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冰火兩重天的FF 能真正「復活」?

    冰火兩重天的FF 能真正「復活」?

    賈躍亭講的FF「狼來了」的故事,最近又有了新插曲。

    導火索發生在上個月,那時距離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下稱「FF」)上市僅不到三個月,賈躍亭創立的這家車企就被做空機構盯上了。

    10月7日,美國做空機構JCapitalResearch(下稱「美奇金」)針對FF發布了一份28頁的報告,通過現場走訪調研,從投產能力、資本運作表現、研發投入狀況等多個財務數據角度,表達了對FF的質疑。「到2024年公司將需要額外14億美元現金來實現自身財務目標」,並最終得出「FF不能賣出哪怕一輛汽車」的結論。

    這讓賈躍亭坐不住了,此事發生後的第二天,他便在個人媒體賬號中回應此報告「冷飯熱炒,無稽之談」,表示美奇金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打臉了。

    但這碗被熱炒的「冷飯」並未冷掉。此事發生一個月後,11月15日,FF提交給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份報告,表示自己將推遲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原因是針對沽空報告中的指控進行的自查尚未完成。

    面對被做空的情況,FF的股價不跌反漲,截至15日當日收盤,FF股價漲幅超過7%。

    不過,在過去110多個交易日裏,FF股價總體趨勢是一路下滑的。

    此外,在「919未來主義日」活動現場,不論是中國高管團隊首次亮相、公布造車進度,還是賈躍亭的公開感言,也被業內認為是給市場、投資者「畫餅」。

    FF股價走勢,圖源老虎證券

    面對外界種種不信任,如今作為上市公司的FF打消這些負面評價的最好方法,便是財報數據,尤其是通過上市後的首份財報,可以一窺近期發展動態,但如今財報卻因做空報告被推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宣佈第三季度財報推遲的前兩周,FF剛剛宣佈更換了CFO,由McBride接替公司原首席財務官ZviGlasman的位置。

    賈躍亭此前的「劣跡」,加之FF最近種種負面消息,外界不難不對其發展產生擔憂,不少股民擔心「可能樂視的故事再次上演」。而且據FF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的盈利狀況顯示,公司虧損金額在繼續擴大。

    不過,與外界諸多負面評價相反,在宣佈推遲第三季度財報後的第三天,FF反而受到了資本市場的極大關注。持股機構由21家增為29家,一夜間買入FF股票的機構增加了8家,其中多為行業資本巨頭。

    不得不說,如今的FF正處於冰火兩重天的境地。自查財務的FF能否為信任它的資本方一份滿意的答卷,讓美奇金再次打臉,尚且需要畫上問號。更重要的是,FF即便實現了量產能力,能在強敵環伺的新能源車企中佔有一席之地嗎?投資人能迎來其實現盈利的那一天嗎?

    冰火兩重天的FF

    「跌跌」不休的股價與不斷建倉入場的投資機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FF目前處於「冰火兩重天」的狀態。

    從去年開始,在特斯拉的帶動下,蔚來等新造車股價大漲幾十倍,傳統汽車巨頭長安、上汽、廣汽等也忍不住下場,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狂熱、地方政府對新能源項目的追捧,無疑也給了賈躍亭和FF翻身的機會。

    今年1月29日,吉利對外宣佈,其與FF簽署了框架合作協議,計劃在技術支持和工程服務領域展開合作,並探討由吉利與富士康的合資公司提供代工服務的可能性。

    吉利控股集團與Faraday Future簽署框架合作協議, 圖源吉利控股集團微信公眾號

    隨後,FF宣佈將跟美國特殊收購公司SPAC完成合並,準備在二季度尋求借殼美股上市。

    兩個月後,FF又進行了一次債權融資,順利籌集到近1億美元的債權融資,其中由Ares領投,成為FF宣佈與PSAC簽署合併協議後獲得的首次債權融資。

    6月24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了FF與PSAC的合併計劃,緊接着7月,FF成功與SPAC合併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募集資金超10億美元,「解決了量產前的唯一障礙」。

    也是這一刻開始,FF似乎成為了被資本熱捧的對象。此時的賈躍亭也着實意氣風發,在紐約街頭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毫不掩飾內心的愉悦,「信心非常足,我們不單要ontime(準時),還要highquality(高質量),以highproductpower(高產品力)來交車。」並痛快地說自己必須回國,而且會還債。

    資本市場上,錢是最能客觀證明一家企業能否具備發展可持續性的存在。FF能夠融資上市,說明投資機構對其發展前景的期許和認可,但FF量產時間的一再延期、高端化路線的行情不好等,又成為了市場看衰FF的理由。

    上市後,美國二級資本市場首先給FF一頓打擊。FF發行價為13.78美元/股,一度股價漲為20.75美元/股,但截止11月18日,股價跌為8.11美元/股,四個月不到市值縮水41%。

    相反,FF另一個競爭對手美國新興電動車廠商Lucid自今年7月通過SPAC上市以來,股價已經累計上漲超過80%。

    FF股價的異常表現,被一些做空機構死死盯住也不足為奇。做空機構美奇金也毫不留情,「不認為FaradayFuture(一家借殼上市的純電車企),會賣出一輛汽車。它從美國投資者那裏收集資金,然後把錢倒進其創始人、中國最知名的證券詐騙犯賈躍亭創造的債務黑洞。」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SPAC上市這一方式也給了做空機構機會。一般通過SPAC上市的公司,往往是達不到傳統IPO的要求,甚至有的公司還沒有成熟的產品。這樣的企業上市之後可能會經不起市場的考驗,市場估值存在泡沫,最終承擔損失還是投資者。

    因此,撰寫做空報告的質疑者緊盯FF在財務層面的問題,直接指出了FF在財務方面存在的幾大問題,認為FF只是賈躍亭和其他股東的撈錢工具。

    其實自FF在美股上市以來,外界對其猜疑從未停止,尤其是FF91量產這一問題。法拉第未來自2017年首次展示了其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以來,至今過了4年時間,也尚未實現電動車的量產。如今「即將量產」四個字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讓外界對賈躍亭的信任度越來越低。

    但弔詭的是,FF的「差勁」表現並未降低投資機構對其的興趣,反而吸引了更多機構。首先是9月份,Vanguard(先鋒領航)於中秋節當天建倉買入53.90萬股,一躍成為該公司的第五大股東。要知道,先鋒領航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掌管的總資產超過7.5萬億美元。此外,它還是蘋果、微軟等巨頭企業的第一大股東,也是僅次於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第二大股東。

    而此次先鋒領航成為FF的第五大股東的原因,或許能從這家公司的投資邏輯中找到答案。先鋒領航亞洲區總裁康思德曾經表示,投資成功的概率不取決於時機,而在於長期堅守的時間。這意味着先鋒領航或長期看好FF的成長潛力。

    其次是11月15日,FF推遲了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以完成對「不準確披露的指控」的調查後的兩天,FF持股機構由21家變為29家,意味着在財報未被如約發布的情況下,買入FF股票的機構增加了8家。

    FF持股機構發生變化,圖源富途牛牛

    新增加的機構大多是資本巨頭,不乏有高盛集團、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巨頭的身影。這些行業巨頭的進入,或可以說明FF進入了全球資本機構的觀察視線。若FF91進展順利,可能會得到更多資本機構關注。

    處於資本市場「冰火兩重天」的FF,上市後全力準備FF91的交付工作,因為若其未能如約給資本市場一個合格的答卷,恐會失去後者信任,重新陷入困境中。

    上市後的FF,造車計劃暫未有明顯進展

    若按FF的理想規劃,距離實現FF91量產還差「五個里程碑」。

    FF的造車故事直到在納斯達克上市後,才顯露出一絲步入正軌的希望。最先顯露跡象的是今年5月。當月25日,FF自主經營的全球第一家體驗中心落户美國紐約曼哈頓,公眾可以在這一中心見到、體驗智能電動車FF91。雖然與行業先量產、後開店的正常順序相反,但起碼FF91從PPT變成了真車。

    那時,FF中國相關工作人員仍表示「FF91具體上市時間目前還未確定」,只透露會在公司成功IPO後一年內完成上市交付。

    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發生在7月22日,FF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這意味着FF91會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量產。並且,賈躍亭在敲鐘現場試乘了FF91,通過直播的方式介紹了產品。

    他還在微博發文:「我們的第一階段目標是要在12個月內把FF91FuturistAllianceEdition(FF91未來主義者聯盟版)按時、高品質、高產品力地交付到全球塔尖用户手中,實現對S邁巴赫、法拉利、賓利等傳統超奢華汽車品牌的顛覆。」

    一個月後,FF大規模發布招聘啟事,並表示「新的招聘將有助於其向2022年交付FF91的目標邁進。」此後不久,FF91完成了3653公里穿越美國66號公路的長距離道路測試,對完成FF91的量產交付意義重大,因為這是一次綜合性的測試,意味着FF在性能及體驗上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測試結果。

    與此同時,多家媒體報道稱,FF獲得了法國巴黎銀行能源轉型基金代表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的4,000萬美元融資。

    若7月、8月的主題分別是上市、完成路測+大規模招聘+融資,那麼9月的關鍵詞為未來主義者日。

    彼時,FF在美國洛杉磯總部和中國北京聯合舉辦了名為「919未來主義日」的年度活動,FF中國高管團隊首次公開亮相,其中FF中國區CEO陳雪峰針對造車相關項目進行了回應。

    FF中國高管合影,圖源Faraday Future官方微博

    據陳雪峰彼時介紹,FF與吉利控股的第一階段技術合作已經結束,正溝通新一階段合作,與此同時,中國區造車團隊人員從108人增至140餘人。

    而且他還介紹了FF91量產交付的最近進展,比如生產和技術保障人員開始大規模招聘,以及生產製造副總裁MattTall加盟。「FF91已經在中國收到了400餘張訂單,其中全球300台邀約制限量版FF91FuturistAllianceEdition已經售罄。」

    可以說,這場大會確實給眾多投資人、債權人和市場「畫了大餅」「打了雞血」,但沒多久,這一效果便被10月美奇金公布的那份做空報告打擊得粉碎。

    或許是為了自證清白,法拉第未來10月中下旬發布了一則名為「FaradayFuture發布業務更新」的短片,展示了目前漢福德工廠的進展情況,並宣佈設置了7個量產計劃「里程碑」,再次保證到明年7月份,FF91會按時量產交付。

    根據賈躍亭近期微博消息,繼啟動漢福德工廠產線安裝後,該工廠才獲得最終生產使用資質,完成第二個里程碑。

    看起來一切都在FF的計劃之中,再邁過5個「里程碑」,就能實現2022年夏季量產這一最終目標。

    FF的7個「里程碑」,圖源Faraday Future官方微博

    FF需要一直「畫餅」以獲得資金繼續。它8年時間未生產出一輛車,廢棄了5個工廠,投入了20億美元,期間沒有產生任何營收,最終導致虧損金額不斷擴大。

    本就發展緩慢的量產計劃,再遇上做空機構指控,FF在國內落户建廠的計劃恐難順利實施。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向連線出行分析,被做空機構提出「訊息披露不實」指控後,會對國內相關計劃影響。「一旦美國財務造假被確認,FF的商業模式、產品規劃、生產運營的信任度不再,可能沒辦法按照原來的規劃在國內量產新車。」

    FF實際上非常看重國內市場,不僅要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還要建立中國總部,還提出將提速FF91登陸中國市場的計劃。

    僅從銷售渠道的動作便可看出端倪,繼FF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落地全球第一家體驗中心後,在中國市場銷售渠道佈局也動作頻頻。據陳雪峰9月透露,「FF生態旗艦店選址已經完成,第一批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

    另據招股書預測,FF將在2022年售出2,000輛車,2023年售出39,000輛車,2024年售出113,000輛車,2025年售出302,000輛車,換句話說未來5年,銷量大約累計達到40萬輛的量級。但在張翔看來這一目標很難實現,價格百萬以上的車面向的市場較窄,銷量很難上去,「一年賣個1,000多輛就不錯了,這個銷量數據也無法實現盈利。」

    何況,即便實現量產,在漫長的量產準備過程中,FF曾經的超前技術也大多過時,面對一眾競爭對手,其具備的核心優勢已然不多了。

    FF能撐到盈利嗎?

    現在新能源車企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魔咒,FF或也難逃此劫。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接受中國汽車報採訪時曾坦言,除了近期上游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外,新能源車企業盈利能力偏低還有兩大原因。第一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總體規模偏小,整體規模並未達到可以實現盈利的水平;第二是市場化程度偏低,補貼政策退坡後,利潤進一步下降。

    而且,造車本身就是一項非常燒錢的買賣,一輛車從概念到產品,再到最終產生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FF同期起步的「蔚小理」早已上市,如今位列新造車勢力第一梯隊,尚未實現盈利。FF在2024年扭虧為盈的目標,恐怕也會淪為紙上談兵。

    從市場規模來分析。據中汽協統計,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共銷售完成120.6萬輛,佔總體市場份額的10%左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只有五菱宏光MINIEV、特斯拉和比亞迪三家銷量超過10萬輛,常年排在造車新勢力第一名的蔚來,同期累計銷量才4.2萬輛。

    年銷量破10萬輛,在汽車領域是一道坎,少於這一數字的話,很難達到規模經濟效應的要求,實現盈利也無從談起。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也公開表示,「一年賣出10萬台車是所有未來可能性的前提。」

    平安證券在研報中也指出,持續的高研發投入和快速拓展的銷售服務渠道將繼續拖累業績,造車新勢力達到盈虧平衡預計需要800億元的年營收規模(約年銷售20-40萬輛)。

    對定位豪華市場的FF來說,即使是年銷量10萬也很難做到。何況美奇金還認為,目前FF對外公布的累計1.4萬個訂單量,也存在虛假問題。即便這一訂單量為真,也不足以支撐一家車企的生存。

    在漫長的量產準備過程中,2017年FF91設想的「高配置」,在如今的新能源戰場上已不算亮點了,難以與當年「全球地表加速王」的稱號相匹配。

    比如在續航方面,FF91的700公里的能力,現在只能算中規中矩,因為同樣主打高端的蔚來、廣汽等搭載新電池技術後的車型,均可達到1,000公里,並且在明年就能量產。

    自動輔助駕駛方面,無人代客泊車系統和激光雷達也已經是智能汽車的常見配置,小鵬P5成為了行業內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型。

    晶片方面也同樣被其他同行超越,特斯拉已經實現了晶片自研,理想汽車使用FF91同款200TOPS的Orin系統級晶片;高通推出了SnapdragonRide自動駕駛平台,總算力達700TOPS……

    而且FF91高達100多萬元的售價,處於高價低配的尷尬境地,相當於消費者花費100萬元多購買一台「舊車」。因此,即使FF91實現量產,也很難大規模走量。

    其次是研發成本方面。中銀證券汽車首席分析師彭勇曾算過一筆賬,「就自主品牌乘用車而言,按照15萬輛產能設計,每輛車在生產設備和設施上的投資約為3億至4億元,再加上相關環節,至少需要30億元左右的資金。」

    連何小鵬也忍不住感慨:「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花100億元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去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

    據平安證券分析,「蔚小理」三家車企,僅僅研發投入均達到65億元/年-70億元/年,「蔚小理」確實有這個資本。從這三家造車新勢力企業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報數據來看,蔚來、小鵬汽車和理想的現金儲備分別為483億元、443.15億元和462.3億。

    FF目前的財力與它們相比,實現量產或可能都不夠用。儘管上市募集資金近10億美元,但對於總負債額接近6億美元的FF來說,這筆融資不過是杯水車薪,後續其他新品的研發、大規模量產、生產基地建設及交付等環節更燒錢。做空報告也指出,到2024年,FF還需要14億美元才能實現其財務目標。

    另外,根據FF最新公告,截止到9月30日,該公司現金流仍為負,運營累計赤字漲至約28億美元,並且第三季度淨虧損將由去年3300萬美元增至2.8億美元。若不出意外,FF的虧損還會繼續擴大,畢竟最早明年7月才可量產交付。

    市值排名第一的車企特斯拉用了15年才實現盈利,蔚來、理想等頭部造車新勢力仍處於虧損的狀態,更別說還不具備量產交付能力的FF。

    如今,FF的內部調查仍在繼續,何時完成以及調查結果是否對公司財務狀況造成影響都無法預測。它只給外界留下一個「將盡快在調查結束後披露財報」的模糊時間節點,但與明確的量產交付時間相比,市場留給FF91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上市後的FF必須接受來自二級市場的檢驗,資本也不再只想聽好聽的故事了,反而更看重銷量、營收等硬指標。如今陷入冰火兩重天的FF,也需要儘快證明自己。

    也是這一刻開始,FF似乎成為了被資本熱捧的對象。此時的賈躍亭也着實意氣風發,在紐約街頭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毫不掩飾內心的愉悦,「信心非常足,我們不單要ontime(準時),還要highquality(高質量),以highproductpower(高產品力)來交車。」並痛快地說自己必須回國,而且會還債。

    資本市場上,錢是最能客觀證明一家企業能否具備發展可持續性的存在。FF能夠融資上市,說明投資機構對其發展前景的期許和認可,但FF量產時間的一再延期、高端化路線的行情不好等,又成為了市場看衰FF的理由。

    上市後,美國二級資本市場首先給FF一頓打擊。FF發行價為13.78美元/股,一度股價漲為20.75美元/股,但截止11月18日,股價跌為8.11美元/股,四個月不到市值縮水41%。

    相反,FF另一個競爭對手美國新興電動車廠商Lucid自今年7月通過SPAC上市以來,股價已經累計上漲超過80%。

    FF股價的異常表現,被一些做空機構死死盯住也不足為奇。做空機構美奇金也毫不留情,「不認為FaradayFuture(一家借殼上市的純電車企),會賣出一輛汽車。它從美國投資者那裏收集資金,然後把錢倒進其創始人、中國最知名的證券詐騙犯賈躍亭創造的債務黑洞。」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SPAC上市這一方式也給了做空機構機會。一般通過SPAC上市的公司,往往是達不到傳統IPO的要求,甚至有的公司還沒有成熟的產品。這樣的企業上市之後可能會經不起市場的考驗,市場估值存在泡沫,最終承擔損失還是投資者。

    因此,撰寫做空報告的質疑者緊盯FF在財務層面的問題,直接指出了FF在財務方面存在的幾大問題,認為FF只是賈躍亭和其他股東的撈錢工具。

    其實自FF在美股上市以來,外界對其猜疑從未停止,尤其是FF91量產這一問題。法拉第未來自2017年首次展示了其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汽車以來,至今過了4年時間,也尚未實現電動車的量產。如今「即將量產」四個字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讓外界對賈躍亭的信任度越來越低。

    但弔詭的是,FF的「差勁」表現並未降低投資機構對其的興趣,反而吸引了更多機構。首先是9月份,Vanguard(先鋒領航)於中秋節當天建倉買入53.90萬股,一躍成為該公司的第五大股東。要知道,先鋒領航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掌管的總資產超過7.5萬億美元。此外,它還是蘋果、微軟等巨頭企業的第一大股東,也是僅次於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第二大股東。

    而此次先鋒領航成為FF的第五大股東的原因,或許能從這家公司的投資邏輯中找到答案。先鋒領航亞洲區總裁康思德曾經表示,投資成功的概率不取決於時機,而在於長期堅守的時間。這意味着先鋒領航或長期看好FF的成長潛力。

    其次是11月15日,FF推遲了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以完成對「不準確披露的指控」的調查後的兩天,FF持股機構由21家變為29家,意味着在財報未被如約發布的情況下,買入FF股票的機構增加了8家。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