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一年蒸發6000億美元,美國投資者在這10只股佔比最高
對於中概股投資者來說,2021年是損失慘重的一年。5月,根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的數據,有248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總市值為2.1萬億美元。而截止12月24日,這一數字已經急劇下降至約1.5萬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市值蒸發了6000億美元。
但市場中從來不缺少在風險中尋找機會的掘金者,不少投資者仍在踴躍購入中國主題的ETF。
金瑞中國網路ETF(KWEB)、安碩中國大盤ETF(FXI)、安碩MSCI中國ETF(MCHI)是海外資本最為青睞的中國主題ETF。截止2021年12月14日,這三隻基金今年淨流入金額高達100億美元。其中,KWEB的核心持倉是一些在監管審查中首當其衝的中國網路公司,自2月中旬以來淨流入78億美元。
「我們對中國股票持温和態度。我們認為股票風險溢價可以補償投資者的風險。換句話說,它們很便宜。」Emea地區iShares投資策略主管Karim Chedid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中國股票在全球指數中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將繼續上升。現在可能是長期分配的好時機。」
晨星被動策略研究副主任Jose Garcia-Zarate也認為,中國的前景對投資者來說更具吸引力:「中國經濟增速比其它經濟體反彈得更快,這解釋了投資者對中國公司股票為什麼有興趣。」
在最近發布的2022年市場前景預測中,先鋒基金預測美國和歐元區將有4%的經濟增長,而中國的增長率將達到5%。
1
中概股下跌,政策不是唯一的因素
12月24日,中國證監會就境外上市相關制度規則公開徵求意見稱,將對境內企業直接和間接境外上市活動統一實施備案管理;在遵守境內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滿足合規要求的VIE架構企業備案後可以赴境外上市。
該意見為擔心中國會阻止VIE上市的投資者消除了不確定性,同時這種備案制也將涉及中國證監會和各行業監管機構如網絡管理部門之間的密切協調,有望緩解不確定性。但27日美股開盤後,中概股股價並未受到提振,金瑞中國網路ETF(KWEB)收盤下跌0.57%,而納斯達克收漲1.39%。
銀科控股首席經濟學家夏春向《巴倫周刊》中文版記者表示:「這次的新規並未明顯超出市場預期,核心點就是為境內企業海外上市設立紅黃綠燈,同時明確了VIE的架構合法性,以及法不溯及既往。這些對於已經上市的中概股不算利空也不算利好。相反,中概股下跌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滴滴的影響。」
12月27日,滴滴股價重挫5.36%。此前《金融時報》報道稱,該公司的現任和前任員工已被無限期禁止出售持股。這一消息傳出時,正值滴滴早期投資人可在滴滴上市180天閉鎖期期滿之日的周一開始賣股票之時。
「對於海外市場,目前大家最擔心的不是中國證監會是否允許公司在海外通過VIE架構上市,而是審計底稿之爭。」新竹理財創始人吳清揚認為:「中概股下跌,政策不是唯一的因素。前兩年的泡沫、網路本身的基本面紅利消失、自身的股價下跌趨勢持續,這些都有影響,不能說僅僅是政策因素因子帶來的。」
吳清揚認為,對於中國網路公司地緣政治、國內政策、基本面和市場偏好的判斷存在着非0非1的模糊邊際,因此對於底部何時出現的判斷會非常困難。

2
阿里巴巴還不能抄底?
長期以來,阿里巴巴一直被作為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看法的代表。在很多華爾街巨頭對中國持悲觀態度之際,特別是在美國已經採取部分行動禁止對華投資的情況下,阿里巴巴股價尤為脆弱。
乍一看,阿里巴巴是一個誘人的投資標的。今年截止12月28日,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為116.59美元,在經歷了一年的動盪之後,股價下跌了49%,市盈率倍數為16。
但《巴倫周刊》認為,即使是現在,投資者還是得遏制抄底的衝動。阿里巴巴和很多其它中國企業繼續面臨股票從美國退市、地緣政治緊張和中國監管的不確定性。
"阿里巴巴是一家在監管機構關注的所有領域都更容易受到監管影響的公司。"Rayliant公司的董事總經理Philip Wool對《巴倫周刊》說:「即使在疫情和監管之前,中國的網路巨頭也在勉強維持快速增長。現在,增長更難。」
這也是Philip Wool在其主動管理型ETF中看淡阿里巴巴的原因之一。
雖然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網路行業ETF熱情高漲,但市場分歧仍然明顯。一位基金經理向《巴倫周刊》中文版表示:「雖然大幅下跌,但因為之前的漲勢太過迅猛,中國網路巨頭的價格遠沒有到深度折價的程度」,而因為企業文化、長期願景不同,「將美國網路公司做對標也是不準確的。」
對於德國中央合夥銀行分析師Manuel Muhl來說,阿里巴巴仍然是一個估值陷阱。在市場壓倒性的「買入」評級之中,他在7月下旬下調阿里巴巴至賣出。《南華早報》12月3日報道,他認為,北京有明確信號表示監管結束之前,他不會改變看跌的觀點,除非股價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加「戲劇性」,以至於股價可以承擔更多負面消息而波瀾不驚。
《巴倫周刊》指出,即使是看跌阿里巴巴的多數投資者也會同意阿里巴巴將繼續是中國消費者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這一觀點。然而,投資者正在超越網路公司,因為對於政府刺激的預期正在引導投資者行為。
12月19日,日興資產管理公司的Tan Eng Teck對《南華早報》表示,中國網路公司自從2015年成為資本市場新貴之後,在今天失去了領導地位。中國股市的寵兒傾向於每五到八年變化一次。在網路公司之前,電信、銀行、商品以及消費股都曾榜上有名。
在中國市場,Wool認為網路行業以外的機會也很多,包括不在散户投資者視野中的化學和材料公司,它們往往是中上游的供應鏈公司。他也看好招商銀行這樣的金融公司,因為「其增長非常快,而隨着人們越來越富有,一個新的金融產品市場正在形成。」
富達國際駐香港董事Victoria Mio說:「對於有長期前景的投資者來說,2022年將是開始在中國股票中建立頭寸的好時機。投資者可以從符合中國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部門開始,如高端製造業、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軟件、大眾市場消費和下一代醫療保健。」
根據高盛最近發布的數據,目前全球機構投資者持有中國企業A股、中概企業港股及美國存託憑證(ADR)的總規模約為2萬億美元。今年以來,儘管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中國企業、中概企業股票及股票掛鈎發行融資總額逾3103億美元,繼2020年的2815億美元后再創歷史新高。
3
美國投資者持股佔比最高的中概股
根據摩根士丹利在12月9日發布的報告,對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美國投資者持股比例最高的並不包括像騰訊、阿里巴巴、拼多多這樣的耳熟能詳的大公司。
來自北京和華盛頓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這意味着更多的中國公司需要從美國退市,轉到香港上市。機構或非美國投資者將受到這種變化的更大影響,根據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估計,美國散户投資者只佔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交易量的13%左右。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預計至少要到2024年才會強制退市。摩根士丹利從已經在香港二次上市、或者2023年前會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挑選出了美國投資者持股比例最高的公司,前三名分別是百濟神州(62.8%)、百勝中國(50.5%)、再鼎醫藥(46.2%)。

根據CNBC的統計,前10名的美國投資者持股中位數是43%。前50名的中位數是27%。而阿里巴巴的美國投資者持股佔比為13.1%,比前述中位數低得多,在中國電動汽車品牌蔚來持股佔比為20.4%。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