由該帖子引爆。
至此就不難理解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騰訊緣何會領跌港股遊戲概念股?因為以騰訊在香港市場的重要性,無異於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很多投資者一度將騰訊視為遊戲概念股的「風向標」,坊間才有了「騰訊之於遊戲好比茅台之於白酒」的說法。
即便不放大騰訊之於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單從其現階段股價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騰訊與茅台、寧德時代一樣,都是非常典型的抱團股,資金進場就圖個放心,所以股價節節攀高每天依舊會有高成交量。但是,經過幾次這樣的事件後,機構抱團意願就會受到動搖,騰訊的不確定性會變得更大,二級市場資金便會審慎考慮其他選擇。
這也反映出,機構、投資人對國家政策的研究遠遠不夠,對政策風向的判斷研究遠遠不夠,資本和機構因為缺乏更宏觀的洞察,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變得「盲動」。由此不難看出,遊戲投資者已成了「驚弓之鳥」——當騰訊被謠傳任何負面消息時候,對監管保持高度敏感的資本市場馬上就會做出應激反應。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雪球用户截圖瘋傳的當天就帶動騰訊股價下跌逾5%,說明資本對於政策的敏感,如今已然到了「風聲鶴唳」的地步。正應了那句俗話,對於悲觀市場而言,一根羽毛也會壓垮信心。
騰訊為何仍續跌不止?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騰訊被「錘跌」超2000億港元市值緊急闢謠後,今天(2月22日)騰訊股價仍舊續跌不止——截至今日港股收盤,騰訊股價444.8港元,跌幅0.13%,最新市值4.27萬億港元。
可見,關於遊戲版號的謠傳之外,市場捕捉到了更為危險的信號。
據《2021中國遊戲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2965.13億元,比2020年增長178.26億元,按年增長6.4%。與此同時中國遊戲用户數量也保持了穩定增長,用户規模達到6.66億人,按年增長0.22%。
其中,騰訊遊戲以年收入超千億的規模佔據着整個行業的半壁江山,僅以2021Q3財報數據為例,騰訊遊戲收入合計449億元,是各大業務收入最高的一塊,佔營收比例32%。
縱觀騰訊歷來六次股價大跌,其中四次均與遊戲業務緊密相關——分別是2008年缺爆款疊加金融危機衝擊,騰訊股價(不復權)接近腰斬;2010年遊戲行業增速放緩,騰訊股價高點回撤30%;2015年iOS遊戲暢銷榜佔比下滑,騰訊股價再次回撤;2018遊戲版號暫停核發,騰訊股價幾近腰斬,足見遊戲業務之於騰訊的重要性。
至於遊戲版號核發,其實近兩年一直處於收緊的趨勢。有媒體統計,截至當年12月16日,2021年一共只有768個遊戲版號過審;而2019-2020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的遊戲版號數量分別為1570個與1405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只要版號審批沒有最新進展,市場上任何唱衰的聲音都會讓喜歡遊戲的資本感受到危機,進而引發連鎖反應,遊戲概念股開始踩踏式集體下跌。
尤其自2021年開始,6月1日修訂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以立法形式規定實名認證是未成年人進入遊戲的必要前提;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監管開始大力推動遊戲公司對於未成年保護以及遊戲防沉迷的建設,這無疑讓遊戲廠商如履薄冰,畢竟防沉迷新規出台後,其已成為關乎一款遊戲生死的絕對紅線。
以騰訊為例,2021Q2季度財報顯示,16歲以下玩家對騰訊在中國遊戲流水的佔比為2.6%,其中12歲以下玩家的流水佔比僅為0.3%;2021Q3財報顯示,2021年9月,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場遊戲流水佔比下降至 1.1%,去年同期為4.8%;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場遊戲時長佔比下降至0.7%,去年同期為6.4%。
對此,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第三季,在本土遊戲市場,我們通過行業領先的全面合規措施,顯著減少了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長及消費,營造更健康的遊戲環境。」
什麼叫「顯著減少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及消費」?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騰訊在持續加大防沉迷投入後發現,未成年人的錢不賺也罷,畢竟其對於國內遊戲流水大盤貢獻也就幾個點,這個季度甚至壓縮到了1.1%,而且該季度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場遊戲流水及時長均創歷史新低。
坦白說,按照騰訊遊戲的用户基數,能在一年時間內將未成年流水和時長降低這麼多,至少能說明兩點:一方面,騰訊遊戲對未成年人防沉迷力度不小;另一方面,騰訊遊戲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確實起到了作用——數據顯示,騰訊2022年1月《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的平均DAU分別按年下降12% 和24%。
不過話說回來,早從2017年開始,騰訊就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持續進行各項新技術、新功能的探索與應用,為什麼直到2021年突然就「成效顯著」了呢?一個猜想不一定對——因為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騰訊今年沒選錯,開始積極擁抱監管。
至於這次長達七個月的版號下發暫停,有遊戲人士猜測,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批暫停,「或許是在等後續未成年人保護、遊戲防沉迷等更細化的新文件出台,那對遊戲廠商的版號審批細則也會做出對應調整」;另有從業者認為,強推遊戲實名制以後,很多遊戲要重做驗證系統並重新提審版號,這或許是國家新聞出版署暫緩新遊戲版號下發的原因之一。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