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股價創上市以來新低 基本面健康難解市場憂慮|巨子股評
8月19日,阿里巴巴的港股股價盤中跌至160.3港元,創下上市以來的新低,距離160港元的發行價只有一步之遙。儘管不時傳出投行和私募增持阿里巴巴的好消息,但是「跌跌不休」的股價顯示出大多數投資者仍在不斷賣出阿里巴巴。這不禁令人思考,阿里巴巴到底怎麼了?
業績低於預期 但生態持續擴張
從阿里巴巴8月3日發布的2022財年一季度財報(即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季度財報)來看,阿里巴巴的業績增長放緩,但是生態建設仍然強勁。整體而言,阿里巴巴的基本面依然十分健康。
財報顯示,該季度阿里巴巴營業收入錄得2057.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34%。其中,核心商業營收按年增長35.2%,達到1802.4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扣除高鑫零售並表的影響,營業收入的按年增速將下降至22%。
與營收相比,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增速放緩的趨勢更加明顯。該季度阿里巴巴淨利潤錄得428.35億元,按年下降7.8%。如果扣除非經營因素的影響,公司非公會計準則淨利潤為434.41億元,按年增長10%。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阿里巴巴該季度的表現都略遜於市場預期。
阿里巴巴業績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核心電商業務面臨的競爭加劇。近年來,拼多多的快速成長正在侵蝕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為了應對競爭,阿里巴巴本季度銷售費用按年猛增98%,導致公司稅息前利潤(EBITA)縮水8%。
然而,儘管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增長已經觸及天花板,但是其生態建設正在逐漸完善,且針對競爭對手的佈局也取得一定效果。
財報顯示,對標拼多多的淘寶特價版年度活躍消費者已經超過1.9億人,公司開闢的網上跳蚤市場「閒魚」的月活用户也超過1億人。隨着電商平台生態的豐富,阿里對線上銷售的覆蓋也原來越完善。
此外,阿里巴巴在圍繞核心業務開拓的新方向上越走越遠。新零售方面,阿里當季營業收入達到548億元,按年增長82%;本地生活方面,阿里當季營業收入達到88億元,按年增長23%,其中外賣平台「餓了麼」的訂單量按年增長超50%;快遞業務方面,菜鳥網絡收入達116億元,按年增長50%;國際化方面,海外銷售額錄得108億元,按年增長54%,其中東南亞電商平台Lazada的訂單量按年增長超過90%。
可以說,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的市場地位穩固,新業務的發展速度也未放緩。目前,公司管理層對發展前景很有信心。公告顯示,阿里巴巴已經將股份回購計劃的回購金額從100億美元增加至150億美元。
監管不確定性較大 投資者選擇觀望
當然,基本面是否健康不是當下投資者的主要關注點。真正牽動市場情緒是內地的網路監管環境。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從各個方面加強對網路企業的監管,其中一些監管政策已經出台,而更多的監管政策還在路上。這種監管的不確定性是投資者焦慮的主要來源。
自2020年11月阿里系電子支付平台、全球第一大獨角獸企業——螞蟻集團上市被叫停以來,阿里巴巴就一直深陷監管旋渦。
2021年4月10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根據《反壟斷法》對阿里巴巴作出處罰決定,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共計182.28億元。這是中國監管部門開出的史上最大罰單。雖然這次罰款不會令阿里巴巴傷筋動骨,但是政府敲山震虎的意味十分明顯。
2021年7月7日,經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認定,涉及阿里巴巴的六宗併購案違反了《反壟斷法》。按照規定,企業通過投資或者併購等方式取得其他企業的控制權,超過一定標準就要在實施前向監管部門申報,而阿里巴巴等企業並沒有向監管部門申報自己的併購行為。雖然阿里巴巴僅被處以50萬元罰款,但是這次處罰再次折射出網路企業面臨的監管環境正在趨嚴。
2021年7月28日,中國工業和訊息化部委託中國網路協會組織召開重點網路企業貫徹落實《數據安全法》座談會,指導督促網路企業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承擔起數據安全責任和義務。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小米集團、京東、字節跳動、百度、拼多多、螞蟻集團等12家企業參會。
2021年8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其中,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部分提出了「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這一提法印證了此前關於取消網路巨頭稅收優惠的傳言。
無論是此前鼓勵網路企業發展還是如今加強網路企業監管,中國政府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了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可能「殺雞取卵」。只不過,網路監管環境的變化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變革期間,企業需要「慎重行事」,在某些方向的業務擴張可能會放緩,在適應新監管環境時遭受一些損失也在所難免。
對於投資者而言,不確定性就意味着風險。儘管大多數機構仍然認可阿里巴巴的發展前景,但是在監管環境穩定下來之前,部分投資者還是選擇了離場觀望。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BABA.US)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9988.HK)
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01060.HK)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