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螞蟻集團「碳中和」路線圖:夠 「早」,但不夠「好」

    螞蟻集團「碳中和」路線圖:夠 「早」,但不夠「好」

    由於缺少完整、透明的排放強度數據,缺失對實質性碳排放來源的詳細分析,缺乏對整體減排路徑的清晰說明,螞蟻集團的「碳中和」之路似乎並不明朗。

    距離「30·60目標」的提出已經過去了10個月,雖然國家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還未正式出台,但各行各業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熱情持續升温,諸多中國企業已經率先做出了「碳中和」承諾。

    這不僅是對國家戰略乃至全球氣候事業的支持,也是對當下ESG投資趨勢的迎合。

    作為ESG中最具代表性的議題之一,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並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

    積極的投資者們希望在獲得穩定收益時,儘可能減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為此,ESG投資者們正在尋找那些具有氣候雄心(climate ambition),並且已經做好應對氣候風險準備的投資標的。

    基於外部投資訴求及「脱碳(decarbonization)」轉型趨勢,微軟、谷歌、亞馬遜、殼牌、大眾 、雀巢等行業巨頭,紛紛公開表示將致力於實現「淨零(net-zero)」目標。

    據統計,全球約20%的大型公司已經做出了「淨零」排放承諾。

    絕大多數「淨零」公司還制定了明確的路線圖,披露了詳細的減排計劃和目標,以向公眾展示其「淨零」決心,並接受社會監督。

    反觀國內,在制定「碳中和」規劃方面,螞蟻集團應該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了。

    3月12日,第52個世界地球日之際,螞蟻集團對外公布了「碳中和」路線圖。

    《螞蟻集團碳中和路線圖》封面(螞蟻集團)

    但與國際上陸續發布的「碳中和」規劃相比,螞蟻集團的「碳中和」路線圖還是存在諸多不足——除了明確的「淨零」目標外,整體數據和訊息是不完整的,未能向外界展示出一副清晰的減排藍圖。

    螞蟻集團如何實現「碳中和」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螞蟻集團的「碳中和」承諾和具體行動計劃。

    根據路線圖顯示,螞蟻集團的「碳中和」承諾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在2021年及往後年份中,螞蟻集團將實現運營過程(範圍一、範圍二温室氣體)的「碳中和」;二是,螞蟻集團將在2030年實現範圍一、二、三温室氣體的「淨零」排放。

    其中,螞蟻集團註明,

    範圍一是指化石燃料燃燒所導致的直接排放以及逸散排放;

    範圍二是指電力和熱力等外購能源所導致的間接排放;

    範圍三是指供應鏈上的相關間接排放,包括租用數據中心服務、員工商務旅行、員工集中通勤租用車輛等所導致的排放。

    在具體行動計劃方面,螞蟻集團制定了三項核心工作。

    首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辦公建築、運輸等的排放,目標是到2025年,範圍一、範圍二温室氣體排放量相較2020年下降30%。

    螞蟻集團自身運營活動碳減排目標(螞蟻集團)

    其次,選擇能耗較低或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數據服務商,目標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佔比達到30%;推動其他供應商制定碳中和目標並實施。

    最後,對於無法減排的部分,螞蟻集團將通過種植碳匯林或直接購買碳信用產品,抵消剩餘排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螞蟻集團的「碳中和」行動規劃經由外部機構的科學論證與專業支持。

    螞蟻集團「碳中和」規劃的不足

    螞蟻集團「碳中和」路線圖一經公布,就掀起了「碳圈」不小的轟動,獲得了市場廣泛的稱讚。

    但深入分析後發現,螞蟻集團「碳中和」規劃是不合格的,甚至存在嚴重BUG。

    1. 基準年模糊且缺乏基準年數據

    按照國際上普遍實踐和公認做法,「碳中和」或減排目標都是相對基準年(baseline year)而言的。

    同時,企業還應知曉基準年的碳排放量,包括來源情況、碳強度等訊息。

    這樣做,一來可以掌握目前的排放水平,參考制定合理、可實現的減排目標和計劃;二來可以釐清主要排放來源,以確定未來減排的重點領域。

    以雀巢為例,雀巢在「淨零」戰略中明確選擇2018年作為基準年,並且統計了2018年範圍一、二、三的温室氣體排放量,註明了相應的排放來源。

    雀巢2018年碳排放數據(雀巢公司)

    在第三方指導及權威機構認證下,雀巢最終選擇其中約80%的主要排放源,作為未來的減排重點。

    雀巢重點減排領域(雀巢公司)

    而在螞蟻集團的路線圖中,我們並沒有找到關於基準年的闡述。

    推測來看,2020年應該是螞蟻集團「碳中和」的基準年。因為報告中有諸多目標,都與2020年的水平進行了比較。

    但關於2020年的排放情況,螞蟻集團只是表示已經進行了盤查。至於實際水平和排放組成,我們不得而知。

    2. 排放源界定缺乏實質性

    根據路線圖顯示,螞蟻集團「碳中和」行動將涵蓋所有運營活動。

    其中,範圍一温室氣體來自移動燃燒源排放、固定燃燒源排放和逸散排放。

    除 「逸散排放」有進一步的解釋(包括製冷劑泄漏排放、滅火器泄漏排放和化糞池排放)外,其餘兩項來源的表述很不「友好」——普通讀者根本不明白「移動燃燒源」和「固定燃燒源」的含義。

    通常意義上,對於螞蟻集團這種非製造型企業來說,移動燃燒源是指公司的商務車隊或員工通勤班車(資產歸公司所有),固定燃燒源是指公司的應急發電設備(推測)。

    範圍二間接温室氣體主要是由使用外購電力和熱力產生的。

    範圍三包括供應鏈數據中心的排放、商務旅行排放、租用車輛排放及其他供應鏈員工上下班交通。

    螞蟻集團對温室氣體的來源界定完全正確,也符合國際公認的標準。

    但這些排放都需要被納入減排範疇麼?未必!

    以逸散排放為例,從科技公司或更大範圍的ICT行業來看,幾乎沒有企業會把逸散排放納入到減排範圍中。

    首先是因為與數據中心耗能等主要排放源相比,逸散排放量極其微小;其次,與ICT公司的核心資產或業務幾乎沒有太大關係;最後,減少逸散排放的可能性也不大,基本沒有減排空間。

    考慮是否需要納入減排範疇的依據不是教條式的羅列,而應該是基於排放強度以及對核心業務的影響程度,或者是應用我們常說的「實質性(materiality)」原則。

    因此,從螞蟻集團的業務屬性來看,數據中心耗能是其最主要的温室氣體來源,這也是「碳中和」行動規劃中需要詳細說明的內容。

    但對此,螞蟻集團比較明確的目標只有「30%的(租用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電力佔比」。這一目標並不能概括整體減排計劃。

    考慮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區域性差異,30%的目標能否實現,如何實現;30%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可以實現多少減排量,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貢獻有多大;剩餘碳排放如何減少……關於這些問題,螞蟻集團並沒有回答。

    更嚴格一點,如果與絕大多數科技公司的100%可再生能源電力目標相比,30%的比例並不高。

    3. 減排路徑不完整

    雖然螞蟻集團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但從規劃來看,絕大多數行動和目標都「止於2025年」。

    比如,到2025年,實現範圍一、範圍二的絕對温室氣體排放量較2020年下降30%;到2025年,供應鏈數據中心整體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佔比達到30%;2025年前實現供應鏈碳排放全面盤查。

    關於最後五年時間內的減排措施和目標,螞蟻集團並沒有給出更詳細的說明和解釋,甚至連大致的減排預估都沒有。

    當然,「碳中和」規劃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也很難預測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情況。

    通常的做法是,企業會詳細設定短期(3-5年)的目標和行動,模糊處理長期(10年以上)的目標。而隨着時間推移,企業可以根據目標執行情況,逐步調整後續計劃。

    但前提是,企業應該對整個周期的減排路徑有一個基本預期,而不僅僅着眼於短期目標。

    如果企業已經制定了完整、詳細的減排行動方案,同時目標監督、執行管理、數據統計到位,那麼企業的「碳中和」路徑也會非常清晰。比如微軟的「負碳」戰略。

    微軟2030年「負碳」路線圖(微軟公司)

    整體來看,由於缺少完整透明的排放強度數據,缺失對實質性碳排放來源的詳細分析,缺乏整體減排路徑的清晰說明,螞蟻集團的「碳中和」之路似乎並不明朗。

    制定「碳中和」規劃的注意事項

    隨着全球氣候治理事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加入「淨零」陣營。

    制定「碳中和」目標和規劃時,企業需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碳中和」目標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基準年以及基準排放水平作參考。

    二是,釐清排放強度和來源。「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是不同排放源的減排行動——基於每個階段的碳減排量目標,確定應有的排放強度,或將全部減排量拆解到每一個排放源上。

    雀巢物流領域的減排目標拆解(雀巢公司)

    三是,重點減排領域的選擇要遵循「實質性」原則,應關注排放量較大以及與核心業務直接相關的排放源。

    四是,短期、中期、長期目標相結合。

    雀巢「淨零」路線圖(雀巢公司)

    五是,注重訊息透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較強的企業內部性,外部很難知曉和進行監督。

    這就需要企業主動披露有關進展情況,甚至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的認證背書,獲取公眾等相關方認可。

    最後一點,謹防「漂綠」。「碳中和」的核心是減排,而不是抵消。

    對於螞蟻集團來說,螞蟻森林使其擁有了得天獨厚的「碳中和」優勢。螞蟻森林的碳匯林可以直接「中和」螞蟻集團的碳排放。

    但實際上,大量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抵消排放的温室氣體並不是國際認可的「碳中和」模式。

    這種方式甚至會演變成嚴重的「漂綠」行為——「財大氣粗」的碳排巨頭可能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植樹造林時,繼續向大氣排放更多的温室氣體,最終依舊可以宣稱自己是「淨零」公司。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國際公認的做法是明確每年最低的絕對温室氣體減排比例,設定一個較高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以及劃定一定比例的範圍三温室氣體減排量。

    實現「碳中和」目標是一項宏偉的工程。企業在做出「碳中和」承諾前,一定要做足功課,以科學、合理、清晰、透明的「碳中和」目標和規劃,贏得社會真正的「氣候信任」。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