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中國炮製飯圈文化?
吳亦凡風波並沒有因為刑拘而結束。
一些狂熱的粉絲為了「拯救」愛豆,他們打算去加拿大大使館官網留言、去朝陽區法院門口下跪。更有甚者,創建了「救援群」,揚言要實施「越獄計劃」。
對於如此極端行為,官媒紛紛發聲譴責。
央視網發文稱,娛樂圈出現極端飯圈文化,讓追星變了味,價值觀失了準,公序良俗和社會倫理也被拋到了腦後,有些已經涉嫌違法。《瞭望東方周刊》評論稱:天下苦「飯圈」文化久矣!
追星是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飯圈文化也本「無罪」。但近年來,飯圈文化從科普藝人作品和業務能力,共同攜手向上的環境,不斷滑向另一個深淵,對其偶像持有異議者,他們甚至會極端地使用人肉搜索、電話騷擾、匿名舉報等手段,防止對愛豆不利的言論出現。
為什麼飯圈文化出現如此畸形亂象?本文試圖從飯圈文化在中國的演化、以及產業鏈,來探討這一問題。
異化:飯圈文化的加速與失速
2005年,湖南衛視第二屆《超級女聲》決賽當晚,冠亞季軍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的短信票數分別為3528308、3270840、1353906張。
在功能機都尚未普及的年代,這些票數是粉絲們一條短信一條短信投出來的。
學術界普遍認為,《超級女聲》是中國追星文化的開端。這一年,誕生了「超女」粉絲團,不同選手的粉絲們自發組成陣營,為她們助威、加油和投票,也為他們取暱稱,好比李宇春的粉絲們自稱「玉米」。
那是最早的群體狂熱追星時代,也是粉絲生態最好的時代。
2014年前後成為分水嶺。吳亦凡、鹿晗等從韓國偶像養成工業體系走出的小鮮肉們相繼回國發展。他們的到來,不僅改變了國內明星生態,也帶來了韓國獨特的「飯圈文化」。
先看明星生態。在此之前,明星都以作品為生命線,靠演戲出圈,進而收穫大量粉絲,黃曉明、劉燁、鄧超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在這之後,一個全新的追星環境出現了,他們不依賴作品好壞,甚至就算沒有作品,靠販賣人設,也能獲得一大批忠實擁躉。這種韓式「偶像」,是韓國娛樂工業體系多年摸索出的方法論。
再看飯圈文化的引入。所謂「飯圈」,就是對「粉絲圈」的暱稱。在韓國,偶像粉絲們自發聚集,形成紀律嚴明、分工明確、行動力極強的組織,他們會自發、無償的為偶像建站、發帖宣傳、助力等。
這些對於當時的中國年輕人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要知道,此前在中國追星,粉絲們還只停留在購買專輯、觀看其主演的影視劇等比較淺,且不成體系的層面。
所以,韓國娛樂工業體系的引入,實際上是對國內偶像行業的第一次網路化改造,即通過動員 C 端(粉絲),偶像可以方便快捷地實現變現。同時,C 端的高漲熱情會對 B 端(劇組、晚會、綜藝等)形成壓力,促使它們更多地起用當紅偶像。
多麼完美的一個生態閉環。
基於此,鹿晗、吳亦凡等韓式偶像,通過核心粉絲的動員,在社交媒體上不斷製造話題和熱搜,不斷斬獲大量粉絲,讓他們獲得了出演重要影視劇的機會,也收穫了極高的議價能力。
通常而言,在韓國,偶像的地位和經濟報酬均低於實力派演員,而在中國,這些韓式偶像會比實力派演員擁有更多的機會和經濟報酬,甚至有的能夠拿走影視劇製作成本的一大半。
為何會出現如此境況?國金證券在一份研報中分析稱,首先,中國的娛樂內容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完善,工業標準很低,電影產業、劇集產業和偶像產業沒有充分分化。
其次,中國觀眾的消費傾向和審美口味都沒有成熟 ,呈現出隨波逐流的趨勢,不像日韓已經有了穩固的分層。第三,中國的經紀公司、影視內容公司也還不夠成熟,在偶像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只能將大量利潤拱手讓給偶像。
在偶像走向巔峰之際,「飯圈文化」也開始開始失控,走向異化。
出於維護偶像形象,一些粉絲們不容普通網民表達對愛豆的不欣賞、不喜歡。更有甚者,他們對網民使用網絡暴力。
另一方面,基於流量對明星的重要性,「飯圈」裏為了幫助明星積累更多流量,從而獲得更多利益,開始有預謀、有組織的在社交平台控評、刷榜等。
韓國娛樂工業體系的中國本土化嘗試幾年後,已經走上了與韓國大相庭徑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誰是助推者?
熱搜:一場可控的流量幻覺
微博的出現,對中國輿論場是一次顛覆性變革。
它一方面改變了訊息傳播模式,讓訊息的接收、發布突破了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對社交媒體話語權的一次重構,以往博客時代由精英主導的媒介話語體系被打破,受眾話語權得到極大解放。
同時,微博也成了追星的主要陣地。
在微博上,粉絲們通過轉、贊、評與偶像進行互動,同時助推偶像實現流量的進一步擴散。微博還能提供粉絲畫像和流量分析,這極大地推動了經紀公司、出品公司的製作發行決策。
2014年8月19日,鹿晗在2012年9月轉發自曼徹斯特聯隊球迷俱樂部的一條微博,共獲得1316.39萬條評論,被吉尼斯官方正式認證為「最多評論的博文」,成為中國中文社交媒體第一個對外公布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足見粉絲們有多狂熱。
可以說,微博是娛樂產業網路化的助推者和受益者。
在娛樂產業以偶像為核心的經營模式下,流量成了衡量明星影響力的絕對因素,再進一步,影響的是明星的商業價值。
而這種商業價值,在微博生態中是可以被明星微博的轉贊評數、熱搜次數、點擊量等數據所量化。其中,熱搜作用至關重要。
原本,看熱搜榜是想知道當天發生了哪些大事。殊不知,熱搜是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一門生意,只要肯花錢,就能拿到熱搜位置,已是公開秘密。
近期,《財經》雜誌報道稱,刷微博熱搜主要渠道有兩種:一是直接找微博官方談商業合作(熱搜榜的第三和第六是固定廣告位),二是找熟稔微博算法的第三方刷榜公司把熱度「刷」上去。
「一般來說,藝人們很少直接買固定廣告位。要麼是委託第三方刷榜,要麼是與微博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獲得一些上榜的『便利條件』。」一位經紀公司的宣發主管稱。
《財經》向微博官方商業合作電話詢問,對方明確表示,熱搜榜第三條的價格為每天140萬元,第六條為每天120萬元。
熱搜的灰色產業鏈,讓熱搜開始泛娛樂化。如此一來,流量造假幾乎成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秘密,而這些買來的流量,也確實成了偶像的加速機器,圍繞在偶像身邊的「飯圈」粉絲,無形之中成了流量虛假繁榮的幫兇。
微博也曾因為熱搜問題受到相關部門處罰。
例如2018年,嘻哈歌手PG One先是被曝出與某明星的緋聞,後被紫光閣、人民日報等官媒點名批評。此後,有粉絲誤認為紫光閣為一個飯店官微,於是他們購買熱搜「紫光閣地溝油」熱搜,欲搞垮紫光閣。
對此,微博因對違法違規訊息未盡到審查義務,持續傳播炒作導向錯誤、低俗色情、民族歧視等違法違規有害訊息的嚴重問題,被要求熱搜榜、話題榜被罰下線整改一周。
但屢次整改,並沒有從根本上中斷微博灰色產業鏈。反而在飯圈文化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組織化:各有打算的經紀公司和粉頭
隨着韓國飯圈文化本土化,粉絲也學會了為自家偶像設立個站。比如官方站、應援站、反黑站甚至藝人的非官方無授權的援助站都是微博上常見的粉絲組織。
在這個群體中,對粉絲組織有決策權、經濟權,能組織起粉絲團隊高效有序運營的高層,一般是後援會會長、站務、貼吧吧主、粉絲團粉頭。
他們的工作,包括視頻剪輯等物料、刷數據、控評、反黑等等。
有媒體稱,主打「應援」的粉絲集資平台,提供各種應援商品,小到周邊製作,大到地鐵、大巴、機場的廣告投放等,每種應援形式都被視為一件商品,此類平台盈利主要來源於差價。
主打「眾籌」的粉絲集資平台,則以各種主題活動幫助粉絲籌集資金,此類平台則好比資金託管方,盈利模式主要靠眾籌抽成。
有一些粉頭還會做倒賣站子的生意。具體來說,就是專門在偶像還沒有大紅的時候負責建站,等藝人有名氣了就賣掉。
更多的情況是明星大火之前就加入後援會的粉絲,後期成為管理者,處理應援集資等事務。
近些年,有不少「粉頭」開始利用偶像「反向圈錢」,形成自己的利益鏈條。某明星的後援會宣傳組成員曾對媒體講述,「粉頭」會利用自己的明星資源,販賣明星的航班訊息,滿足粉絲的接機願望。還有一些「前線粉頭」拍到明星照片後,拿到「飯圈」售賣,這種「代拍」市場很大,粉絲也願意為這種照片買單。
這些高層裏有的是真粉絲,懂技術有時間能砸錢,還願意為愛發電,也有一些高層把追星當成一種職業,這種被稱作「脂粉」,職業粉絲。
有的脂粉直接受僱於藝人的經紀公司,即使不是僱傭關係,這兩者也是關係曖昧。
經紀公司需要後援會、「大粉」給藝人投票或者應援,後援會也會提出一些讓經紀公司保證影視資源之類的要求。
「脂粉」的一大職能是要引導輿論,在飯圈裏一呼百應。坊間傳聞,鹿晗、張雨綺、喬欣等明星的前經紀人楊天真手下有800個營銷號,在微博上帶節奏太容易不過了。對此楊天真沒有正面回應,但承認手下有自媒體。
脂粉對內是洗腦、固粉,甚至不惜對粉絲從偶像效應到情感認同再到精神控制:例如不得有「牆頭」,就是不能喜歡別的偶像,再比如必須大量重複購買同一張專輯。對外則是重拳出擊,反黑、引戰、控評。
2019年7至10月間,肖戰粉絲與科學家顏寧、電影人程青有過直接、長期的網絡衝突。早先,肖戰粉絲因向顏寧宣傳肖戰不成,隨即在7月開始騷擾顏寧。10月間,顏寧在微博發文表示憤怒。其後,肖戰粉絲舉報顏寧學術造假。9月,肖戰主演的電影《誅仙 I》上映,程青松在微博批評肖戰演技,引發肖戰粉絲攻擊。
去年,肖戰的粉頭,即在飯圈內握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巴南區小兔贊比,因不滿肖戰CP粉迪迪出逃記撰寫的同人文章,組織粉絲大規模舉報境外小說網站AO3,導致該站被封,而此舉觸怒了諸多亞文化圈,一時之間微博、知乎、豆瓣等都成為了雙方的主戰場。
攪動飯圈這池水,經紀公司為的是提升偶像的商業價值,高層們也都有自己的獲利方式,或者正當或許不正當,只有被指揮着去衝塔的粉絲,最吃力不討好。
綜藝:愛優騰的造星「軍備競賽」
在國內,將韓國娛樂工業體系裏造星複製得最好的,莫過於綜藝節目,尤其是網絡綜藝。
騰訊視頻打造的《明日之子》《創造101》系列、愛奇藝打造的《青春有你》系列,優酷打造的《以團之名》系列,孵化了上百名偶像。
他們一改過往的選秀評選方式,粉絲們的主動權越來越大,導師們評審的角色被無限弱化,粉絲成了決定選手是否出道最關鍵的一股力量。
為什麼要這麼做?國金證券在一份研報中分析稱,在偶像養成系綜藝中,粉絲在偶像尚未成名之前,以投票、付費等各種手段為其出道付出,引導粉絲在付出過程中對其產生牽掛、愛護情感,從而形成 粉絲和偶像的高度粘性。
在這種模式下, 養成系統中的偶像往往因為粉絲有更多的金錢上以及情緒上的付出,所以粉絲與偶像間具有更高的相互依賴關係,這種高度的相互依賴關係,最終使得粉絲或將爆發出高度購買力,進而形成國內的粉絲經濟。
所以,我們看到,愛優騰們不遺餘力地打造偶像養成網綜。

首先,藉着綜藝熱度可以先賺廣告商各種冠名費。其次,節目播出賺收視率和會員會費,比如2018年選秀節目大火,43.8%的《創造101》的觀眾購買了騰訊的會員,35.5%的《 偶像練習生 》觀眾購買了愛奇藝的會員。
最後,節目結束後如果有自家的經紀公司的話,還可以源源不斷地賺錢,比如騰訊系的哇唧唧哇就負責創造營出道藝人的運營。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暈輪效應,又叫光環效應。暈輪就是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這種效應是說人對事物和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是從局部出發,然後擴散得出整體現象。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在你眼裏,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美好的品質。
在偶像養成節目裏喜歡上的哥哥姐姐,往往是因某個鏡頭、某次舞台而被俘獲,當時的他們是以最好的面目、最佳的狀態示人,青春陽光活力四射,這種美好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之下,會放大至偶像的方方面面。
青少年心智不夠成熟,人格還在養成之中,正確的價值觀可能都還沒完全樹立起來,很難抵抗資本精心包裝下的誘惑。為了讓節目更有熱度、粉絲更加忠誠,廣告主爸爸更滿意,節目製作方想了很多的招數,飯圈也越來越瘋狂。
選秀節目都讓粉絲用錢說話。沒有VIP的每日投票次數必定低於尊貴的會員,尊貴的會員又打不過通過購買贊助商產品獲得額外投票權的氪金用户。
比如,《偶像練習生》播出期間 ,天貓農夫山泉旗艦店被搶購一空,嚴重缺貨。由於太過火爆,天貓旗艦店甚至推出限購,每個 ID 限購 3 箱。
再如今年上半年,愛奇藝綜藝節目《青春有你3》臨近成團之夜時,一段「為偶像打投而大量傾倒奶製品」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後援會或者粉絲團為了給選秀節目某個選手打投而購買大量的牛奶,可是投票的二維碼在瓶蓋之內,開蓋之後喝不掉就僱人倒掉。
當他們深入到偶像養成的鏈路當中,偶像出道,淪為了一場無休止的金錢之戰。
有一種成本叫做沉沒成本,你在他身上花的錢越多,注入的情感越多,就越難以抽離,所以有的人就從路人粉變成死忠粉最終可能會變成腦殘粉。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的明星人設塌得粉碎,還是有極端的粉絲「不離不棄」,自我感動。
愛優騰們這種唯金錢論的打投方式,也充分利用了粉絲的心理,讓粉絲產生參與感、陪伴感和榮譽感,在為了哥哥好這件事上能團結協作,持續氪金,同時也助推了飯圈往更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