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騰訊股價經歷驚魂一日  謠言背後是信心不足|企業熱評

    騰訊股價經歷驚魂一日 謠言背後是信心不足|企業熱評

    2月21日,港股股王騰訊控股的股價大跌5.53%,市值單日蒸發近2,400億港元,並引發快手、嗶哩嗶哩等騰訊繫上市公司大跌,甚至連阿里巴巴的港股股價都跌了逾4%。

    一則謠言引發的慘案?

    詭異的是,在大跌當天的消息面上,騰訊並沒有明顯的利空消息,而在內地某炒股網絡社區上流傳的一張「騰訊將被重錘」的網貼,事後也被證實是匿名網友編造的舊聞,騰訊公告負責人也第一時間出來闢謠。

    2月21日,騰訊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張軍在其微信朋友圈發文表示:「一個下午謠言變種了很多版本。」「喊重錘的人,自己銷號了。」

    所謂「騰訊將被重錘」的網帖,從內容來看,不允許涉及廢土、娘化男性、無政府主義、耽美等題材,不允許宣傳無版號遊戲等要求,其實都是拼湊了過去兩年的相關政策,並沒有多大的新意。

    時間線揭示真相

    而且,時間線也揭示了這個網貼的真相。

    從發帖時間來看,該網貼是2月21日13時49分發布的,而騰訊股價突然跳水是13時43分,明顯是騰訊股價跳水在前,帖子發布在後,而非網傳的帖子發布之後,引發大量賣盤導致騰訊股價跳水。

    可能的解釋是,這位「匿名」發帖者是在騰訊股價跳水後,迅速羅列了過去兩年內地遊戲版號要求,弄了一個「騰訊將被重錘」的唬人標題發布出去。由於騰訊的受關注度極高,加上該網絡社區的用户以炒股人士為主,因此被好事者轉發。

    而在以訛傳訛之下,這個純屬「事後諸葛亮」的網貼,卻成了導致騰訊股價大跌的導火索,甚至還演繹成「今年中國遊戲版號不會發布」這樣的大新聞。

    在事情鬧大之後,發布該消息的匿名用户已清空發言並主動銷户,在平台上已無法搜索到。

    還原時間線之後,很明顯「騰訊將被重錘」的網貼,並非騰訊大跌的元兇,但有可能是投資者恐慌情緒的放大器。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到底誰是當天引發騰訊股價跳水的元兇?

    美團騰訊聯袂跳水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48小時,但是騰訊的砸盤元兇依然不明,不過諸多跡象顯示,騰訊的股價跳水,或許跟美團的暴跌有一定關係,折射的則是投資者的信心嚴重不足。

    在騰訊暴跌的上一個交易日,美團股價突然閃崩,單日暴跌15%,市值蒸發兩千億港元,股價更是回到了2020年7月的位置。

    考慮到美團的大股東正是騰訊,美團也被視為騰訊繫上市公司,從歷史走勢來看,兩家公司的股票有較強的正相關走勢。

    在美團股價閃崩的當天,騰訊股價還算堅挺,但好景不長,本周開盤之後,騰訊股價也隨即出現了大跌,並傳導到美團股價,導致美團在2月21日再度大跌4%,2月22日更是一度暴跌逾7%,股價跌至166.8港元的低點,美團市值險些跌破一萬億港元關口。

    不僅如此,美團和騰訊聯袂大跌之後,導致阿里巴巴在內的整個中概股都出現了一波明顯下跌。

    詭異的是,這次無論是美團還是騰訊,乃至於整個中概股,並沒有看到很明顯的政策利空,但是股價依然跌勢不止,這就顯得很邪門了。

    從港股市場近期的成交情況來看,騰訊、美團佔據了成交額的前兩位,近四個交易日的成交額明顯放大,考慮到這兩家公司都是機構投資者的重倉股,散户的力量幾乎忽略不計,恐怕還是機構減倉或者調倉所致。

    信心不足是主要原因

    至於什麼原因導致機構跑路,應該還是對於網路平台型企業的投資信心不足。

    比如美團面臨下調外賣佣金的壓力,騰訊則面臨遊戲版號已經停發7個月的壓力,雖然這些壓力對於業務的實際影響有限,但是架不住機構投資者的杯弓蛇影,畢竟2021年整個中概股的走勢太過慘淡。

    而且,機構投資者的風格從激進變成保守,從今年港股市場漲幅居前的股票來看,明顯是低估值的金融、能源企業更受資金追捧,而成長型企業則遭到資金的拋棄。

    這種風格的變化表現在指數上,就是恒生科技指數又創下新低,較一年前的高點位置已經腰斬,而紅籌股指數卻逆市上漲,已經創下近一年新高。

    這一跌一漲之間,背後也是機構資金的大進大出,再考慮到接下來是年報季,而大部分網路平台企業的年報業績預期都不好,加上對於政策的杯弓蛇影,這又壓制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當然,在經歷了一年的下跌之後,目前美團、騰訊等中概股的估值大都回到了幾年前,有的企業的估值甚至屬於歷史級底部,如果考慮到這些企業在各自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也不需要盲目的悲觀,可以耐心等待政策面的明朗,以及股價能否出現強勢反彈的催化劑。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00700.HK)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