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國卡脖子 國家隊支持 中芯國際能揹負多少中國重任?

    美國卡脖子 國家隊支持 中芯國際能揹負多少中國重任?

    2021年12月17日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政府尚未決定升級對中芯國際制裁,以阻止該公司獲得更先進的生產設備;但美政府官員認為,美國應該聯合盟友採取措施,進一步限制對華出口晶片製造設備。

    路透社:消息稱,美國仍未決定是否對中芯國際升級制裁

    彭博社15日曾透露,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將於16日召開會議,討論可能針對中芯國際採取的新制裁措施。

    早在今年3月,有美國供應商透露,他們申請向中芯國際出口設備的申請,似乎被美國政府刻意拖延審批。

    路透3月報道:美國供應商對中芯國際出口審批面臨困難

    2021年12月11日,《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國防部認為儘管中芯國際被列入實體清單,但仍可購買用於14nm及以上製程的設備,而這些生產設備經過調整後可以用來生產更小製程的晶片,所以之前的限制毫無意義。國防部希望修改對中芯國際的制裁措辭,以限制該公司獲得能夠生產14nm及以下製程晶片的工具,擴大中芯國際無法獲得的產品清單。

    不過消息人士也指出,拜登政府對升級制裁的提議意見不一。美國商務部的一些官員正試圖阻止這項提議,因為此舉將會損害美國公司的利潤,加劇已經影響到大量行業的全球晶片短缺問題。

    我們知道,2020年差不多正是這個時候,美國對中芯國際發起制裁,直到今年下半年才逐漸恢復,那麼為什麼今年美政府及商務部不贊同對中芯國際制裁呢?

    一個根本原因在於,今年全球晶片陷入了普遍性的短缺,很多國家的晶片廠商由於疫情影響而無法開工,而中國大陸是全球疫情控制最好的地區之一,安全的國內環境保證了中芯國際等中國晶片企業生產的正常運行。

    儘管中芯國際晶片的供應量與台積電、三星相差很大,工藝製造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最新式的手機、電腦、包括高端的航空航天國防等領域仍無法涉足,但在中低端領域,尤其是需求量極大的汽車或舊式手機晶片等領域,中芯國際仍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如果再製裁,必將加劇全球晶片短缺現象。這可能是美對中芯國際今年遲遲沒有下手的原因。可以想見,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各地晶片廠商產能得以恢復,可能就是美對中芯國際下手的時機了。

    中芯國際面臨的困境

    目前看來,中芯國際面臨的首要的還是來自美日等的材料裝備供應始終處於不確定性中。

    根據AI財經社了解,一條晶片生產線上有數十種機台、幾百台設備。在中芯國際,海外設備佔到90%左右。其中,美國半導體設備佔到60%左右,其餘為日韓等國的設備,國產設備佔比僅為10%左右。這就意味着,中芯國際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找美國買設備,根據國際半導體協會的訊息,每年中芯國際在美購買的設備和材料金額高達50億美元。

    2020年12月18日,中芯國際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後,美國半導體設備立刻阻斷了與中芯國際的合作。今年3月,有消息稱,中芯國際可以再次獲得部分美國設備供應的許可,許可內容為成熟工藝的半導體設備。但到今年4月,美國設備的供應沒有恢復正常。可能一直到下半年才漸漸恢復正常供應。

    而國產設備呢,我們天天看到媒體在歡呼,晶片領域誰誰又突破了國外的封鎖,可真到要用時,誰都指望不上。

    還有ASML賣給中芯國際的DUV光刻機也被媒體大肆炒作,但其實引進的那台本身就不是人家近乎淘汰的貨,它與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在光源、光路系統和鏡頭方面,根本沒法比。想用它來製造7nm的晶片並不現實。

    晶片製造就像遺傳工程,一代代更新有着嚴格的DNA密碼,想另闢蹊徑是不大可能的。由於前沿的設備全控制在美日手裏,中芯國際只能從人家那裏去買。

    此外,對晶片製造廠而言,買設備需要看得更加長遠,因為這同時也為企業之後的生存率買單——小的公司一旦破產、設備不能支持後續研發、維護服務,會給產線造成很大風險。因此,國內設備面臨着「一步弱、步步弱」的局面。

    「現在矛盾的地方在於,國產設備廠商頂不上去,但國產設備從業者也有怨言——如果中芯國際這樣的晶片製造廠不給國產設備廠試錯的機會,怎麼可能做好?」資深半導體人士對AI財經社說道。(2)

    根據中芯國際梁孟松去年的辭職信來看,中芯國際目前已經具備12nm量產能力,7nm技術即將可以量產。而一旦進入7nm階段,那麼就代表着中芯國際一腳可以邁進晶片高端局的大門。

    但是這一切已經戛然而止。美國商務部已經明確規定,中芯國際如果想要引進10nm以下製程晶片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其會直接拒絕。

    而目前中芯國際有多少生產設備是進口的?很遺憾,幾乎是全部。晶片製造過程主要涉及光刻機、刻蝕機、薄膜設備、擴散\離子注入設備、濕法設備、過程檢測等六大類設備,雖然一些中低端晶片製造設備可以採用某些國內企業的設備,但目前最頂尖的晶片製造設備,幾乎都要從美日採購。

    中芯國際僅僅在2019-2020年一年內,就從上面清單中的美日企業裏進口了價值32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而一旦沒有了上述企業的設備供給,中芯國際幾乎寸步難行。

    所以,當下的中芯國際,幾乎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能繼續對競爭對手發起追趕,僅能在現有設備與技術的基礎上,穩定保持當前製程晶片的生產,10nm以上製程如果擴充生產線需要美國商務部許可,10nm以下製程如果想要突破已經不再可能。

    因此,中芯國際有多難,本質上就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有多難。

    技術水準的同行地位

    對現代訊息技術而言,晶片的作用可能超過了石油對傳統工業的作用。但由於晶片是人類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要想突破尤其是後來居上非常不易。

    我國從2014年就發布了《集成電路發展規劃綱要》,還制定了到2025年實現70%晶片自給自足的目標。但目前看來可能很難實現了。

    幾年來儘管華為海思、清華紫光等一批企業聲稱達到晶片設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但現在看來,前者目前根本沒得到大規模商用,後者則更多是以此作為噱頭,更像是一家投資公司。

    中芯國際負責的是其中的製造環節,即將晶片設計公司的圖紙真正在產線中使用各類晶片製造設備製造出來。

    在晶片製造領域,國內目前只有中芯國際等極少數企業真正站穩腳跟。中芯國際無疑是國內晶片製造的佼佼者,但與世界先進水平與行業老大台積電還有三代的技術差距。

    今年二季度,中芯國際營收達到13.44億美元,按年增長43.2%,淨利潤達到6.88億美元,按年增長398.5%。看起來中芯國際正處於成立20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的業績飆升主要原因是疫情危機導致整個晶片行業供應不足,而基本不受疫情影響的中芯國際得以能開動馬力生產,但這只是整個外部環境的利好,而非自身實力大幅上升。

    在中芯國際的財報發布會上,聯席CEO梁孟松與趙海軍表態,很理解大家對中芯國際有很高的期待,但是「集成電路製造行業沒有彎道式超車和跳躍式前進。公司(中芯國際)會一步一個腳印,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客户滿意度」。

    至此梁孟松和趙海軍已經把話挑明瞭,現階段別對超越台積電抱有幻想。

    與三星和台積電相比,中芯國際的客户還要落後一大截。目前中芯國際的主要營收仍然來自40nm以上的工藝,14nm/28nm工藝帶來的營收貢獻基本在10%左右。

    原本還有一個華為海思願意支持中芯國際的先進工藝,2019年中芯國際宣佈14nm工藝量產後,海思率先把麒麟710A的訂單從台積電轉給中芯國際。

    然而如今受老美的限制,中芯國際也無法給海思代工晶片了。即便中芯國際研發出了先進技術,沒有客户不能創造營收的話,中芯國際還怎麼持續研究先進工藝呢?

    2021年11月11日晚間,公司披露了三季度財報(截止2021年9月)。3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2.81億元,歸母淨利潤20.77億元。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53.71億元,按年增長22%,實現歸母淨利潤73.18億元,按年增長137.6%。

    智能手機板塊業務佔中芯國際第三季度收入的31.5%,消費電子和智能家居業務分別佔24.1%和12.5%,其他部分佔31.9%。

    從各技術節點收入來看,中芯國際主要收入來源為55/65納米和0.15/0.18微米,分別佔比為28.5%和27.9%,FinFET/28納米收入佔比從去年同期的14.6%上升至18.2%。

    從中芯國際的收入數據上來看,儘管中芯國際不斷藉助媒體聲稱自己14nm晶片已能量產,但實際上真正投入商用的還是遠高於此的晶片。這其中55到56nm工藝的收入佔比高達32.8%。155到180nm工藝的營收佔比也達到33.3%,就是說,55nm及以上成熟工藝扛起了中芯國際營收的66.1%.而在更為先進的14到28nm工藝,則僅僅佔到今年中芯國際一季度營收的6.9%,僅為前者的十分之一多點。

    這意味着,中芯國際還是一家主要以低端晶片生產謀生的企業。

    反觀台灣省和海外各國,台積電、三星等國際巨頭的研發進度已經來到了3nm時代,台積電的2nm工藝也提上了日程,與它們相比,中芯國際的技術水平至少還存在三代的差距。

    而且即便是中芯國際最拿手的14nm、28nm,甚至製程工藝更加落後的晶片,國內代工企業仍然擺脱不了對美國技術、軟件、原材料、設備的依賴,這才是更大的困境。因此大而不強無疑成為國產晶片最大的短板。

    今年8月31日,集邦資訊公布了Q2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最新排名,總產值達到了244.07億美元,按月增長6.2%,創下了2019年Q3季度以來連續8個季度增長的新高。

    在TOP10廠商中,台積電一家獨大,Q2產值133億美元,按月增長3.1%,穩坐全球第一。但市場份額從Q1季度的54.5%下滑到了52.9%。要知道這還是台積電在4月份、5月份連續遭遇跳電事件影響的結果。

    國內的中芯國際位列第五,營收13.4億美元,按月大漲21.8%,市場佔有率提升到了5.3%。

    集邦資訊表示,中芯國際增長主要動能來自包括0.15/0.18umPMIC、55/40nmMCU、RF、HV、CIS等各項製程需求強勁,且同樣持續調漲晶圓價格。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目前商用主要依靠的是40與55nm的工藝,而台積電目前主要依賴的是7nm的,晶片製造工藝方面,目前台積電批量生產的晶片達到了5nm級別,而根據台積電的規劃,明年有望完成3nm晶片的量產。

    反觀中芯國際,14nm晶片技術的良品率才追平台積電,7nm雖然已經完成了研發,但是中芯國際並沒有透露7nm量產的準確時間。晶片產能方面,根據數據顯示,中芯國際建有3座8寸晶圓廠,4座12寸晶圓廠。其中,8寸晶圓產能每月共計23.3萬片,12寸晶圓每月產能為10.8萬片,總產能達到每月47.6萬片(摺合8寸)。

    國家隊支持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中芯國際的意義,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它是我們整個國家晶片產業的一個希望所在,是高科技對抗的核心企業之一,這個價值,無法估量。因而國家對中芯國際的支持也是不遺餘力。

    2020年7月16日,中芯國際回歸科創板上市,要知道,港股持續低迷,想回歸內地科創版上市的企業不知有多少,但目前回歸科創版上市成功的只有5家,中芯國際就是其中之一。可見高層對其回歸也是大開綠燈。

    中芯國際A股以95元開盤,漲幅超過245%,市值突破6000億元。截至午間收盤報87.98/股,上漲220.39%,其總市值達6278.63億元,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總市值在A股已經排到第11位,僅次於中國石油。

    根據中芯國際公告,本次IPO價格為27.46元/股,發行市盈率109.25倍,募額462.87億元,中芯國際也將成為2020年A股募資額最高的公司。

    據天眼查顯示,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有十家股東,其中香港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佔股56.72%,大唐控股(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佔股10.79%,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佔股7.81%,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佔股1.61%,產業基金方面,2020年5月15日,中芯南方再度簽署《增資擴股協議》。

    國家、地方集成電路基金再度注資,擬增資30億美元至65億美元。2020年7月31日,中芯國際宣佈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訂立合作框架文件,雙方有意就發展及營運該項目於中國共同成立合資企業。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營運的項目將聚焦於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該項目首期的估計投資及初始註冊資本將分別為76億美元及50億美元,約51%的初始註冊資本將由中芯國際出資。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支持35.175億元,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認購了5.025億元。上海國資方面,上海科創、上海國際資管、浦東科創分別認購了5.025億元、9999.75萬元、5.025億元。

    同時,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國新投資有限公司等「國字頭」基金,均斥資參與認購。國外方面,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阿布達比投資局也參與其中。此外,超過2000只公募產品參與了中芯國際報價,其中不乏多隻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績優基金。

    2021年11月12日,中芯國際公告稱,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以下簡稱「國家大基金二期」)和海臨微訂立臨港合資協議,共同成立臨港合資公司,總投資額為88.66億美元。

    臨港合資公司的註冊資本為55億美元,中芯控股、國家大基金二期和海臨微各自同意出資36.55億美元、9.22億美元和9.23億美元,分別佔臨港合資公司註冊資本66.45%、16.77%和16.78%。

    張孝榮告訴記者,簡單說,中芯國際在某種意義上,是國家級戰略企業,國家對晶片產業加大的扶持力度,對龍頭企業也加大了重視程度。資金不足,一直是影響我國晶片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晶片代工廠的中芯國際,雖然通過科創板上市,可以募集更多資金補貼研發費用,但是還未到能夠「自我造血」的水平,依然隨時需要輸血。

    張孝榮表示,現在,中芯國際多了一個融資渠道,企業發展而言,顯然是個好事,在科創板上市儀式上,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表示,以紅籌架構回歸A股科創板,充分體現了境內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包容,體現了科創板對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支持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

    史詩級的政策優惠

    這是資金方面,政策方面國家同樣是不遺餘力

    有人稱,國家對中芯國際等晶片企業在財稅政策上給出了「史詩級」優惠。

    2021年8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針對半導體行業的八大優惠政策——《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財稅政策最受矚目。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於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

    前述文字已證實,中芯國際儘管商用晶片仍以40nm以上為主,但14至28nm晶片已開始商用,照國務院的此項政策,由此可見,中芯國際可以享受到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的優惠。

    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這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把孩子養大了,只要你過得好,家裏不用你一點酬勞。

    有專業人士對記者表示:「若以持續經營時間超過15年計算,滿足該標準的只有中芯國際和華虹。」

    按照今年8月全球晶片市場佔有率排名,我們中國最好的這兩家企業一個佔有率超5%,另一個則超2%,而工藝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更有云淵之別,任重而道遠哪。

    中芯將如何帶動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成長和國產化?

    晶片技術在現代科技發展中佔如此關鍵位置,但我們晶片技術卻仍是整體孱弱無比。趕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如先前所作的,由一些研究所以國家隊的方式關起門來搞研究,爭取技術突破,但由於晶片產業具有極強的產業鏈條的關聯性,與世界先進技術隔絕無疑閉門造車,現在看來這條路很難行得通。

    另一條路就是如中芯國際這樣,以企業形式深度介入世界晶片發展的大循環中,儘管面臨各種不公正的非議刁難,但能忍則忍,低調行事,先活下來,再求發展。所以中芯國際像是嵌入世界晶片產業鏈中的一顆中國楔子,以舉國之力,牢牢的盯住在那裏,面對外部養分,來者不拒。

    但另一方面,自身還得生根發芽。就是說,中芯國際身上還肩負着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成長,目前看來,只有中芯國際能挑起這份重擔。

    有專業人士認為,中芯國際能完成這一重負。

    因為國內一是市場有需求,二是中芯國際實力還可,中芯國際作為國內代工龍頭,具備串聯及帶動封測、晶片設計等整個產業鏈的潛力;三是根據國家基金規劃,投資方向將重點放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晶片製造及上游設備領域。這些領域,也正是中芯國際的上下游企業。

    「在沒有7/5nm等最先進工藝的8-10年內,國產晶片產業應該集中資源辦大事,進一步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力度,讓龍頭企業站的更穩,帶動產業走的更遠。現在,行業需要政府資金及政策長期支持,而且資金和政策需要儘快落地,以便讓中芯國際和整個晶片產業站的更穩,走的更遠。」張孝榮說。

    中芯國際趙海軍近日表示,缺芯問題的確存在,但是和中國半導體產業關係不大。趙海軍解釋,今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達6,000億美元,而中國佔據40%以上。但生產只佔個位數,不會對全球產能有決定性作用。

    缺芯和中國沒有關係,這也側面反映出國產廠商的晶片產能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充足產能。說明自給率有限。因為國內可供選擇的晶片不多,只能從國外進口。

    因此中芯國際作為產業龍頭,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乃至科技圈,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產業鏈需要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中芯國際承載着重大科技創新的希望。我們認為,作為一家企業,中芯國際身上儘管還透着濃重的國企影子,不斷顯現的人才流失與管理漏洞仍在吞噬着這家企業的生機。但總起說來,它自始自終顯示了一個真正的科技企業所應具備的關鍵素質,清醒、低調、務實,抓住一切機會壯大自己,再加上其所處的特殊位置,這就使得它身上具備了一種很難被催垮的東西,我們相信它能走下去,但究竟能不能如全國人民之願,就只能看了。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00981.HK)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688981.SH)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