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如果危機將至:網路泡沫啟示錄

    如果危機將至:網路泡沫啟示錄

    財富有很多種創造的機制,其中一種是氾濫的流動性。它常常以繁榮的幻覺開始,以虛幻的泡沫作為高潮,以劇烈的陣痛和重新分配的利益收尾。

    1999 年末,Y2K 危機逐漸發酵——計算機程序中通常會用最末尾的兩個數字來表示年份,比如用 98 表示 1998,用 99 表示 1999。

    但程序員們意識到,如果用 00 來表示 2000 時,會導致一些程序出錯、設備停轉,從而對一些關鍵部門,如能源、金融和政府等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在中文世界裏,Y2K 被通俗地譯成千年蟲。香港的詐騙犯甚至把千年蟲說成是瘟疫病毒,誘騙天真的老太太購買解藥。

    而在路透社的文章裏,格林斯潘才是那個對千年蟲危機「害怕得要死」的人。為了應對世紀之交這個前無古人的未知問題,格林斯潘在1999年底動用了大量千年蟲恐慌準備金。

    當時,執掌美聯儲的格林斯潘認為,科網股估值已經達到了一個「脆弱的水平」,而千年蟲危機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很可能會刺破這個泡沫。加上美聯儲在不久前剛剛處理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爛攤子,對危機心有餘悸。於是,作為一個放水愛好者,格林斯潘策劃了一次彼時美聯儲規模最大的貨幣擴張。

    但事實上,千年蟲危機造成的影響比美聯儲預計得小很多,撤回流動性的動作也為時已晚。格林斯潘可以說自己成功避免了泡沫破裂,但他的方法是把泡沫做得再大一點。

    任何一場危機都少不了拱火的人、幻滅的人和抄底的人,就如同任何危機的第一步,都是洶湧澎湃的熱錢。

    熱錢

    在商業價值堪稱美國「春晚」的超級碗廣告史中,最出名的一定1984年蘋果投放的Macintosh廣告,最拉胯的則一定是2000年輪番上陣的網路初創公司,其中最短命的當屬Pet.com和它的布偶狗。

    這家花了120萬美元出現在1999年超級碗上的Pet.com,作為一家在線寵物零售公司,創立2年,燒光3億美金,從成功IPO到破產清算,僅用時268天。在有限的生命周期裏,Pet.com唯一做成的事情是——捧紅了不吃狗糧只吃真金白銀的公司IP布偶狗。

    在1999年的感恩節,Pets.com 花了超過20萬美元,只為將布偶狗印在遊行中的超大氣球上,沿着百老匯大街巡遊。不久之後,「早安美國」的母公司美國廣播公司收購了這家公司,並在2000年2月23日的早間新聞中,對這隻布偶狗進行了冗長的採訪,主持人甚至花了三分鐘,關心這隻吉祥物的情感狀況。

    作為嚴肅媒體代表的紐約時報顯然認為,讓一個商業公司的吉祥物來向美國人道「早安」並不合適,於是發布了一篇文章直指美國廣播公司和布偶狗之間存在利益輸送。對於嚴重的合規指控,主持人當然否認三連,聲稱布偶狗的超長戲份只是因為:它實在太火了。

    作為第一屆網路泡沫大賽的決賽圈選手,Pet.com當年的玩法兒直到今天都沒有被玩爛。

    手握亞馬遜的風險投資,Pets.com雖然沒有學到貝佐斯們運營電商的精髓,卻學會了網路大軍「傷敵一千,自虧八百」的「打骨折」套路:不僅把產品價格壓到市場的6折,甚至還提供免費送貨。

    套路是學來了,但相比書籍、衣服、鞋子,動輒20磅貓糧和貓砂的物流成本,顯然和前者不是一個量級,這也導致Pet.com 長期以低於成本 27% 的價格銷售商品。簡單來說,就是送一單虧一單。

    無法節流,那就開源。創始人認為,拉高利潤的最好方式就是推薦更貴的商品。但問題在於,寵物主人一般很少更換寵物用品的品牌,更何況當時這個行業的利潤率只有2%到4%。

    不過,在虧損這條路上,Pets.com 並不孤單。回看2000年科網泡沫裏那些被吹上頭,又狠狠摔落在地的網路公司,我們可以嗅到一股熟悉的行事作風:1)談及使命願景,必須是「改變世界」;2)談及經營方式,就是「快速增長」,不顧一切代價燒錢搶佔市場;3)願意花大筆錢營銷。

    到1999年下半年,虧損已成為網路企業成功的標誌。1999 年 10 月,摩根士丹利的 Mary Meeker 追蹤的 199 只網路股票的市值高達 4500 億美元。但這些公司的年總銷售額僅為 210 億美元左右,而他們的利潤則是,集體損失總計 62 億美元。

    但虧損並不妨礙它們的上市,電腦生產商VA Linux在招股書中公然宣稱,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的虧損會繼續擴大,卻並不妨礙公司上市首日股價上升七倍多。2000年2月,還沒有找到穩定盈利方式的Pets.com 也在納斯達克上市,成功融資8250萬美元。

    為什麼這樣的公司能在2000年前後上天?回頭看似乎略顯匪夷,但身處其中的人,卻總能找到繼續相信的理由。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總是不斷在尋找希望和未來的人類,拋棄了已經破碎的「亞洲奇蹟」,湧向了美利堅的訊息高速公路,擁有無限前景的科技公司順理成章的吸納了大量內外資金。

    放水愛好者艾倫·格林斯潘更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不斷蔓延之下,延續了大水漫灌的傳統藝能。在1987年至2006年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每當股市下跌超過20%左右,格林斯潘就會果斷降息。而為了應對98年金融危機,美聯儲於1998年9月、10月和11月分別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4.75%。

    錢要夠多,才能壘起泡沫。水滿會溢,反映到1998年的資本市場便是狂飆的納斯達克指數。

    1990年到1998年的10月2日,納斯達克從458點上漲到1615點,每年漲幅約15%,背後是新經濟的欣欣向榮。但到了10月之後,納斯達克迅速攀升,年均漲幅達到125%,估值也從26.5倍短時間提高到了69.4倍,估值驅動代替了基本面驅動。

    不過,流動性是個抽象的宏觀原因,錢到了手上,是買菜還是買咖啡,就是微觀的個人選擇。而千禧年初這場盛大泡沫的締造者,自然也少不了風投機構、對沖基金的身影。正是它們飢渴地投資任何以.com結尾的公司,瘋狂地投入真金白銀為那些瘋狂的網路夢想買單。

    在這場拱火的遊戲裏,機構投資者也無法置身事外,有些人甚至會和那些最終破產的公司一起成為歷史。

    拱火

    2000年3月30日,老虎基金的創始人羅伯遜在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豪華辦公室裏,給旗下六隻基金的大約700名投資人寫完告別信,宣告屬於自己的時代,落幕了。

    羅伯遜一手創立的老虎基金曾有無比輝煌的戰績:1980年獲得800萬美元,到1998年的頂峰,這個數字變成了200億美元。在此期間,老虎基金的初始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超過85倍,年化25%的回報率輕鬆超過標普500指數,只要能在未來兩年獲得18%的回報,就能創造一個20年100倍的基金。但這一切,都在1998年戛然而止。

    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老虎基金投資的一切都下跌,只有他們堅定做空的網路科技公司,股價卻在不斷飆升。絲毫不介意被稱為「舊經濟投資者」的羅伯遜無奈地堅持:「老虎多年來成功的關鍵,是堅定地承諾買入最好的股票,並做空最差的股票。

    在理性的環境中,這種策略運作良好。但在一個非理性的市場中,收益和價格考慮讓位給流量和趨勢,就像我們看到的,這種邏輯變得並不重要。」但問題是,在老虎式的價值投資面前,持有人失去了最後的耐心。

    1998年8月開始,投資人潮水般從老虎基金裏撤回自己的資金,到羅伯遜親手關掉老虎基金之時,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從 200 億美元下降到了65 億美元。他們甚至會用另一句凱恩斯的名言來回應所謂的邏輯與理性——「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可能長於個體可持續的時間。」

    股票市場總有一種令人討厭的黑色幽默,當你折服於市場的非理性時,往往又只會帶來更壞的結果。在這一點上,量子基金的持有人就顯得更悲慘了一些。

    同樣在早期做空了大量科技股的量子基金,在一些重要客户紛紛撤資之後,選擇了向「非理性」妥協,加入了做多科網股的大軍中。然而,當空軍都決定繳械的時候,往往離市場修正自己的非理性就不遠了。前腳剛因做空而承受大量虧損的量子基金,在隨後2000年3月到來的科技股大崩盤中大跌22%。

    這一來一去的雙重打擊,直接促使掌門人德魯肯米勒辭去了職務。

    德魯肯米勒作為頂級的基金經理,曾在1990年精確預測日本股市大跌,在1992年完美押注英鎊貶值,但在投入2億美元,做空12只被高估的科技新股後,德魯肯米勒不到幾個星期就損失了6億美元。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玩過頭」的德魯肯米勒宣佈結束過去12年的輝煌戰績,從此退出江湖。

    在當時的一篇報道中,一位華爾街分析師這樣評價這兩位頂級投資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寓意是,非理性的市場會殺死你。當羅伯遜說,「這是不合理的,我不玩」,他們先把他抬了出去。德魯肯米勒說,「這太不合理了,我只能玩」,他們再次把他抬了出去。」

    在道瓊斯所代表的傳統經濟止步不前時,納斯達克徐徐勾畫了一副新經濟的藍圖。投機者粉身碎骨,好運者一夜暴富,價值投資者也不得不斡旋其中,網路公司渴望數據增長,對沖基金渴望收益增長,共同的願望使得資本「抱團」造夢,一輪一輪強化了這場史詩級的網路泡沫。

    不過,華爾街最害怕的,顯然不是持續虧損的初創公司,龍頭的命運走向才是最致命的催化。

    破滅

    「當比爾·克林頓把司法部帶到微軟時,網絡泡沫破滅就被煽動了,它讓科技市場感到寒意。」DFJ風險投資公司合夥人蒂姆·德雷珀曾這麼形容。

    圍繞微軟的反壟斷案件,影響敲山震虎。只是這一切剛開始時,所有人似乎都還在市夢率的故事裏閒庭信步。

    1998年5月18日,美國聯邦司法部代表聯邦政府,聯合其他19個州的州檢察機關向微軟提出反壟斷指控。核心是微軟在操作系統中捆綁瀏覽器的做法是否構成壟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比爾·蓋茨本人甚至都沒有在法庭上現身,而是通過錄像的方式參與庭審。

    蓋茨在錄像中面對檢察官提問常常顧左右而言他的表現,被許多媒體用「傲慢」、「居高臨下」等頗具貶義色彩的詞彙來評價。但彼時還心高氣傲的蓋茨,確實也把不屑寫在了臉上。比如,檢察官向他展示一封發件人為billg@microsoft的郵件,訊問是不是他寫的。蓋茨淡定否認,並回答檢察官:「是電腦(寫的)。」

    在社交媒體還沒那麼普遍的當時,法庭外的股票市場一度對庭內的狀況缺乏感知。1999年7月,微軟的市值還一度超過了5000億美元。如果把它當做一個經濟實體,規模在當時全球所有國家中能排到第九。

    隨着案件的深入,越來越多對微軟不利的情況開始出現。

    一封寫着「讓我們切斷他們 (網景瀏覽器) 的氧氣,碾碎他們」的內部信被看做是惡意競爭的信號。微軟的律師團隊在呈現證據的時候出現了不少把柄。有一次,微軟方面提供了一則視頻試圖證明安裝IE是為了消費者,因為在移除IE瀏覽器後,Windows系統操作會變緩慢,但這則視頻最終因其剪輯痕跡而被證偽。

    1999年11月5日,聯邦法官第一次就案件作出定性的判決——微軟的商業行為構成壟斷。美國各大電視網甚至直接中斷了正常節目,把周五當天晚上6點30分公布的判決作為突發新聞報道。

    在展望下周一股市的時候,有分析師表示:「像微軟這樣交易金額是其營收20倍的股票,壞消息的打擊是致命的。法官竭盡所能,給微軟貼上了『邪惡』的標籤。」分析師說會考慮下調股票「買入」的評級。

    此後,恐慌開始逐漸醖釀。2000年3月,《巴倫周刊》在調查了207家網路公司後得出了這樣的數據:71%的公司利潤為負,51家公司的現金會在12個月內用完,其中包括亞馬遜。政策端,感受到了經濟過熱的美聯儲開始了一輪加息,將利率從4.75%經過6次上調175個基點至6.5%。

    大白話翻譯一下面聯儲的意思就是:之前股市的錢太多了,現在投資得悠着點兒。

    只不過,美聯儲這個警告來得很不是時候。隨着反壟斷案件繼續,關於微軟會被分拆的猜測甚囂塵上。在科技公司業績慘淡、人們手裏的閒錢變少的情況下,4月3日反壟斷判決可以說是徹底戳破了泡沫。

    法院接受政府的方案,給微軟下了拆分的判決。下一個交易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了8%,創下了跌幅紀錄,微軟則下跌了近15%。這場暴跌引起了科網股的拋售,納斯達克指數在六個交易日內出現了五次下跌。

    傑富瑞投資銀行的首席市場策略師阿爾特·霍根道出了大家的心思:很多人認為,微軟的壞消息,就是科網股的壞消息,這也是納斯達克下降的原因。

    雖然微軟最終與政府達成和解,避免了分拆,但泡沫的破裂已成定局。納斯達克指數在19個月的時間裏下跌了78%,直到15年後才再次站上5000點。圍繞科技公司的光環褪去,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IT業界蒸發了5萬億美元的市值,而當年中國全年的GDP總量也不過是1萬億美元左右。

    誰在為蒸發的錢買單?這是一個基金經理看了會沉默,股民基民會落淚的問題。但哪裏危機,哪裏就有抄底者的超額收益。

    抄底

    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主演的電影《利益風暴》(MarginCall)中有一句著名台詞,要在金融市場賺錢只有三種方式:要麼你比別人聰明,要麼你比別人快,要麼作弊。但抄底這個事,得首先比別人更有錢。

    1999年9月,比爾·米勒開始購買亞馬遜的股票。最開始建倉時的價格是80美元,此前一年,亞馬遜剛剛上漲了近10倍,並不便宜。但比爾·米勒在與一些亞馬遜高管討論了幾個小時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亞馬遜的模式與戴爾公司非常相似:

    當客户在亞馬遜上購物付費,收入立刻到了亞馬遜賬上,然而它可以等到50天后再向供應商付款。因此,供應商為公司提供了流動現金。這和戴爾的原理一樣:公司根據訂單生產計算機,能立即收款,然後再慢慢付錢給供應商,與此同時,這種方式還降低了庫存成本。

    說得再直白一點:對於比爾·米勒來說,雖然亞馬遜沒有賺錢,但它和其他那些披着光環的網路公司不一樣,它不需要仰仗投資者的熱錢才能生存,自身的商業模式就可以無限造血。

    雖然買入的時機看上去缺乏考慮,比爾·米勒甚至自己也曾說,在一個嚴重高估的行業選擇一支「相對」便宜的股票是錯誤的。但與老虎、量子不同,比爾·米勒修正錯誤的方式,則是越跌越買。

    隨着整個網路泡沫行情破滅,亞馬遜的股價一路跌到20美元以下,但米勒仍然積極買入,他所管理的美盛价值信託基金在亞馬遜的股份一度達到15%,大把子彈打出去之後,他的持倉成本也從80美元刷低到了33美元。

    用米勒的話來說:「大多數人試圖最大限度地增加他們的正確次數。真正的問題是當你對的時候,你能賺多少。」

    按照購買時的預計,投資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合理的估值。事實上,米勒最終長期持有了20年。哪怕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他在該股暴跌時依然大量購買看漲期權,說自己是亞馬遜「不姓貝索斯」的最大個人股東。

    二十年後的2019年,米勒憑藉高昂的回報率讓人們再度開始探討他「連續15年都跑贏標普500指數」的神奇之處。米勒把自己的財富密碼拆解的大道至簡:與加密貨幣密切相關的投資現在佔他個人資產的 50%,另外50%是亞馬遜。

    與米勒20年裏坎坷的長期持有相比,雪球網友「大道無形我有型」的段永平抄底網易,就更像是一氣呵成的爽文故事了。

    2000年6月,網易登陸納斯達克。一年後,股價從15美元跌到了1美元以下。在泡沫破裂的背景下,網易有兩個自身的問題:一是業績出現了3000萬美元的虧損,二是涉嫌會計造假,面臨訴訟和退市的風險。

    但段永平通過網易的財報發現,公司賬面上每股還有超過2美元的現金資產,這說明公司賬上有充足的現金流。另外,在諮詢了律師之後,段永平吃了顆定心丸:即使網易官司敗訴,也賠不了幾個錢。

    同期,網易推出《大話西遊2》,段永平安排步步高的投資團隊天天打遊戲,在評估了整個遊戲市場後,認定這是一款具有潛力的產品。用他後來的話說,「在做小霸王時就有了很多對遊戲的理解,這種理解學校是不會教的,書上也沒有,財報裏也看不出來。」

    於是,在網易股價0.8美元的時候,段永平花了200萬美元買入,堅守到2007年,網易的股價漲到了100多美元。

    米勒和段永平的成功,有許多共性的地方,比如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又比如做時間的朋友的魄力。只不過,身為基金經理的米勒,也難逃為了應對業績不佳時的贖回潮,而一度賣出亞馬遜以提供流動性的命運;而作為大型個人投資者的段永平,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反正都是拿着自己的無限子彈,打開抄底模式就顯得從容許多。

    尾聲

    回顧22年前的這場網路泡沫,或許可以總結出一條泡沫從形成到破滅的軌跡。

    首先是一個概念的流行。在1990年代中期,網路的鋪開讓市場嗅到了潛力,單憑「e-」這個前綴,就可以在股市呼風喚雨。有媒體在覆盤這段概念股投資時起了一個應景的名字:前綴投資。

    其次是政策以及環境的推波助瀾。金融危機引發了美聯儲對外部衝擊影響國內經濟的擔憂。降息的本意與泡沫無關,是為了讓市場上有更多的錢流動刺激經濟發展。但在網路概念的熱潮下,資金集中流向了這些公司。

    當越來越多公司沒有業績卻以概念渾水摸魚,以及監管政策出現的時候,情緒會發生扭轉。微軟反壟斷的案件,傳遞了這樣的邏輯:帶頭大哥的搖搖欲墜,是整座網路大廈將傾的信號。市場情緒也從熱切轉向恐慌。

    但在股市的覆巢之下,隱藏着轉機。它可能來自行業洗牌後,格局的變化:具有價值的公司挺過危機,它也可能來自政策的糾錯,比如美聯儲在泡沫破滅後以降息的方式進行救災。

    不過,很多對於網路泡沫的覆盤,遺漏了它微妙卻也巨大的後續影響。

    科技公司陷入低谷,加上勞動力參與率的下降,導致美國經濟下行。於是,政府在2003年做了兩件事,一是出台了《美國夢首期法》,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房貸保險補貼,降低了購房門檻。當「美國夢」和「首期」同時出現在法案的名字中時,美聯儲也再度以降息的方式創造出了寬鬆的貨幣環境。

    於是,不斷尋找希望和夢想的人們就像當初拋棄了亞洲湧入科網一樣,拋棄了科網湧入了美國的房地產。此後,又一個我們熟悉的行業進入了繁榮的周期,直到2008年泡沫破滅。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