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背後的利益邏輯
這篇聊聊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背後的利益邏輯。
中國是在2015年承諾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到頂峰的,然後在2020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主席宣佈中國將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
這個碳排放其實不只是二氧化碳,而是指温室氣體排放,1997年於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針對六種温室氣體進行削減,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4)、氧化亞氮(N₂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二氧化碳佔比最高。
下圖來自美國EPA(環保署)官網,2019年美國80%的温室氣體排放是二氧化碳,還有10%是甲烷(CH4)。

所謂碳中和意思是人類要做到絕對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過化石能源改成新能源發電,植樹造林+碳回收技術,節能減排的方式做到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抵消,達到相對的「零排放」。
碳排放這個東西,是發達國家先提出來的,其實背後不只是簡單的環境保護問題,而且還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在網上著名的丁仲禮院士和柴靜的訪談中,多說一句2010年這個柴靜採訪視頻真的是經典,可以說是國內面對面採訪領域的佳作,雙方的觀點激烈交鋒,非常精彩,以至於每一次看都想完整的看完。當時丁院士說的兩個點我至今記得很清楚:
第一點是全球會升温兩度,是英國一個研究小組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是不一定正確的。我理解這是因為西方佔據了科學和輿論制高點,只要它們集體認可這個結論,發展中國家就很難挑戰的。
第二點是當時西方設計了碳排放總量限制,並且宣佈自己的減排目標,在數字上排放降幅非常大,但是實際計算發現即使發達國家減排了,仍然佔據排放總量的44%,這就相當於提前切走了一大塊蛋糕,這意味着以後碳排放權可能成為稀缺資源漲價,發展中國家在以後發展中如果遇到碳排放上限,將會付出鉅額資金購買排放權,背後有巨大的利益設計。
其實西方提出温室氣體減排的概念,在客觀上給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率先崛起的中國巨大的壓力,因為在碳排放總量上,中國其實很早就超過了歐盟和美國,下圖來自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可以看到在碳排放總量上,中國在2000年左右就超過了歐盟,在2004年左右就超過了美國,排名世界第一,這個時間是不是比你預想的還要早一點。

不過中國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同時由於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中國迎頭趕上,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已經逐漸進入以先進製造業和新興服務業帶動的階段。使得中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時間,僅僅比全球發達國家少了10年,目前歐盟,美國加拿大,日韓的碳中和承諾時間都是2050年。
這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21世紀初,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極大差距的情況下,中國在碳排放方面其實是和發展中國家一個陣營的。那時的中國是什麼水平呢?2001年也就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那一年,人均GDP才第一次突破1000美元,發達國家的人均是中國的幾十倍,對於中國來說,排放權其實就是發展權,對於碳排放增長的需求是很大的。
但是中國2019年人均已經突破1萬美元了,這還是在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下,實事求是的說,中國正在逐步的脱離發展中國家陣營,向發達國家進化,未來十年我們的人均必然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
我覺得啊,一旦利益關係變了,人的立場就會變,這是人性啊,那麼時間放遠一點,2050-2060年,發達國家和中國陸續實現了碳中和,那麼對於後來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尤其是10億人口的印度而言,壓力就會很大了。或者更直白地說,碳減排領先後,可以有效設置門檻,給予後發工業化國家巨大的壓力。
因為工業化發展期和碳達峰,碳中和其實是矛盾的,更大的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排放,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後才可能逐漸碳達峰和碳中和。後發國家在面對中美歐日時,將不得不面臨碳中和壓力這個議題,某種程度上限制其工業化發展,或者在壓力下不得不花錢使用更先進的節能技術,而屆時擁有更高節能技術的中國公司,將會獲得巨大的潛在收益機會。
而在中國之後的後發工業國裏面,面臨壓力最大的將是印度,我們再次看下《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裏面的這張圖,其實從裏面的數據可以解讀出很多訊息,2019年全球碳排放是591億噸,中國最多接近140億噸,美國60多億噸,歐盟27國+英國40多億噸,印度30多億噸,注意印度已經超過了俄羅斯和日本,正在接近歐洲(歐盟27國+英國)的水平。可以說,經濟上呈現較快發展且體量龐大的印度,是中國之後全球碳排放的最大變量。

另外全球其他發展中國家呈現較快且穩定發展的只有越南,但是越南體量小,根據IMF的數據,其2020年經濟總量3492.6億美元,只有印度26067.4億美元的不到七分之一,其人口更是不到印度的十三分之一,因此在關注度上註定無法和印度相比。
注意,我在之前的文章裏面已經分析過多次了。從數據上看,全球實現連續的較為穩定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並不多,土耳其、墨西哥、巴西、俄羅斯、菲律賓、印尼等都有各種問題,要麼是高度依賴資源,要麼是政局不穩,印度和越南是其中明顯的佼佼者了。
中國和印度目前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利益和態度是一致的,2015年雙方發表《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其中第三條提到:「…..,並要求發達國家在温室氣體減排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第六條提到:「雙方敦促發達國家提高其2020年前減排目標、兑現其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的承諾。」
可以說,印度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是和中國一起站在發展中國家戰線的,也是需要和中國緊密合作的。以印度目前的碳排放增長速度,未來幾年將會超過歐洲(歐盟+英國),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三碳排放來源,其面對的減排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其實印度要想順利地發展和崛起,和中國需要合作的方面還非常多,中國對印度來說是可以和發達國家並列的基建、製造業、資金以及技術的輸入來源,實際上中國在提供以上東西的時候在價格上往往比發達國家更便宜,這對印度來說是可以極大的降低發展的成本的。
只是印度因為和中國的邊境領土爭議,為了自己歷史上從來沒有實際控制過的土地,陷入了反華的糾結和狂熱,在經濟打壓中企和在邊境蠶食領土,這種敵對做法在事實上壓制了中國對印度的基建、製造業、資金和技術輸出,這是不利印度發展這個最大的利益的。
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家要崛起,其實需要很高的集體智慧,這種集體智慧在很多國家很難形成,往往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戰略能力的巨大差距。
所謂集體的戰略智慧,就是分得清什麼是戰略利益、核心利益,什麼是次要利益、戰術利益,同時在內部還要有共識。對於印度來說,持續穩定的發展就是最大的利益,按理說他們應該努力為此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但是印度居然主動的在邊境的不毛之地挑釁中國,主動地挑起衝突樹敵。
實話實說,我覺得德國、俄羅斯、日本,還有印度這些國家在戰略智慧上,始終感覺差了那麼一點,當然印度比起其他三國在能力上還低了一個檔次,這裏就不展開講了,這也是他們始終無法站在全球頂端的原因。
就拿碳中和這個全球性的核心議題來說,目前全球是發展中國家VS發達國家的狀態,印度還可以和中國一起為自己減輕壓力,如果印度認為中國是自己的敵人,那如果中國實現了2030年碳達峰,碳排放開始下降了,開始向2060年碳中和邁進之後呢?印度目前本來就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減排壓力,如果到時候中國採取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寬容,但是和發達國家一起對印度採取壓力的做法呢?
回到碳排放這個話題上來,我一直覺得要強調一個問題,發達國家強調環保,是一個名利雙收的事情,從宣傳上看環保必然是正確的,沒有人願意因為惡劣的環境污染生病,也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污水橫流,空氣污濁的環境裏。從經濟上看,節能的產品往往都需要先進的技術,而這些技術基本都是掌握在技術能力更強的發達國家手裏,這就能給發達國家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注意,我這裏不是要批判發達國家這麼做,而是說我們也要向這個方向發展,畢竟既能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又能夠賺錢的感覺真是爽啊。
對於中國來說,2030年實現碳達峰(碳排放達到頂峰)和2060年達到碳中和這兩個目標,我們一般都只關注後者,因為我們承諾的碳達峰沒有設置天花板,只要在2030年之前達到頂峰就行,所以這個其實不難達到,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
我們還是用《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裏面的數據,從下圖可以看出2019年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四個部門是能源(主要是發電),工業,交通(汽車,飛機),農業。

注意發電部門是第一大排放行業,所以實現碳中和,首先就要在碳排放總量最高的發電領域減少使用煤炭火力發電,更多的使用光伏、核電、風力、水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
根據中國能源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底,全國總電力裝機達22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容量達12.45億千瓦,剔除其中超過1.5億千瓦的天然氣發電、生物質發電和餘温餘壓餘氣發電,中國煤電裝機容量約為10.95億千瓦,佔總裝機容量的比重49.8%,歷史性進入50%以內,而在未來這一比例還將繼續下降。而作為煤電主要替代發電方式之一的光伏,目前國內光伏類公司在碳中和的加持下一片火熱,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因為發展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國內某光伏龍頭企業的股價,可以看出從2020年開始一飛沖天,市值現在4000多億人民幣,所以說機會無時無刻的在我們身邊,但永遠只有少數人能預知到趨勢。
另外在碳排放第三大領域的交通領域,主要就是燃油汽車的電氣化,相信2020年以來大家已經體會到了電動汽車的浪潮來臨的感覺,蔚來、小鵬、理想雖然2020年的銷量都只有幾萬輛,但是其實從規模上已經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大公司了,2020年蔚來汽車銷售額162.58億元,小鵬汽車58.44億元,理想94.6億元。
正常來說,中國會有多家千億人民幣級別的電動汽車公司。我之前說過,對於中國來說,半導體和汽車就是國運,另外加上製造業和航空航天,為什麼我總結出了這四個行業,是從技術和增加值的維度來總結的。因為智能化是全社會、全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晶片會滲透到越來越多的物體之中,這個行業的技術密集性和發展空間都是巨大的。
研調機構 IC Insights 就認為,由於全球對各種晶片的強勁需求,將帶動今年全球整體半導體銷售額達到5020億美元,年增24%,是歷史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而汽車行業不僅是規模大,僱傭人員多,而且其電動化的發展趨勢和碳中和也有很大的交集,這就在國家政策上必然會受到長期地扶持,因為交通是碳排放的第三大來源,這個交通主要就是汽車。
光伏行業在碳中和目標下,發展空間巨大,但是對於中國而言已經屬於成熟技術行業,上下游都已經高度國產化了,包括生產設備也高度國產化了,未來更多的是量的擴張。當然光伏這樣發展空間巨大的成熟技術行業,對於國家而言也具備很大的意義,那就是可以確保經濟上的戰略安全,幫助經濟增長。
而在碳排放第二的領域工業領域,儘管在碳排放總量上排在發電業之後,但是從增加值上看,製造業是中國的第一大產業部門,在2060年碳中和目標提出後,發展和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已經成為全國製造業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節能10%就意味着降低了10%的碳排放。
在制度上,全球大國都已經在設計懲罰和獎勵機制,汽車行業特斯拉和比亞迪都已經成為受益者。2021年7月16日,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已經上線,目前主要涵蓋電力行業,但在未來必然會擴展到所有行業。這就意味着碳排放在逐漸和金錢利益掛鈎,這是一個長期趨勢。
碳中和會對中國製造帶來巨大的挑戰,因為更先進的技術未必在總量上更節能,譬如台積電的5nm先進工藝製程,譬如中國在大力推動的5G技術,在總耗電量上都比上一代更大。
台灣的台積電作為台灣價值最高的企業,根據其2020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台積電所有廠區(包括大陸廠)2019年耗電量達到了143.3億度,而當年台灣全島的發電量為2741.91億度,佔比高達5.226%,非常的驚人,而且其中先進工藝尤其耗電。
中國製造業不要只是把碳中和看成是任務,也不要把對碳中和的投資(其實就是節能技術投資)看成是企業的負擔,實際上它和企業的發展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因為先進技術的帶來了對於節能技術發展的天然需求,節能技術發展了,才可以更快的促進先進技術成本更快的下降,更快的普及。
其實不管對5G也好,還是對晶片先進製程也好,如果按照單位流量或者按照晶片單位算力計算,能耗相比於上一代技術都是下降的,但總的耗電量卻有增加,本質上是節能技術發展落後於流量和算力發展帶來的結果,這意味着現有的設計和製造工藝環節其實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因此在製造環節發展節能,本質上也是發展先進技術的一種,可以促進先進技術更快普及,為企業自身搶佔市場份額。
另外節能對於製造業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收益點,能源費用降低,可以節省不少支出,尤其是製造類的大企業集團,一年耗電量可不少,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中國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如何實現碳中和?七月底,聯合國發布了一個叫做《企業碳中和路徑圖——落實巴黎協定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路》的報告,該報告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攜同波士頓諮詢公司正式發布,收錄了全球55家企業實現碳中和典型案例,這些企業的做法可以說被認為是目前的一些前沿性的舉措,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有13家中國企業的案例被《企業碳中和路徑圖》收錄,它們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寶武鋼鐵集團、蔚來汽車、科士達、百度、聯想集團、華為、伊利集團、聖牧有機、比亞迪、興業銀行、京東物流、順豐物流。
像國開行入選是因為成功發行首個「碳中和」綠色債券,華為入選是因為其開發了大量節能的先進產品,聯想入選是因為其自身的製造工廠推進智能製造降低了耗電量,以及帶動上游的供應商走向低碳排放。
這裏要多說幾句,聯想這家公司在中國一直被認為只是個品牌廠家,實際上聯想目前也是中國最大的本土電子製造企業之一,在2012年以前聯想的產品都是採取外包生產,但從2012年開始聯想集團採取混合製造的模式,即一部分生產外包,一部分自己生產,陸續在合肥和武漢建立自有工廠。
聯想在國內有三個製造基地,其中2012年投產的合肥聯寶工廠目前是聯想最大的PC製造基地,擁有全球PC製造業最大的單體廠房,主要生產Lenovo和ThinkPad兩大品牌系列PC產品,目前全球每銷售8台電腦,就有1台出自聯寶。
2012年建廠當年聯寶的銷售額僅13億人民幣,但2013年就達到了189億人民幣,2019年銷售額達到749億人民幣,是合肥市首家銷售額超過700億的企業。2020年聯想的合肥聯寶工廠全年出貨量3897萬台,比上年增長50%;年度營收1138億元,是合肥首家銷售額突破千億企業。我們都知道合肥在風投方面很有成效,引進了很多業界一流公司,比如美的、海爾、格力、美菱、京東方、合肥長鑫、蔚來汽車等公司,但是其第一家千億企業的卻是聯想的聯寶工廠。
而在2013年投產的聯想武漢廠是聯想集團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製造基地,從2014-2020年一直是湖北省出口額第一的企業,今年1-4月實現銷售額146億人民幣,其中出口15.6億美元,較2020年按年增長98%,員工人數在今年3月也僅達到15000人,去年疫情時候,這家工廠不僅實現零感染,還推出集團第一條5G+IoT的自動化組裝線,可以在疫情壓力下減少產線所需人數,到今年3月這家出口湖北第一的工廠員工人數也才第一次達到15000人,具有很高的自動化水平。
同時聯想2020年3月還在國內開工興建第三工廠——深圳南方製造基地,投資超過20億人民幣,計劃在3年內建成投產,將年產個人電腦,服務器和智能設備1500萬台。
一般來說,在國內IT製造業,我們想到的都是台系製造廠,其實國內電子大廠包括華為、聯想、OPPO,、VIVO等都在搞自有製造,目前國內一些原本沒有自有工廠的品牌,現在也在擴大自有工廠的規模。比如小米原本產品都是100%外包製造,2019年底也在北京建成了黑燈工廠一期,不過年產僅有百萬台手機的規模,佔其銷量比例不到1%,但小米的二期預計在2021年底開建,產能將擴充到千萬台級別。
回到碳中和這個話題,中國製造業以碳中和為目標發展節能減排技術,往往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益。如果多看一些不同的東西,你會發現很多不同的概念和名詞最終都是融合在一起,互相產生關聯的。我們日常經常聽到企業「碳中和」「智能製造」「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轉型」,「國家能源安全」這些東西互相有關聯嗎?當然有。這裏舉幾個例子:
1:直接生產和使用「碳中和產品」和國家能源戰略安全
在13家中國企業的案例中,比亞迪和蔚來汽車兩家電動汽車公司都入選了,因為在碳中和概念裏面,汽車電動化是把作為第三大排放源的交通行業實現減排的最重要措施,在以前還會有電動汽車是否真的環保的爭論,但其實目前光伏發電量在迅速增長,而電動汽車保有量很小,其對電力的消耗是遠低於目前的新能源發電量的。
另外對於中國而言,發展光伏+電動汽車和保證國家能源安全也是融合的,畢竟中國高度依賴海外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在短期內是不可改變的。
光伏和電動汽車為什麼是聯動的?一是光伏從源頭上替代煤電,才可以和使用電力的電動汽車形成減排的效果;二是光伏具有不穩定的特徵,只能白天發電,因此需要上儲能進行調節,但是儲能用的電池價格是很貴的,而電動汽車大量普及是有助於大大的降低電池的成本的,可以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的增長;三是它們(光伏+電動汽車)是碳中和的最大的兩個關鍵新興產業。
碳中和目前已經形成的兩個國家政策,電動汽車雙積分和碳排放交易市場,就是直接有利於光伏發電和電動汽車行業,當然這些企業也全部成為受益者,看他們的市值就知道了。
2:碳中和,智能化轉型與遏制製造業外流
目前國內各行各業都在搞智能化轉型,業內也有人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新IT」(Intelligence Transformation的簡稱),說白了就是「端(智能物聯網終端)—邊(邊緣計算)—雲(雲計算)—網(5G)—智(行業智能)」,同時目前中國製造業面臨外流壓力的情況下,那麼這兩者和碳中和有關係嗎?
舉個例子,央視《對話》欄目報道過,2020年雲南的神火鋁業搞了個智能工廠,因為鋁的冶煉耗電量非常大,電費在成本中甚至可以達到40%,智能工廠通過在鋁電解槽這個核心設備安裝傳感器,並且通過5G網絡實時的回傳數據,可以遠程通過AI精確的控制每個電解槽控機功率,以及電解槽裏面的原材料比例,通過這些措施生產每噸鋁可以節省100度電,降低幾十元生產成本。
國內的電子製造工廠在智能化轉型方面進展更快,因為華為、聯想等擁有較大規模自有工廠的國內的IT頭部企業,往往自身就是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的「新IT」方案供應商。例如工廠温控系統(空調,風扇通風系統等)一直是耗電大户,但由於由人工來控制空調開關和調温,一直有很大能耗浪費,對温控系統進行改造,實現温控設備的能耗和温度數據上傳,統一到雲服務器上進行學習訓練,這樣可以精準的控制温控的開關和温度調節,可實現生產單台電子設備整機的能耗下降。
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工廠要實現部署雲到端的智能化方案,在自有工廠實現了節能之後,則可以以此作為案例向全國其他製造業企業進行雲+智能温控方案銷售,這在能耗降低之外又帶來了額外的收益。
因此節能減排也可以看成是智能化轉型的一個應用方向,兩者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目前國內的耗電大户製造企業,都在搞「新IT「,因為他們對於節能的需求更為迫切, 這在客觀上加快推進可以實現節能降耗的智能製造的速度,而智能製造推進越是快,越是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而成本恰恰是中國製造業外流的最大原因,越南印度等國的人力成本大大低於中國,因此生產效率和成本的降低,有利於將更多的製造業留在中國本土。
3:碳中和與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
一個例子是上海的寶鋼在探索的氫能鍊鋼技術,中國的鋼鐵行業不僅是耗電大户,也是煤炭的消耗大户,因為鋼鐵冶煉過程需要通過燃燒焦炭來提供還原反應需要的熱量,並且產生一氧化碳作為還原劑,把鐵礦石還原生成鐵,氫氣如果能替代焦炭用到鍊鋼裏面,則可以大大的降低排放。
寶武與中核集團、清華大學簽訂《核能-制氫-冶金耦合技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試圖通過核能制氫,然後氫氣進行冶煉,目前該過程成本很高,但如果獲得突破則能獲得極大的收益。
另一個例子是節能技術需求帶來的原材料的進步,電子產品製造過程使用低温錫膏,因為錫膏是電子產品電路板製造中必然要用到的材料,但是長期以來在焊錫這個過程中,需要烙鐵高温使得錫膏融化進行焊接,温度在250度左右,能耗很高,其實行業很早就有人提出低温錫膏的概念,並認為這是發展方向,但低温錫膏穩定性差等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合肥聯寶工廠在2018年率先實現了低温錫膏的商業應用,降低了35%耗能和碳排放,截止2021年4月已經在3700萬枱筆記本電腦中應用,前文提到的聯合國報告將此作為案例。
在碳中和的目標下,國內的大公司必然會跟上形勢,必然會把對碳中和和節能減排的要求延伸到自己的供應鏈企業,跟不上節奏的供應商很可能在供貨中處於不利的位置,因此針對碳中和,在產品設計,製造和供應鏈方面考慮使用節能技術和降低能耗,是必然是無法繞開的路。
跟着中國走,跟着頂層設計走,你會獲得巨大的收益。
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的國家,一旦朝一個方向走起來,動能是極為巨大的,誰也擋不住,說白了連美國也擋不住,因此我們不管是企業和個人,還是要緊跟上時代的變化。
頂層設計的含義,就是在這一套制度和框架的設計中,中國將是總體上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在國際競爭的戰略層面,我們將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設置碳排放門檻和天花板,遏制後發的對華不友好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同時也意味着在經濟利益和技術進步層面收穫巨大的利益:
1:如果設計出國際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則意味着可以從其他國家收取相關費用,或者至少成為手中的籌碼。
2:碳中和帶來的對節能降耗減排的需求,會反推國內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將會增強中國製造的競爭力,降低中國製造的成本,延緩製造業外流的趨勢。
3:掌握了先進節能技術,原材料和產品的中國公司,還可以打造環保的新護城河,讓升級後的中國製造在全球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
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國家定下了這個大方向,那就意味着在制度層面將會不斷有政策落地,驅動千千萬萬的企業都要朝這個方向走,電動汽車雙積分和碳排放交易市場絕不是政策的終點,還會有更多的制度化的措施出來。
碳中和並不是和企業正常發展相悖的,相反卻是中國各行各業應有的發展方向,我之前也發過一篇文章,介紹中國大力投資建設5G網絡的意義,而5G可以看成是企業走向智能化的一部分(「新IT」端邊雲網智五大要素中的「網」)。
不管是中國大力投資5G網絡也好,現在開始推行碳中和目標也好,其實背後的本質原因是在當前中國的發展水平下,這些目標做法都是和先進技術發展,產業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你在技術和產業上比其他國家先走一步,根據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一個真正創新的引領性公司或者引領性國家,往往會獲取行業50%甚至更高的利潤,獲得巨大的收益。
以上是我對碳中和背後的利益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