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小米中報業績遠超市場預期 股價為何不漲反跌|企業熱評

    小米中報業績遠超市場預期 股價為何不漲反跌|企業熱評

    2021年中期財報顯示,小米的營收、淨利潤兩項指標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但是8月26日的港股市場上,小米股價卻不漲反跌,午後跌幅一度擴大至4.5%,股價險些跌破24港元關口。

    從股價來看,小米的股價又回到了去年12月份初的位置,距離今年一月份創下的35.9港元高點位置,其股價已經回撤了32.5%,相較於去年12月4日的增發價23.7港元,也僅是一步之遙。

    2021年8月26日,小米集團公布了極為靚麗的中期業績之後,股價卻不漲反跌,當天收盤跌幅為3.55%,較年內高點回撤了超過三成。(Wind資訊)

    為何上半年靚麗的業績,卻扶不起小米的股價呢?

    答案在於:投資人依然擔憂小米的成長隱憂,包括手機「全球第二」的含金量不足,衝刺高端市場的根基不穩固,汽車業務落地推進緩慢。

    從公司估值的角度來說,小米空有MIUI生態和全球幾億用户,但是來自於網路服務的收入比例不漲反跌,小米越來越像是一家傳統家電企業,而非雷軍心目中的網路創新公司,這樣的估值差異,也使得小米很難在股價上更上一層樓。

    業績超出預期,手機全球第二

    8月25日晚上,小米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單季實現營收878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64%;經調整淨利潤63億元,按年增長87.4%,這些核心指標均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其中,手機業務的爆發式增長,成為小米業績超市場預期的主要推動力。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按年增長87%,收入佔比擴大至67%,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網路業務收入分別按年增長36%和19%,收入佔比分別下降至24%和8%。

    2021年8月25日,小米公布了中期業績,收入和利潤均超出市場預期,手機業務是最大推動力。(港交所)

    尤其是小米手機的海外業務,單季收入達到人民幣436億元,按年增長81.6%,收入佔比近五成,這些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從市場份額來看,根據Canalys披露的數據,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韓國三星手機,其中,小米在歐洲首次排名第一,市佔率達到28.5%。在印度市場也連續15個季度保持第一。

    海外市場的強勢表現,可以說是小米財報裏的最大亮點,但是作為業務基本盤的中國內地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

    中國市場競爭加劇

    財報數據顯示,相比於小米在海外市場的攻城略地,其在中國市場的排名卻僅僅位居第三,考慮到中國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小米想要更進一步,將會面臨不少困難,而且也會威脅到小米手機的利潤率。

    根據財報披露的數據,小米第二季度的智能手機毛利率較第一季度出現了顯著下滑,主要是因為6月份中國電商的促銷打折所致,這也說明,小米手機的銷量增長,尤其在中國市場的增長,面臨不小的挑戰。

    相比於海外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小米手機的中國業務反而陷入到鏖戰狀態。(港交所)

    美銀證券的研報就說明了這種擔心:重申小米的「中性」評級,將小米目標價由28港元降27.7港元,上調今年經調整盈利預測7%,並將明年預測下調2%,以反映中國手機市場競爭加劇。

    光大證券也認為:小米在中國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線下渠道出貨份額均有提升,但提升幅度低於市場此前樂觀預期,主要源自高端產品能力、線下渠道培育發力需要時間。

    考慮到完全獨立之後的榮耀手機已經恢復了供應鏈,併發布了多款新品,包括搭載高通旗艦處理器的高端產品,試圖重整雄風,OPPO、VIVO兩強也頗為強勢,蘋果的iPhone則在高端市場獨孤求敗。

    對於前不久喊出要在三年內拿下世界第一的雷軍來說,如何平息外界的這種擔憂,尤其是在高端市場真正實現質的突破,將是當下的一大挑戰。

    雞蛋放到了一個籃子裏

    而且,從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在小米的產品構成中,手機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僅沒有得到改善,還愈演愈烈,來自智能電視和網路收入的佔比都出現了下滑,這對於小米來說,也不是好消息,從估值的角度,也讓小米從一家網路硬件公司變成了傳統的家電企業。

    從2015年開始,智能電視就是小米在智能手機之外的核心產品,圍繞硬件產品打造的MIUI生態,更是讓外界寄以厚望,只是反映在財報上,也確實讓部分投資人擔心。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IoT平台連接設備數(不含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為3.74億,小米電視在中國大陸出貨量連續十個季度穩居第一。

    這些靚麗數字的背後是:IoT硬件佔小米收入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28.5%下跌至今年第二季度的23.6%,跌幅高達4.9%;網路服務收入也從去年同期的11%下跌至今年第二季度的8%,跌幅為3%,手機收入佔比上升到67.3%,佔據了小米三分之二的收入。

    2021年中期財報顯示,小米電視等IoT業務的收入佔比不斷下降,服務收入佔比過低,都是小米靚麗業績背後的隱憂。(港交所)

    小米手機過去一年的收入暴漲,跟華為手機市場份額的大跌有直接關係,但在IoT市場上,華為卻並沒有消失,反而加大了新品發布力度,在華為將IoT產品作為核心產品之後,小米在這上面的挑戰更是巨大。

    而且,在手機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雞蛋不能放到一個籃子,這更是小米當下的一個潛在的風險點,蘋果公司之所以一直在強化iPhone之外的產品收入,也是為了防範這樣的潛在風險。

    服務收入是一大短板

    尤其是在小米的網路服務收入上,2021年第二季度按年僅增長19.1%,大大落後於小米65%的整體收入增長幅度,佔據收入的比例只有8%。

    小米在軟件服務收入上的這個短板,讓其更像是一家傳統家電企業,完全享受不到網路公司的估值溢價。

    從估值來看,截至到8月26日收盤,小米股價報24.45港元,動態市盈率(PE)為17倍,跟美的集團幾乎一致,僅僅是略高於格力電器的13倍PE。

    這樣的市場估值,也使得小米在業績不斷創下新高的同時,股價卻沒有太大的正向反應。

    對於外界極為關注的電動汽車新業務,這份財報中也沒有透露更多的細節,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造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們會在適當的時候向大家報告我們最終的結果」。對此,瑞信預計,小米的電動車業務則仍處於早期階段。

    顯然,對於小米來說,在公司體量不斷變大之後,如何讓自己繼續變強,提升軟件服務能力,進而提升品牌和生態系統的競爭力,這比去爭奪虛無縹緲的全球第一,恐怕更有價值。

    小米集團(01810.HK)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