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已產100萬4680電池,意味着什麼?
2月19日,特斯拉發推文表示,加州的試點工廠在1月份生產了100萬塊4680電池,預計將開始交付搭載4680電池的新型Model Y。
按照每輛車大約1000塊電池的標準,100萬個電池足夠在德克薩斯Gigafactory生產大約1000輛Model Y汽車。
儘管數量不大,如果特斯拉能夠每周生產10萬塊4680個電池,那麼每周就能生產100輛Model Y汽車,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是否意味着4680電池的全面量產即將啟動?是否又代表了磷酸鐵鋰電池高景氣度的降温?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針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講解。
01 4680電池全面量產即將啟動?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4680電池的量產進度一直是符合預期的,從最開始難以直視的72%的良率,到後來在松下等電池廠商的不懈研發和規劃下達到80%,再到如今的90%左右幾乎符合量產要求的良率,可見特斯拉和各大電池廠商對4680大圓柱電池的重視。
但是,從這次特斯拉官宣的4680電池量產情況來看,完全量產並全面裝車特斯拉旗下的各類主力車型仍不現實,尚需要一段時間。
根據特斯拉官方訊息,加利福尼亞州的試點工廠在1月份生產了100萬塊4680電池,1個月1000萬塊4680電池電芯相對於特斯拉的產銷率來看只是杯水車薪,這還是4680電池減少了單個電池包電池電芯數量的情況下。
由於4680電池本身體積變大,內部活性物資的容量也變大,所以帶來了單個電池包的電芯的減少,此前一代的1860圓柱電池需要7200+個電芯,二代2170圓柱電池有所進步,只需要4400+個電芯,到如今三代的4680電池更是量級上的減少,僅僅只需要950個電芯,但即使如此,100萬塊4680電池電芯也僅僅滿足1050輛特斯拉汽車的需求,與特斯拉每個月數十萬輛的產銷量相比的確短時間內難以做到全面覆蓋。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以特斯拉目前4680電池勉強符合量產最低標準90%良率的水平和1個月100萬塊4680電池電芯的產量水平來看,以及特斯拉在2022年要求全力擴大產能的目標來看,短時間內特斯拉或只做到部分車型的試安裝和少量車型覆蓋,特斯拉或將根據旗下不同的車型和版本來逐步進行搭配。
最先能夠採用4680電池的車型,除了特斯拉自己說的率先搭載4680電池的將是德州工廠的特斯拉Model Y,就是產銷量相對較低的高端車型Model S, Model X和研發中的Cybertruck,以及對能量密度要求較高的Semi等大車型。
02 磷酸鐵鋰即將落幕?
4680電池的量產落地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作為特斯拉主推的動力電池類型,不僅特斯拉自家的動力電池廠商在進行研究和產能建設,幾乎全球排名靠前的所有的動力電池廠商如寧德時代、松下、LG新能源、億緯鋰能等等都在為4680電池的到來做着準備,但是4680電池的量產並不代表磷酸鐵鋰電池的落幕。
首先,特斯拉在2021年已經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磷酸鐵鋰電池將是特斯拉旗下車型的重要配套電池,而且從具體行動上,特斯拉無論是和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簽訂的長達4年的供應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的大額訂單,還是市場傳聞與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名列前茅的電池廠商比亞迪簽訂的刀片電池供應合同,特斯拉所需要的動力電池類型都是磷酸鐵鋰電池。
總的來說,特斯拉將進行雙軌運行——4680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特斯拉將針對不同的車型以及同類車型不同的版本採用不一樣電池,4680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兩者之間完全不存在任何衝突,對目前特斯拉在國內磷酸鐵鋰電池的電池供應商更是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其次,特斯拉在2021年以高達93.6萬輛的銷量,連續4年成為全球最暢銷新能源車企的冠軍,旗下特斯拉Model 3和特斯拉Model Y也成為全球銷量TOP3裏面的成員,在2022年,由於產品供不應求的特斯拉表示將不推出新車型而是選擇全力擴產能,這意味着在2022年突破百萬銷量大關只是一個開始,全年銷量達到150萬輛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特斯拉要如目標一般擴大產能達到銷量預期,以目前4680電池的量產效率顯然是無法實現,換而言之,磷酸鐵鋰電池仍將充當主力。
最後,4680電池本身其實數字只是代表一種電池尺寸,並不是一種三元鋰電池的獨有技術,單純從材料本身來說沒有突破性的變化,就像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使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作為4680大圓柱電池的正極材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為了達到4680電池預設的高能量密度所以預期會採用三元正極材料。
所以,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4680電池並不擠佔磷酸鐵鋰電池的份額。
磷酸鐵鋰電池仍將是特斯拉旗下車型標準版的主要選擇方向,而車型的其他長航版和高性能版本或將採用三元鋰電池,並逐步從2170圓柱電池向4680電池轉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