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晶片戰 美國對手是自己 | 巨子點評
繼5G之後,晶片已經成為中美科技角力的戰場。日前,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課題組發表一篇「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在科技領域急起直追,但整體仍明顯落後美國。坦白說,這個結論是客觀的。
一方面,中國在該領域的冒起,造成了美國的焦慮。近年來,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各花式對華法案,晶片是核心針對內容之一。坦白說,恐怕連美國議員們都不可能完全搞的清楚明白。舉例來說,就在不久前2022年1月25日美國眾議院公布了長達2900多頁的《美國競爭法案》,其中有520億美元關於晶片投資的內容。大概翻閲內容,大部分都會感嘆似曾相識。是的,其實2021年6月9日,美國參議院68:32通過了《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而《美國競爭法案》相當於是其眾議院版本。兩個版本主要相同點在於520億美元的晶片開支,但是細看內容差異還是挺大的——參議院要用1900億美元加強美國的科技和科研,來「與中國競爭」。眾議院不同意這個計劃,換成450億美元「增強供應鏈韌性,提高關鍵商品、工業設備的製造技術」,用來「將製造設施遷出引發疑慮的國家,包括對美國構成重大經濟或國家安全威脅的國家」,也就是針對中國供應鏈。當然,這還不是最終版,因為還沒有投票通過。
坦白說,美國有焦慮是正常的,但一是用錯了方法,二是根本搞錯了方向——美國至少在現階段的對手是自己而不是中國。
《美國競爭法案》也好,《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也罷,乃至以後必然會不斷推出的各種法案,且不說對美國晶片產業作用不應高估,就連對美國企業的發展而言,也是起次要作用的。雖然推動法案幫助發展、提供政府資金,可以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都並不是產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
首先,法案是政治秀場,政客積極表演,企業家意興闌珊。我們都知道,比起議員們,優秀企業家和科研精英才對美國科技產業更為重要。但往往最積極的都是議員們:「高瞻遠矚」提出法案-激烈辯論-拉票-捆綁要求-法案版本不停修改……周而復始,也讓我們看到的法案越搞越長。而真正懂行的人,比如多次報道扎克伯格到國會出席聽證會時常一臉無奈地面對一些白痴問題。所以,一來二回,再而三三而竭的法案,除了政客樂此不疲之外,最終落到產業本身的好處還真不好說。
其次,事實上,美國在晶片產業的短板已日益明顯。要說晶片產業的源頭,毫無疑問是在硅谷。惠普的兩位創始人得到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導,在車庫白手起家。而後將晶體管之父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引入硅谷。但八個半導體精英叛出肖克利的公司成立仙童公司,成為許多著名晶片公司的起源,美國最大的兩家CPU生產商英特爾和AMD都是從其中分裂而來。
按理來說,晶片產業馬太效應非常明顯,領先者可以利用技術壁壘、應用鎖定等優勢,設定技術方向捆綁行業,後發者要挑戰實在太難。但現實已經給過美國沉重一擊。上世紀80年代日本自主研發的內存晶片產業,正面痛擊了美國晶片,無論是技術還是性能、價格都優於美國。最後美國動用種種霸權手段把日本晶片業壓制下去,但這次暴露了美國晶片業的弱點——美國並不能保證技術和產業的領先。
為什麼呢?這關乎晶片產業研發的特性。美國研發崇尚天才,天才在創新精神自我驅動下全情投入是很常見的,是創造性的。然而,隨着晶片製程不斷縮小進入納米領域,延續技術和產業的領先,所涉及的流程技術環節多得不計其數。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持續專注,需要吃苦耐勞,耐心細緻的解決各類煩人的小問題,才能不斷優化晶片性能。另一方面,也恰恰是技術環節的錯綜複雜,更需要整個大團隊配合、拼命的精神。這兩點其實都可歸集於——工作紀律。而這方面,美國是有差距的。
幾個例子,便可窺探一二。拿美國最引以為傲的英特爾來說。英特爾在先進製程晶片製造上本該傲視群雄,然而在10納米卡了多年,CPU晶片技術進展緩慢,業界戲稱其為「牙膏廠」。另外,在手機晶片帶動的移動網路時代,美國晶片製造業出現了嚴重問題,雖然英特爾仍與台積電、三星一起代表着世界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工藝,但技術上已經承認落後了,恥辱性地找台積電代工CPU晶片。
而正面教材就是,中芯國際一度在台積電前資深研發長梁孟松帶領下,快速突破14納米工藝。業界傳聞,梁孟松對研發管理抓得很嚴,員工上交手機封閉開發每周工作時間很長。而這並不是梁孟松的發明,台積電一直就是這麼做的。這種封閉研發的特點是,大量合格但不需要太突出的研發人才,只是在少數技術天才的帶領下攻克技術難點。事實上,80年代日本自主內存晶片產業超越美國,以及而後韓國三星的後來者居上,產業發跡都是類似路徑。
其實,美國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據悉,美國晶片巨頭的華人和東亞裔員工與高管比例很高。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晶片半導體185萬個就業崗位中,亞裔佔28%遠高於6%的人口比例。據報道,中微半導體創始人尹志堯曾介紹說,全球半導體材料專家的前六名幾乎都是華人,他就在英特爾工作了近二十年,許多晶片工藝解決方案都是華裔科學家提出來的。
毫無疑問,美國具備全球最優越的創新和科技產業環境,但一旦企業走上了瘋狂逐利之路,就會忘了本心。這也成了很多美國企業的企業文化。當亞洲公司都在瘋狂內卷,瘋狂加班封閉研發的時候,美國企業做的最多的就是發債,上萬億美元都不是事。但這就和美國的通脹問題一樣,錢解決不了問題。
美國如果不重新組織出肯拼命克服海量技術障礙的技術團隊,並高效地在眾多生產環節中搞好管理實現達標的合格率,再多法案、再多投資,都解決不了晶片製造的問題。這才是美國晶片產業骨子裏的問題。
當然,另一方面,中國輿論也不應更不能自高自大。美國晶片業就算毛病再大,其發展階段也遠超中國。最新的2021年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排名中,美國有英特爾、美光、高通、博通、德州儀器、英偉達、AMD七家,佔絕對優勢。在這個產業,美國充分享受先發優勢。更何況,中國晶片設計企業幾乎完全依賴美國技術體系,製造企業同樣受美國嚴重限制。晶片產業,可以說是中國受美國威脅最大、對美威脅最小的行業,一定要認識清楚現狀。
但從長遠來說,中國晶片企業應該有發展信心,中國人是適合做晶片設計和製造研發生產的,上述「工作紀律」是中國的極大優勢。就看是否能夠彎道超車,但這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