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香港北部都會區,對香港、深圳意味着什麼?

    香港北部都會區,對香港、深圳意味着什麼?

    日前,香港特首發表的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建設規劃容納人口250萬的香港北部都會區。這對香港、對深圳、對整個珠三角大灣區,分別意味着什麼?

    香江北望,灣區潮湧。

    日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時表示,將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使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未來將形成深港兩地「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這些舉措,堪稱歷史性突破,釋放了什麼信號?

    兩個2萬億GDP城市的都市圈

    香港北部都會區橫空出世,標誌着港深「雙城」都市圈有望邁出關鍵性一步。

    香港最新規劃的北部都會區,與深圳只有一河之隔。

    來過香港的人都知道,維港摩天大樓林立,九龍商業區人流摩肩接踵,但在靠近深圳的香港北部,卻是大片的荒山林地,未納入開發範圍。

    這一局面,不僅導致香港在發展高新產業方面受限於土地空間,而且在可開發土地緊缺之下,導致房價長期處於高位,許多居民只能住在不到10平方的「劏房」裏。

    這一局面的出現,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一個原因是,香港發展長期集中於維港都會區。維港是香港繁榮的源流,也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這方面並無爭議,但對靠近深圳的北部地區開發不夠,無疑也是事實。

    另一個原因是,香港諸多規劃受制於開發商、原住民、環境保育組織的多方掣肘。北部都會區土地性質複雜,加上開發審批程序繁瑣,再考慮到某些開發商以及有房一族的利益,導致香港長期以來不願觸及這一區域。

    如今,在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歷史大趨勢裏,香港終於一改此前的規劃思路,主動與深圳融合,且針對利益者動手,這是具有突破性的。

    (原子智庫-騰訊新聞授權使用)

    北部都會區一旦成型,香港將形成「北創科、南金融」的全新發展格局:位於港島中心區的維港都會區,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主要定位;而北部都會區,定位則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雖然製造業萎縮到忽略不計,但還有大量一流高校及科研機構,而深圳則是中國性經濟中心城市,高科技產業相當發達,港深融合,將在科創領域開拓出更多新的可能。

    同時,港深「雙城三圈」將成為最強都市圈的最大註腳。所謂「三圈」,指的是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涵蓋經濟、基建、科創、民生、生態等多個領域,實現多贏。

    屆時,港深兩個2萬億城市,將會激發多大的能量,我們拭目以待。

    人為製造的土地供應稀缺

    這個中國最高房價城市,開始向高房價動手了。

    每一個去過香港的人,都會學到兩個詞:寸土寸金,千尺豪宅。所謂千尺,折算過來,其實還不到100平方米。

    前不久,香港打疫苗送千萬豪宅開獎,一位80後抽中一套價值1080萬港幣的豪宅,這套房子的實用面積僅有41.7平方米,摺合均價20多萬港幣。

    這背後,香港已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首位。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以40-70平方米住宅為例,港島房價高達18.7萬港幣/平方米,而九龍、新界分別為16.4萬、13.9萬。

    除了新界房價與深圳中心區相當之外,港島、九龍房價均遠遠超過北上深。整體來看,香港仍舊是中國房價最高城市。

    香港房價之高,經濟發達是原因之一。但經濟發達城市不在少數,房價如香港一般畸高的並不多,可見原因在別處。

    另一個說法是香港土地不足。這一「土地稀缺神話」廣為流傳,所謂香港只有111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擠了700多萬的人口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

    事實上,香港固然土地緊張,但還有大量地塊未被納入開發範圍。

    根據香港規劃署數據,已建設發展用地僅為25.1%,而整體住宅用地僅有7%左右。相比而言,剩餘3/4的土地,為非建設或未建設地區,如林地、草地、農地等。

    (香港規劃署)

    僅有7%的土地用於建設住宅,這個比例,不要說與內地城市,就是與土地資源同樣緊張的紐約東京相比,都顯得捉襟見肘。

    人多而供地少,房價自然居高不下。而在房地產依賴之下,任何試圖大幅增加供給的行為,都會遭到抵制。

    20年前,香港曾經推出「八萬五」的建房計劃,試圖徹底解決住房問題。

    當時,在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影響之下,香港房價大幅腰斬,不少港人一夜之間成了「負資產者」。

    無奈之下, 「八萬五」計劃被迫中止,香港土地供應再次回到緊縮時代,也錯過了遏制高房價最好的機會。

    (原子智庫-騰訊新聞授權使用)

    前幾年,香港推出「明日大嶼願景」,擬用20-30年的時間,建造總面積達17平方公里的多個人工島,解決100萬人左右的居住問題。

    然而,這一計劃仍然遭遇部分群體抵制,劉德華就因支持香港填海而遭到人身攻擊。

    可見,高房價背後未必是土地稀缺,更多還是人為製造的土地供應稀缺。

    擺脱房地產創富模式

    打破「土地稀缺」神話,是解決高房價的終極之道。

    香港不僅將規劃新建北部都會區,而且承載「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也將納入維港都會區。

    根據規劃,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將提供90多萬個住宅,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將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與創科產業相關的職位。

    目前香港總人口為739萬人,北部都會區若能迅速推動,香港的住房問題將迎刃而解。

    同時,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有望於2026年啟動,如果能迅速推動,同樣能解決100萬人的居住問題。

    當然,兩大規劃不可能一蹴而就,最終落地需要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但只要方向對了,問題的解決就有了可能。

    不管是填海工程還是北部都會區,過去都會面臨來自各方利益的掣肘,如今在新的形勢和格局下,有望得到順利推進。

    只要打破土地稀缺的神話、擺脱房地產創富模式,香港也能走上真正的「房住不炒」之路,不再為高房價困擾。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