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小型投行,或逐步退出舞台

    小型投行,或逐步退出舞台

    香港證監會,本周先後向豐盛、易順達(前稱立橋國際,再之前稱兆邦基國際)兩家小型保薦人「開刀」,都與保薦新股上市時的盡職審查不力有關。事實上,大量在數年前造殼(啤殼)潮熾熱時誕生的小型投行,近年在監管機構嚴打啤殼下已變得生意淡薄,在證監會進一步針對打擊下,筆者估計,不少小型投行未來將會陸續退出市場。

    在市場詬病香港新股質素多年後,香港證監會近年開始向多家外資投行、中資投行出手,其中瑞銀甚至曾經被重手「釘牌」一年;有趣的是,香港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魏建新在上月已高調錶示,已處分不少大型投行,但仍有不少小型投行未受處分,換言之已表明要向小型投行開刀。

    數年前小型投行湧現,方便「內部循環」

    根據香港的上市制度,企業上市必須委聘一家持牌保薦人協助安排,主要工作就是做上市前盡職審查、準備申請及招股文件,以及充當公司與聯交所的「對口單位」;過往保薦人一般是摩根士丹利、瑞銀等外資大行,大型本地公司可能找滙豐,中小企則主要是金利豐等港資投行,到後來中資殺入香港「揾食」,各大內地銀行基本上都必備一家保薦人,方便自己在內地的客户來港上市時可分一杯羮。

    主要客户良莠不齊,衍生大量問題股

    不過,數年前市場上出現一股新勢力,事關當時掀起啤殼熱潮,令不少老闆萌生自組一家小型投行,方便「內部循環」的念頭。申請保薦人牌照資本要求只是1,000萬港元,門檻不高,最重要是有獲香港證監會認可的主要人員(Principal)坐鎮,由於香港主要人員供應實際只有百多人,因此筆者有朋友當年從傳統投行中退出時亦非常搶手,被禮聘協助申請牌照。香港的保薦人牌照數目,有一段長時間是維持在80至90家左右,2017年突破百家,現時則是129家(兩家已放棄牌照,一家正在釘牌中)。

    而小型投行最大生意來源,就是良莠不齊的小型公司,當中可能有好公司,但更多是質素不佳,不少甚至是老闆「夾硬嚟」(硬來)要求處理的問題公司,結果當然是出現大量問題股,甚至是由莊家操控的細價股,在啤殼逐漸退潮下,部分更轉型配套「微信女」騙局揾錢。

    筆者近期聽不少金融界朋友說,不少小型投行老闆已開始萌生退意,事關不但啤殼已死,中小企業要上市亦非常困難,有朋友甚至認為監管機構對港資中小企已是戴上有色眼鏡,GEM更不消說,2021年已過9個月,沒有一隻IPO申請成功獲批,基本上已是封殺狀態,小型投行的生意如何自然不難想象。相信不用多久,陸續會有更多小型保薦人會退出。

    補充:就港資投行參與新上市公司保薦的情況來看,瑞恩統計,截止至目前(10月28日),2021年共76家新上市公司中,只有8家港資投行參與其中的10家(包括1家GEM、1家轉主板),共募資17.95億港元,佔全部IPO募資(2906.30億港元)的0.6%。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